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海派文化对陈云工作思想影响
2018-11-14赵文浩陈云纪念馆上海201715
赵文浩 陈云纪念馆 上海 201715
海派文化,是指一种产生于近代以后的上海城市之中的区域文化形式,其最为典型地反映上海这一独特的工商业大都市在文化风格上的特点与个性。概括学界研究,可以认为“现代性、开放性、务实性、创新性、包容性”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另外,作为诞生于上海这一工商业大都市的文化形式,海派文化也必然浸染着强烈的商业化和市民化特点。
陈云出生于江南水乡青浦练塘。在幼年求学、青年学徒及参与中共中央领导工作的前期等多个人生阶段,都主要生活、工作在上海及附近江浙地区。这一历史时期,也正是海派文化由单一艺术流派向复合性社会文化形式发展的时期。社会文化背景中创新开放、包容多元的海派文化因子对于年轻的陈云产生着影响,并在陈云之后的工作生涯及工作思想中有所体现。
一、海派文化与陈云进步思想形成
(一)话剧传入上海与“五四”运动时期的陈云
1840 年开埠后, 西洋的文化娱乐方式话剧首先传入上海。1906 年, 在上海出现了一批剧社。这些剧社的创作演出充满着“忧国伤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民族感情的精神,被时人称为文明戏,成为我国近代话剧的前驱。
由于直观、生动,话剧成为爱国运动和宣传中的重要工具。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陈云与颜安小学的师生们一起排演短剧,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据陈云回忆:“五四的时候我才十五岁……我们由一个姓张的教员领导着罢课之后,还进行了宣传和演剧。我还记得我们演的剧叫《叶名琛》,我也扮了一个角色。”在亲身参与了宣传和演剧后,幼年的陈云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萌发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为陈云之后的人生选择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二)商务印书馆时期文化背景与陈云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
自《海上花列传》以来,海派文学出现两种传统:一种描述出极为复杂的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图像,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为代表;另一种以左翼文化立场揭示出现代都市文化的阶级分野及其人道主义的批判,代表作品有茅盾的《子夜》,两种海派文学传统同时得到充分发展。商务印书馆作为当时重要的出版机构,也是种种文化思潮的汇聚地和传播者。
据统计,1919 年至1922 年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有20 种。这些书籍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二是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其中不乏经典; 三是介绍新俄国的著作,如瞿秋白的《新俄国游记》。除了这些书籍外,商务印书馆的许多期刊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学生杂志》《教育杂志》《妇女杂志》等,都刊载过数量不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除了直接出版书籍,传播左翼思想外,商务印书馆还聚集了一批中共早期党员和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在中共最早的党员中,陈独秀、沈雁冰、董亦湘、杨贤江等都在这里工作过。商务印书馆也是左翼思想的文化交流中心和重要据点。
1919 年冬,陈云离开家乡,到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在商务印书馆,陈云利用有利条件刻苦学习。在商务印书馆接触到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种种思想和政治主张,集中研读了宣传马列主义的著作和其他进步书籍,并参与职工运动实践后,陈云得以确定共产主义信念。“可以说,陈云以一个高小毕业生的文化程度,后来成为知识广博、眼界开阔、有远大理想的共产党领导人,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这几年的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
1982 年商务印书馆建馆85 周年时,陈云为其题词:“商务印书馆是我在那里当过学徒、店员,也进行过阶级斗争的地方。应该说商务印书馆在解放前是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
二、陈云工作思想中的海派文化特征
(一)“务实性”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基本思想原则
开埠后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使上海形成了“以商人为轴心、以商业为支柱的特殊社会环境,此种现象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不曾有过的。”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上海人,也受到商业气息的熏陶。商业精神中“遵守契约”、“以盈利为明确目的”和“防范风险损失”等特征,也逐渐融入上海的城市文化,形成了海派文化中的务实性特点。“谨慎”“精明”、不好“夸夸其谈”,是对于上海人的普遍评价。
海派文化的务实性特点中,根据实际情况作为行动前提的内涵,与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相符合的。陈云是这条思想路线的坚定执行者。“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一名言,是陈云在延安时期提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962 年2 月,在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陈云针对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教训, 又明确提出“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这三句话。1990 年1 月24 日, 陈云同浙江省委领导同志谈话时,把事先题写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条幅交给了他们。对于这9个字所代表的唯物论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思考,贯穿着陈云的一生。
陈云主张“三个结合”:一是把实事求是与创造精神相结合;二是把实事求是与群众观点相结合;三是把实事求是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可以说,“只唯实”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是陈云思想方法的出发点。在其形成过程中,讲求务实的海派文化对自幼生长于斯的陈云产生了最初的影响。
(二)“商业化”与陈云对外经济工作思想
海派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虽因其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受到正统势力的指责和嘲讽,但却并未由此而改变原有的特色。据记载,三十年代中期,单是设在黄浦滩路(即外滩)、九江路、北京路、宁波路、天津路、河南路六条路上的金融机构就有一百八十余家, 整个上海的金融机构达三百家左右。这些银行以它们矗立在外滩的办公大楼——一幢幢“或以其富丽堂皇的奢华与气派,或以其冲天拔起的力度和气势,夸耀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重心地位的”西式摩登大厦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心理,成为上海时代“商业化”的城市符号和城市记忆。
通过在青年时期对上海交易所和上海金融业的观察,陈云认为交易所商品价格对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1973 年,随着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发展的机遇。陈云协助周恩来抓对外贸易工作,及时提出应研究资本主义,研究世界市场价格,研究国际金融,利用交易所等问题。他说:“建国初期,对苏联的出口占了75%,基本上是固定价格。而现在情况变了,对资本主义市场出口占75%,价格是变动的。这样,价格问题就复杂了,经常变化。我过去在上海当学徒的时候,上海的交易所就是那样。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远见。”
陈云还多次提到过建国前上海的银行业,认为平均利润率规律对借贷资本也是要发挥作用的。1973 年,他指出:“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同时他又说:外资“和过去(指解放前)上海、天津那些银行、钱庄一样,看到哪家生意做好了,就找上门来了,无非是要些利润。这就是马克思讲的平均利润率。你信誉好的时候人家找上门来,不好的时候就要逼债。”
(三)“市民性”与陈云民生工作思想
随着上海发展,上海城市市民阶层逐渐形成。礼俗往来的减少使居民的空闲时间转而关心自身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商业的发展,为满足居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创造了必要条件。上海作为近代城市的形成过程是市民社会兴起的过程,在这块土地上发育而成的“海派文化”突出地反映了市民的文化情趣,由此发展出了围绕市民闲暇生活(家庭、婚恋、消费、饮食等等)而展开,贴近市民生活和心态,较好地满足市民的口味和需求的市民文化。
陈云作为学徒、店员在上海生活超过7 年,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和需求有着最直观的了解。1982 年10 月25 日,陈云针对北京、天津多次发生的烂菜问题,致信胡耀邦、赵紫阳,指出:“霜降已过,十一月八日立冬。今年必须避免烂菜。因此生产、流通、消费这三个环节必须立即组织好。因此菜烂与不烂只有几个小时的关键时刻。大白菜是北京市民当家菜类,因此必须安排在前。”
陈云子女回忆中写道:“那时短缺的不仅仅是食物,有一段时间市面上女同志的发卡都买不到。父亲知道后说这怎么行?多少万群众,连女同志两个发卡都买不到。他要求拨出一部分钢材解决这个问题,不然群众要骂娘的。”这是陈云对人民群众深厚感情的体现。上海生活的经历和海派文化“市民性”的体验并没有让陈云更多注重自己的物质生活,而是为他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带来了新的视角。
三、小结
陈云曾说:“我离开练塘,进入商务,在那里使我有可能走向革命的方向”。[16] 海派文化的丰富内涵,为陈云思想和文化的成长提供了丰沃的滋养,也为陈云工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本文以海派文化为切入,尝试为理解和学习陈云崇高精神提供新的思路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