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托洛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2018-11-13张涛
张涛
摘要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治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片口服治疗,联合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及左室舒张内径(LVDd)、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SV、EF、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及减少持续时间,提高总疗效,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 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不稳定性心绞痛
本研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以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2015年9月-2016年8月收治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2例。其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61~ 86岁,平均(67.2±4.7)岁;病程2~6年,平均(2.4±1.0)年。患者均自愿接受治疗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可比性要求。
纳入标准:诊断符合WHO制定的不稳定心绞痛的标准[3];患者年龄> 60岁;初发病例。
排除标准:严重心衰、心律失常、哮喘等患者。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片口服,2片/次,2次/d。联合组则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口服,1片/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内径(LVDd)、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同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包括心悸、头晕、面红、乏力等)发生情况。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或降低>80%的发作次数;②有效: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或发作次数降低50%~80%;③无效:心绞痛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O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x±s)表示,采tf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前的LVDd、s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s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两组治疗后疗效情况:联合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治疗期间心悸、头晕、乏力、面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病情变化快,常反复发作,且会诱发更严重的心脏性事件,故对其治疗需及时而有效,以避免病情恶化。
美托洛尔是一种B受体阻滞剂,其对心脏B1受体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从而降低心肌的损伤[2];且能降低心肌对氧的消耗量,进而降低心率,避免心肌过度收缩,延缓房室传导时间。
阿托伐他汀是近年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是一种高选择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减少胆同醇的合成,上调LDL受体,促进血LDL-C的清除,显著降低TC、TC和LDL-C浓度,进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还能改善冠脉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3]。本研究提示两药合用能提高老年不稳定性绞痛的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总之,美托洛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缩短持续时间,提高总疗效,且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許蔡洪滨,姚朱华,高仪.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3,54(6):500-502.
[2]李平,李佑美.曲美他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对血浆BNP影响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2):126-128.
[3]刘洋,李浪,苏强,等.强化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CD4+T淋巴细胞微小核糖核酸-21表达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