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8-11-13梁亚敏杨雨诺
梁亚敏 杨雨诺
摘 要:创新是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把握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必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必须有效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1](26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30)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才不会受制于人,在国际舞台上才有更多的话语权。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
一、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把握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
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3](17)当今世界,科技创造日新月异,科技已经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实力在国家竞争力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进程。世界各国都把促进科技创新作为自己的国家战略,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就洞察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程度,决定农业、工业、国防的现代化水平。正是基于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274)的著名論断,把现代科学技术视为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强调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提出科技“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5](240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中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因为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正是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我党始终强调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看到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2](30-31)才能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二、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31)目前,科技体制正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转变,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机制正在形成。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在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阻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利因素,旧体制下形成的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力量分散的问题依然存在。那么,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推动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来讲: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6](191)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这样的制度保障下,要通过宏观指导适当集中财力物力,组织优势力量,大力协同,攻克一批对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关键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子。
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世界科技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就无法在科技上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那么,在创新方式上,既包括内生技术变化革新所带来的创新,也包括对外生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也就是说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对待外来技术上,要认真学习和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因为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先进技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家拿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7](111)我们要善于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科技力量结合起来,扩大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但是,我们不能盲从,亦步亦趋,一味依赖外国的现成技术,我们必须在借鉴和吸收的同时大胆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创造。在战略方向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讲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31)
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有效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是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只有创业创新创造,中国经济发展才能有真正的动力和活力。[8](437)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其中最重要的抓手就是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8](379)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之源,也是强国富民的根本举措。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具体来讲: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旨在让个人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8](379)让全社会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汇聚成巨大动能,让中国经济顶住下行压力,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旨在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十八大报告中就鲜明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8](379)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1](201)但是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9](120)也就是说我国经济体量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203)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二字从思想上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时代使命;在行動上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要时不我待、创新有为。全党全国人民只有着眼于正在做的事情,以实际行动创新创造,才能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9]习近平.习近平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