美国景观电影的视觉狂欢性
2018-11-14张美珍
张美珍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所谓景观电影,指的是建立在影像数字技术基础之上,富含视觉冲击力和奇异景象的一类电影,是广受欢迎的一种电影类型。电影学者安德鲁·古德温曾指出,电影艺术是一种视觉主导的意识审美形态,景观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本体意义”的类型出现并得到强化是“必然的现实”。因为任何类型的电影,其感知事物、认知事物、表达事物都必须通过景观视觉符号加以辅助表现或具体演绎,方能打造出一种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视觉“共享空间”。
美国电影从《星球大战》开始,到大放异彩的《魔戒》《骇客帝国》等系列电影,就其表层结构而言,景观类型电影已占据着消费的主流地位。好莱坞电影的景观视觉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发展而日益壮大,电影视觉文化的中心也由传统的静观追求趋向于狂欢化的震惊效果。在美国电影的消费市场中,凸显景观符号的重要性,并以一种视觉狂欢化的方式嵌入大众生活空间,已然成为当代美国电影创作的主导意识。
一、话语重构:从视觉快感到审美幻象的超真实特质
美国景观电影的视觉狂欢化趋向,是大众消费文化兴盛和当代传媒技术发达的产物。从《泰坦尼克号》对自然景观的美化渲染,到《哈利·波特》系列中如梦似幻的魔法世界的创造,再到《阿凡达》的完全由技术主导的视觉奇观,美国的景观电影由形式到内涵都经历了从视觉快感到超真实特质的审美幻象的话语重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项从媒介、文化格局、审美方式及意识形态都做出重新阐释的尝试。
美国景观电影在早期阶段,更注重以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构建其华丽梦幻的影像,给予观众视觉上的饕餮大餐。这种景观的视觉设置,实质上是美国电影面临大众文化高涨格局的一种话语重置,它凸显了影像本体性的形象特质,以奇观式画面为主导强化物质现实的视听效果与电影语言的冲击力。其中的景观与场面改换过往的“叙事中心主义”成为电影重心式的看点,致力于直接触发观看者的视觉快感。例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
,1993),其所表现的视觉空间是一个光怪陆离的、充满原始森林意味,充斥幻象与魅力的自然世界,在尚未实现全面数字化的当时,其景观代表着人类所能想象的充满尖锐现实感的自然景观,那些庞然挺立的史前恐龙,它们飞奔、攻击人类,不仅给片中的人物带来莫大的惊悚,也让银幕前的观者体验到恐龙这种早已灭绝的生物强大的威慑力,观众在视觉的作用下引发震荡式的快感。这是美国景观电影早期在视觉狂欢性设置上的主调。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美国的景观电影在视觉上很快地走向了一种超真实的审美幻象之中。从观影的成效视角而言,这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存在的视觉狂欢化审美感受是幻象主体匮乏的原生性补充,是超日常经验的审美变异,强调的是一种象征界的体验。典型范例如《魔戒:王者归来》(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003),观众在宽银幕上观看到的是超越现实的景观:金色闪耀的一抹阳光辉映于王者之都宏阔城堡上,巨石墙体上散发出具有圣洁气息的绚丽光晕;抑或戒灵驾驭着飞天灵兽在万仞高空骤然向城堡俯冲时诞生的恢宏磅礴的视觉效果,都是在言语层面上所难以表达和体味的视觉巅峰感受。这是完全迥异于庸常生活普泛经验世界景观的视觉体验,电影本身的核心即叙事组建变得若有若无,关键的表征要素反倒是依靠幻象式的视觉刺激、狂欢化、变异般的景观来完成的。这实际是心理学家拉康所揭示的,真实被视觉表层所取消的过程演练。二、审美语境:后现代的视觉秩序与幻象拜物教的审美心理
语境是论述和评判事物意义层面的前提。显而易见,当我们有意研讨美国景观电影的成因时,文化/审美语境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件。伊芙特·皮洛在考察《深渊》《终结者》等一脉承续的美国景观电影史时曾经指出,任何审美形态既是超越的,又必然是语境化的产物。同样,美国景观电影作为社会文化审美文本存在,抑或作为一个媒介事件/审美事件展示其隐晦的反抗意味,也无法完全脱离审美的语境考查。从这个角度出发,可得出一个结论:美国景观电影的视觉形态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视觉秩序重组与幻象拜物教审美心理两个维度交融互动的集体情绪替代物。
一方面,美国景观电影具有文化工业的尚品主义特征,是机械复制时代视觉审美原则重组秩序的真实记录。美国电影的景观,成为后现代泛娱乐化的时代氛围中,以其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传达对现实生活认知的视觉秩序的补充。这种视觉秩序其核心特征就在于利奥塔所揭示的后现代文化姿态:一种光怪陆离的、多元的、破碎的、打破整体的、消解崇高/低俗界限的视觉景观。奥利弗·斯通的作品《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1994),就是绝佳的说明。在这部表面叙事上以主人公米基和梅乐丽内心畸形进而走上逃亡和狂杀为主题的影片中,118分钟的影片似乎完全置叙事为次要点而如同一个巨型的MV现场,画面不断地切换,闪回、跳跃、穿插、倒叙等视觉变换迅疾得如同一股混乱而迷离的意识流。景观的呈现完全以极致化的拼盘杂烩式混接出现,影片主人公那种后现代社会所独有的绝望、麻木与沉沦的内心世界,不断地被切换穿梭于梦境与现实、现在与过去的秩序失衡之中。观众的视觉快感被持续唤醒的同时,景观电影其影像视觉发展的空间也被注入新的秩序重组能力。可以说,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视为美国景观电影在视觉解构之后的秩序重构尝试。另一方面,就审美心理而言,美国景观电影的视觉狂欢性是幻象拜物教意识的银幕投射。当代美国电影对视觉狂欢的强调,其实质是当代人集体无意识的镜像模型,它是当代文化语境剧烈改换场域,即精英文化退居边缘而以消费性、娱乐性为主导的大众文化日益朝中心游移的表征。随着宏大叙事的解体,景观展示中静穆、古典式的视觉追求被欲望化的大众文化美学原则所取代,景观视觉中所展示的深度、理性、反思等概念日渐被平面、感性、直观、迅时等新的景观视觉特征所取代。例如,在《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系列里,弗罗多·巴金斯等人的探险经历的讲述被巧妙地置换,全片与其说是重在光明与黑暗对抗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呈说,不如说是完全以娱乐化、游戏化的幻象拜物教符号姿态统合全部视听语言,以本雅明所说的“惊颤体验”不断冲击观众的视觉器官,并悄然满足观者好奇心和“窥视欲”的视觉需求,作为形象文化达成其商品属性。在这里,美国景观电影的狂欢性视觉文化,成为一种模式化了幻象拜物教的审美心理话语代码。即使影片改换成别的内容而非托尔金笔下的中土世界,只要视觉狂欢依旧,观众仍然是会买账的。三、深层结构:神话思维心理的视觉移位与民间狂欢精神的阐释重建
结构主义电影学者指出,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各类主题、手法、意象乃至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都必然有其基本形式,是超越不同语境和历史时空限制的不断的“移位”与“重建”。所以,在截然不同的类型抑或主题电影中,我们也可从中找寻到潜在的“普遍一致性”,那些具有原型意味的深层结构,一直担负着对人类集体心理世界的表达。这一点,美国景观电影从《星球大战》到眼下的《金刚狼》《异星觉醒》诸片,其结构意识始终有着某种统一性,其在视觉狂欢书写中所展示的深层元素也可由两个显著的征象得到验证。
第一征象,美国景观电影在视觉上极力凸显的狂欢性内容,离奇、怪异、飘忽、异想天开,有着浓厚的弗洛伊德所说的“荒诞梦”色彩,其实质是人经验性积淀的神话思维的原始再现。所谓“神话思维”,是有关人类经验所不能解决的根本性的矛盾与迷思,是在真实抑或不真实的故事、情节中弥合迷思的差距,因此在美国的景观电影中,梦幻景观/视觉狂欢形成了一种无形而稳固的相互制约、联系和影响,因为它是人类神话思维期待视野直接以景观狂欢性的面目和形式的复现,是神话思维的显形,也是人集体的生理—心理深层的渴求与期盼在潜意识谷底的精神漫游与视觉移位。从《太空漫游2001》到《2012》《阿凡达》诸片,在这些美国经典景观电影里,人物/角色诸如波曼和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小说家杰克逊、前海军战士杰克·萨利和名为“阿凡达” 的生物往往具有神的功能,他们既有人的智慧与形象,又有神一般的力量,而在光怪陆奇或刀光剑影中神奇的景观又凸显出超现实的梦幻思维……这些人物、景观的视觉设置完全脱离真实性的束缚,以一种充满幻想和编造的狂欢性面目释放其视觉感受极致,其用意就是让观者在这样超现实的神话一般的观赏结构之中,畅快淋漓地投射自身思维深处潜意识的各类欲望,以满足视觉刺激带来的审美心理的愉悦快感。例如,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灾难电影《2012》中,全球性的洪水泛滥使人类一夜之间重回洪荒时代,而这种洪水暴发是全世界各民族都流传的神话之一。影片触动了人们的集体无意识,观众在观看影片之后能够得到一种劫后余生的放松,这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征象,美国景观电影的视觉狂欢,与西方文化中的民间狂欢精神有着浓厚的内在联系,某种程度上,景观电影的视觉表达可说是这种精神的现代镜像。所谓“民间狂欢精神”,按照巴赫金的经典阐释,指的是摆脱话语/权力压制下的重负和羁绊,突破一切现实限制与禁忌,所呈现出的狂欢态,它既是纯粹的嬉闹方式,也是反抗的一种表达。以《侏罗纪公园》为例,影片将视觉的主体放置在现实世界所难抵达的海中小岛,岛中漫步着各种类及习性的恐龙,而人们被引入的那个原始意味浓厚却又弥漫着吸引力的虚拟世界,俨然是对一切神圣加以扭曲和亵渎的狂欢的广场;《魔戒》系列重在表现中土世界英雄的侠义,极致地渲染战争景观,它把众神陨落困局中魔界侵入凡间后的世俗狂欢状态作为视觉延伸的要素;《骇客帝国》则更为彻底地利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置换,将观众悄然导入迷离的对日常经验世界的解构之中,那种视觉上的游戏精神和内里的戏谑狂欢姿态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犹如“狂欢的舞台”一般的“第二世界”……可以说,美国景观电影中的视觉狂欢元素之所以盛行,也是因为其契合了传统西方观众的审美心理,是这一文化形态下大众普遍心理愿望的文本表达,有着强烈的娱乐和宣泄功能。
综上所述,美国景观电影的视觉狂欢性,既是一个古老命题的回照,也是现代社会生活境况的影像外延。不难预见这样的未来图景:在电影艺术被完全置身于视觉文化时代的这一新语境中,景观电影的视觉要素将日益支配叙事,并且将日益强化其狂欢性的审美内涵。这种趋势,既是景观电影拓宽影像发展空间的独特价值体现,也是其构建更加完整的电影观念的意义所在,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