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共情:概念、意义与实现途径

2018-11-14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

新生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共情师范生辅导员

李 荣 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们直接打交道,职责重要且事务繁杂。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着日益年轻化和职业化的趋势,但在不少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往往存在着重制度管理、轻教育关怀的现象。事实上,许多辅导员仅仅充当着救火员的角色,却难以成为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有效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然而,要做好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心扉呢?我们认为必须要掌握好与学生的每一次交往和沟通,通过真诚的对话获得学生们的信任。那么,怎样展开对话以便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们认为共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对话方式,能够为师生信任打下牢靠的基础。在下文中,我们将从共情的概念内涵、共情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意义以及辅导员如何运用共情策略等方面依次进行论述。

一、何谓“共情”?

共情是德国哲学家Vicher首次提出,指把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主动地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上,该词主要用于艺术品的欣赏。此后,共情便成为心理学领域中一个研究的热点,尽管如此,其内涵并不确切,研究者基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对共情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在认知行为理论中,共情被定义为一个建立合作联盟的过程(Beck,1979);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共情是指个体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Rogers,1957);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共情被描述为在保持客观性的同时去体验他人的内心感受(Kohut,1984)。Gladstein(1983)对临床心理咨询、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共情概念进行了综合,并提出了共情的二成分理论,即共情包含:(1)情感共情,即以与他人相似的方式去感受;(2)认知共情,即观点采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将共情的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整合在一起,如我国研究者李伟建等人认为共情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即人格特质层面的共情倾向和基于情境下的共情反应。

简而言之,共情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特质;共情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

二、共情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1共情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很多学生不愿意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不愿意有更多的接触,是因为觉得辅导员不能理解他们,所以在辅导员面前,他们停止自我表达或者直接隐藏问题。辅导员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才能正确的把握学生的情绪、需要与意图,通过共情表达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和需要,方能占领学生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才具有长效性和深入性,因此,共情是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2共情能促进学生社交技能的发展

有研究者认为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共情性反应,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可以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还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所表达的情感认同,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这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的倾诉和宣泄,使学生心理达到顺畅的状态。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得了积极的心理暗示,即倾听、尊重和宽容等共情技巧能建立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更容易对辅导员产生共情性情感和行为。共情可以帮助我们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是发展社交技能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前提(Hoffman,2000)。

3共情可促进辅导员和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

有研究者通过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水平调查表分别测量师范生的共情能力和教师身份认同程度,经统计分析发现师范生共情能力与教师身份认同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师范生共情能力越高,其教师身份认程度越高同总分。因为教师职业本身就具有助人的特点,教师职业需要高共情的人。共情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师生间、教师间共情性的人际沟通相应地会增强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认同感。

4共情是辅导员幸福感的源泉

高共情能力个体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更高,与低共情能力个体相比,积极情绪体验更多,负性情绪体验更少。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放纵自己或者频频违纪问题时,如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直接灌输给学生,会让学生对辅导员无感甚至反感,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还徒增辅导员的烦恼。高共情能力辅导员面对此类问题时能够更敏锐地觉察学生的情绪体验、感受和想法,以学生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寻找放纵和漠视纪律背后的原因,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从这一角度去看,共情还是辅导员自我关爱的一种有效形式,让辅导员避免没必要的烦恼。师生间、教师间共情性的人际沟通是教师情感需求的满足通道,是老师幸福感的源泉。

三、共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现途径

1热情与真诚的接待

处于青春期晚期的大学生在与辅导员交流时会常常会紧张或局促不安,辅导员要学生感受到共情,就需随时觉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并给予共情性反应。此时辅导员可充分运用躯体语言让学生放松,如交流之前给学生倒杯水,身体前倾,关注的目光等,向学生表达欢迎、关心与重视,同时让学生放松。当然,也有大学生在与辅导员谈话还没有开始就对师生间谈话产生了阻抗,这时辅导员就需要了解学生产生阻抗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对谈话带有反抗性动机,也可能是谈话对学生意味着需要承认自己在欺骗自己或者需要做出改变,这会让学生痛苦。这就需要辅导员及时的向学生表达关心、关爱。只有表示出充满爱心和关切,才能消除学生的不安心理或者阻抗心理,交流才能顺利,交谈才能起效果。

在与学生刚开始交流时,辅导员以“真实的我”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虚伪,不带角色面具,表里如一,不把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与学生谈话看成是例行公事,不过度的热情,否则可能会让学生怀疑辅导员的谈话动机。

2积极倾听

倾听是产生共情的前提。对学生过去事件或者生活的了解,会大大增强辅导员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能让辅导员更加准确的共情。例如,如果了解到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丧失,那么就明白了他可能会倾向于从丧失的角度看待事情,他可能不愿意让周围人变得重要,因为他会担心另一次丧失的痛苦。

什么样的倾听才是积极的倾听?“可问不可问时,少问或不问;可说不可说时,少说或者不说;求助者将的都倾听。”也就是说并非辅导员说得越多越好,倾听只需有适当的参与,如适时用简单的词、句子来给予学生鼓励性回应,如“恩”“是的”“确实”“我明白了”“我在听你说”,也可采用最简单的动作点头来鼓励学生把会谈继续下去。

3共情式引导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不同于心理咨询师,咨询师在咨询过程要保持价值中立,而辅导员在师生谈话过程中需要有价值引导。热情与真诚的接待、积极倾听为做好学生思想引导的打下基础。那如何利用共情做好学生引导工作?

首先,引导前需要完成共情角色转换。辅导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在角色上辅导员可以把自己当作是学生,不需要讲大道理或作出评价,否则会使师生关系陷入尴尬境地,形成共情障碍。但是辅导员要理解学生而“不是”学生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前,必须从学生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完成学生-辅导员角色的转换,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原则和是非观念,而不是一味的迁就学生。所以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引导前完成辅导员-学生—辅导员的角色转换。

其次,面质过程需要共情介入。没有面质的支持是软弱的。有时候因为学生常常存在各种矛盾,如理想与现实不一致、言行不一致、前后言语不一致等,辅导员常常会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即采用心理咨询中的面质技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境况进行深入了解。没有支持的面质会发生灾难。辅导员在面质过程中时不考虑学生的感情,一味无情的使用面质,会使学生招架不住,觉得自己被评判、指责而陷入尴尬、痛苦的状态,学生由此极可能产生防卫、掩饰心理,破坏师生关系。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进行面质的过程当中,须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站在学生的立场使用尝试性面质,如“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误会了你是意思,你上次似乎说你很担心这次补考通不过,因此要抓紧这个周末时间好好复习,可你刚才又说这个周末要出去兼职,这个你如何解释呢?”,用“似乎”这种不肯定的词,又用问题结束,给学生留有余地。这样充满真诚、理解的面质会减弱面质中的有害或危险成分。

总之,共情不仅仅是用如“我理解你,理解你的感受”语言来传达对学生的理解,而是通过语言和躯体语言自然地呈现出对学生的情绪、需要的理解,构成师生谈好的背景,是无声的具有艺术性的,辅导员只有不断反思、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共情师范生辅导员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