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2018-11-13吴军
吴军
摘要:设计艺术培养模式多年来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但传统的学科体系痕迹依旧较重,设计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未摆脱一种脱离社会实际的程序化设计或模拟式设计。为了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设计艺术应用人才需要,設计艺术教育应该在专业教学理念、学生学习方式、育人环境、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打破专业壁垒建立专业复合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 培养模式 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5-0042-03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设计艺术高等教育也逐渐呈现从艺术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众化的趋势,许多综合性大学非艺术院校也增设和开办了艺术类专业。这是教育观念的极大转变。既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水平,也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繁荣。设计艺术培养模式多年来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但传统的学科体系痕迹依旧较重,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未摆脱一种脱离社会实际的程序化设计或模拟式设计。教育观念陈旧,重技艺轻德育、重考试分数轻能力培养;培养方式落后,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缺乏有机衔接,教学重课堂轻实践,重统一轻个性,综合育人效果发挥得不足。
“传统的设计艺术教学,不切实际的理论灌输,往往导致整个授课的效果贫乏,许多理论重复出现在各门功课中,虽然有更多的讲授和一部分的实习,但回到具体的设计环节却仍然是纸上谈兵,虚多实少,设计艺术教育的真正作用在陈旧的课程教学方法中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我们应该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
一、设计艺术专业教学特色模式探索
设计艺术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是要付诸于实践的。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教学特色模式的探索。
(一)从小课程到大模块整合
按照多年来专业教学对各专业、各方向,各阶段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认识、要求和经验,按照专业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任务的落实,将各类众多而小型的必修课、选课整合为若干模块课程。如“基础造型模块”、“传统艺术模块”、“设计史论模块”、“平面设计模块”、“语言表达模块”、“材料应用模块”、“产品设计模块”、“产业实战设计模块”、“跨专业(方向)选修模块”、“绘画类选修模块”、“手绘手工技艺模块”等。在各类模块教学中体现知识结构的优化与整合,能力结构的系统和全面。
(二)从教师单人授课到课程组的协同指导
如“拼盘制”,“理论环节大班制”,“项目小组制”,“班际互动制”,“课程预习制”,“学生互助制”……各种形式的授课制和教学法,对加强教师的合作交流,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提高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效果,激发后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设置学生学习小组(小工作室)建制
在每个专业班设置5-6个学习小组(小工作室),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充分的学习讨论,集体完成大作业,进行实战项目设计的合作与投标。这种小组式(小工作室式)的建制,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竞优学习的热情,从而以自觉、内化的功效逐渐形成优良学风。
(四)先做后作,以做带作;做作转换,技艺创新。
“做”是做工,是实践,是动手;“作”是作文,是理论,是创意。改革教学方法,其实就是要尊重认识论规律,在教学的大模块中由实践而认知,由不解而生疑,由问题而思考,由技艺而创新。在一个大模块中有相当充裕的时间和环节完成一个周期的认识论验证,就会给学生带来学习方法上的—次飞跃。
(五)从一本教材到多种教参
小课程改为大模块,整个模块需要多种专业知识内容和环节的教学参考书。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跨学科广泛阅读,进行解读和比较,散发与整合,才能有效拓展创意维度。
为降低学生学习成本,节约资源,大量的教参书籍、转换成电子书,在专门的网站上供学生下载阅览。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
在“填鸭式”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不仅是被动的,更是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密集的理论知识和庞大的作业量,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为此应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1.对应“教学模式特色”,借鉴学习先进大学本科生学习的方法,针对所招学生的层次和弱点,明确提升大学生“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若干项基本能力,作为学生学习特色的引领性目标。
如:表达能力、人文通识的经典认知能力、学科专业的复合认知能力、审美的系统认知能力、本学科的核心基础能力、自我的客观评价能力、学业的自我管理能力、共同学习与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明辨价值的能力等。
2.全面的“学习(工作)小组”建制
在专业必修课(行政班)、专业选修课(混合班)、专业实践特色工作室的学习组织管理中全面地实行“学习(工作)小组”的建制,以加强学生共同学习、相互学习、互帮互带、共同进步。在这种学习组织形式中,集体讨论、研究和协作创意创新,小组间的竞优,将成为学习的常态。
3.在提升评教能力的过程中认知学习
评价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学水平的态度和思维分析能力,体现着学生学习的基本态度、动力和诉求;对教学水准高度和深度的认知,可以推导出学生学习水准的自我指标。而“高质量教学水平”在“学生能力僝弱”的境况中是难以实现的,“强生”方能“强师”,创新评教机制,授学生以评教之“渔”,则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之“渔”。
4.在创新就业和创业的实践中整合学习
本科生长达近四年的时间在“学校、专业”中学习度过,应逐步培育组建成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创新孵化工作室”,“学生创业孵化工作室”、“跨专业学生系统创新设计工作室”等类型的实践学习共同体。这些共同体面对“创新”、“就业”、“创业”的主題,必须学习解决“跨学科专业知识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虚构与实践的整合”、“学校与社会的整合”、“学业与职业的整合”、“团队成员的整合”、“工作与管理的整合”、“目标与资源的整合”……这种贯穿本科阶段的“情境”、“问题”与“目标”的自我教育,对于真正理解、评判、消化、运用学院的专业教育,构成了必不可少的体验,触及切身的思考,将学习的维度和效能可提升到一个鲜活且内化的层面。
5.国际与境外高校访学、游学项目的积极拓展;1+1、2+2等双学位专业教育项目的积极引进。
三、营造全体师生共同求知的育人环境
设计艺术类教师、学生是特点很鲜明的一个群体,其思想特点与其他专业学生有其共性,也体现出鲜明的特色。道德观念基本正确,看重专业水平;心理较为感性,容易冲动急躁;努力方向明确,有时易走极端;自我评价存在偏差,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较差。因此要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学习的能力。
1.我们要在各类科研、创作、设计、教学工作中,以问题的提出、论辩、解决方案设计为路径环节,以师生共同参与为机制,以各级讨论群体为组织,以无处不在的场合为课堂,以各类研究文献为载体,以学术机构的讨论表决为定议,将学术活化为有生命的,有乐趣的,有无限可能的思维运动,推助创新创意的学习动力,形成学术共同体。
2.在设计产业和项目设计的运作中,师生转变为同事,学院转变为公司。工作共同体关系是学术共同体的延伸。在这里展开的实战与实践,不同角色之间的缄默化影响,将形成学术成果的实现和教育成果的丰满。在共同工作中,技术教育、素质教育、管理教育、市场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有了落实和体验的平台。这一共团体形成的关键,是创意文化设计产业实体的创建和经营发展产生经营效益,可以转化为对师生经济收益上的激励,特别是可成为学生勤工俭学,乃至创业训练的专业化项目,这就是工作共同体。
3.传统的学院管理本位和机构中吸收学生干部、学生代表广泛参与管理事务。包括教学事务工作,学生事务工作,教学辅助工作,项目实践管理工作,甚至是教学大楼各功能区的管理工作等。这种管理机制可使得学生广泛而有机地融入学院文化,消弥体制障碍,强化主体意识,使教育不再是行政本位自上而下的管制。这种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于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管理中全面成长的大学生,是能够将大学与学院视为终身精神家园的重要条件。这就是管理共同体。
4.以上学术共同体、工作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的形成,可使得师生在休戚与共的事业中共同创建、共同维护、共同发展学校的百年大业——这是一个知名教育品牌成形成功的基本条件。这种长期的培养方式使得学校、专业、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品牌事业要从每一位师生的个人品牌做起,继而是小团队、工作室,再而是专业和学院,进而就是整个大学。无数的涓涓细流汇成一条大河,这就是品牌共同体。
四、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探索
产、学、研三大要素在高等教育工作中一直都存在。然而三大要素及其众多环节的具体运作又一直存在着机械分割的弊端,顾此失彼,效率低下。尤其是在科研项目经费少的教学型大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使得产、研两大项功能形同虚设,有名无实。而这又与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矛盾。如何解决产业研发(与学生实践)——专业教学——科学研究这三辆火车三条轨道相互难以衔接的难题?真正要实现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就要教学、研究、产业三者合轨运行。
1.学校与学院共同创办创意文化设计产业,设计生产和营销自己的品牌产品;校办产业与其他企业横向合作,开展设计成果转让,共同研发或委托生产等多种业务。
2.专业建设与产业建设并举。以专业建设支撑产业建设;以产业建设优化专业建设。
3.在高年级专业课程中导入专业实战设计(业务)模块,教师、学生在设计实战中理解理论,完成针对性的实验和实训,并完成设计任务。
4.在低年级专业课程中导入专业实战设计(业务)模块,教师、学生协助完成设计(生产)任务中的制作工作。
5.教室——设计工作室一体化;实验室——制作工坊一体化;教师——设计师一体化;学生——设计助手一体化。
6.在专业实战设计(业务)模块中,以产业运作为主导任务,以教学和研究为环节任务,机动安排顺序、时间、地点。
五、打破专业壁垒,建立专业复合特色
1.从设计产业与行业发展的趋势,设计市场服务的要求,各类型产品形态的变化,多种行业业务的交叉整合特点来看,传统的专业设计领域已经出现了系统性、复合性、交互性、跨越性、扩展性现象。例如在传统的环境设计、室内装潢设计领域,出现了工艺美术、家纺艺术、装置艺术、绘画艺术全面介入而形成的“软装艺术”、“软装设计”新概念,与传统的空间设计,水电管线设计、硬质铺装材料设计相匹配;又例如以品牌的文化理念为引领,系统推理和设计企业的视觉系统、空间系统、产品系统、软装系统;又例如视觉传达设计、室内外空间设计、品牌与产品展示的终端店设计所整合的会展设计;又例如服装设计与箱包设计、艺术饰品设计的紧密结合;又例如工艺美术与装饰材料、高端产品的联姻……同时传统设计企业在这种趋势中不断转型,拓展新的复合型业务,某种文化需求促热的产品形态,如“文化礼品”,可以涵盖传统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某个巨大的社会人群综合需求,如“养老”产业,可以启动所有产品和设计服务的目标整合;同时传统的设计企业在这种趋势中需要不断转型,拓展新的复合型业务,也渴求着能够补充到具备复合性、传统性整合设计思维与能力新型设计师……这就给专业设计学院的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提出了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
2.传统的传播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包装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空间设计、建设外观装潢设计、功能区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装饰材料设计等)、产品设计(家用电器设计、日用品设计,工艺艺术品设计、家具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服装设计、饰品设计等)三大设计领域,在现实发展中的设计需求上将围绕国民生活的某些系统化文化与产业的兴起而被整合。孤立的领域设计将不合时宜,过于专门化的、细分化的设计品种即使仍有成长中的市场需求,而作为本科层次设计人才的培养,能否推进、改革适应设计产业主流发展趋势的专业教育,将是今后专业建设战略思想必须充分论证的关键课题。
3.在各专业的专业主干必修课群中调整设置“各专业系统设计”理念的相关课程;在专业选修课群中更多地开设各专业的设计课程,满足各专业学生的交叉选修;在专业实践课群的“产学研项目设计”模块中更多地导入“文化概念设计”、“大产业、大市场概念设计”、“特定人群服务概念设计”等系统化设计项目——以体现“大专业复合化建设”和培养“复合性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际举措。
设计艺术教育将面临怎样的发展,是我们当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设计艺术教育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只有不断探索创新设计艺术教育模式,不断改变教育思维,提高设计艺术教育水平,迎合社会、市场发展需要,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设计艺术人才,进而促进文化艺术繁荣,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