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影响机理*
——以北京市为例

2018-11-13赵美风汪德根

中国名城 2018年11期
关键词:聚居区邻里关系人居

赵美风 汪德根

1 引言

2000年以来,中国经历了高速城镇化过程,城镇化速度以每年1.3个百分点的速度急剧攀升,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36.22%上升到2017年的57.35%[1]。高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特大、超大城市社会空间日益分化与极化,空间碎片化现象凸显,严重危及城市的健康发展[2-3]。流动人口聚居区作为典型的碎片化空间,与城市空间在建筑格局、景观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巨大反差,极不利于城市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4]。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如何以人为本提高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空间协调发展,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当前政府规划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学者对人居环境开展了大量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一是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侧重于对人居环境的客观评价[5-8];二是人居环境满意度感知研究,侧重于对人居环境的主观评价[9-11]。从研究尺度来看,人居环境研究涉及全球、国家、城市群、城乡、社区等多个尺度[12]。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尺度人居环境研究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精准化的决策支撑依据。然而,当前社区尺度人居环境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本地户籍人口社区,例如商品房小区、单位大院、小产权房等[13-15],对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人居环境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人居环境满意度感知为研究视角,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政府规划部门开展城市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本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北京市是我国流动人口高度集聚的四大城市之一,2016年北京市流动人口规模高达807.5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37.16%。并且,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多[16]。数据来源于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方式采用进入流动人口聚居区或流动人口聚居区周边人口集散热点区,调查区域选取了北京市东小口村、东三旗村、树村、天通苑社区、安贞里社区、柏林爱乐社区、建材西里等10个流动人口聚居区,涵盖了城中村、普通城市住宅等多种空间类型流动人口聚居区。调查时间是2017年7~8月份,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66份,有效率为96.32%。

2 模型构建及修正

2.1 模型构建

2.2.1 初始题项生成

吴良镛先生提出,人居环境由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等5大系统组成,核心是“人”[12]。宁越敏等(1998)从城市尺度,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界定:人居环境是从居民本身出发,一切为居民使用、服务的各种设施和心理感受的总和,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部分[5]。社区人居环境是城市人居环境在社区的体现,更体现了人的作用[9]。综合学者们的研究[10-11,13-15],考虑到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特殊性,本研究将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的内容细分为住房条件、交通出行、社区环境和邻里关系4个方面。其中,住房条件是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的核心,交通出行是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中间媒介,社区环境反映了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的实体空间,邻里关系反映了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的社会空间。依据全面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比性4个原则,本研究构建了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大类,20个分项指标。据此,本研究设计了20个影响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测量题项。流动人口人居环境满意度包括3个测量题项,分别是“住房总体满意度”、“社区总体满意度”和“如果可能,是否愿意长久居住在该社区”。每个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以“非常满意、很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由低到高赋1~5分,具体测量题项见表1。

2.1.2 探索性因子分析

基于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问卷调查数据,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效度分析。结果表明,KMO统计值为0.836,Bartlett 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表明问卷调查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保留特征根大于1、因子载荷大于0.5的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剔除2个因子载荷小于0.5的题项,得到18个题项,构成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57.30%,超过50%的标准(表1)。其中,第1公因子的贡献率为17.57%,在“购物餐饮方便性”、“休闲娱乐方便性”、“距公交站方便性”、“距地铁站方便性”、“距工作地点方便性”等因子的载荷系数较高,反映了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交通出行”;第2个公因子的贡献率为14.03%,在“治安管理”、“居民素质”、“景观环境”、“物业服务”、“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等因子上具有较高载荷,反映了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区环境”;第3个公因子的贡献率为12.97%,与“与邻居交往频繁程度”、“与邻居熟悉程”“社区氛围”、“社区归属感”等因子相关性较强,主要反映了流动人口聚居区的“邻里关系”;第4个公因子的贡献率为12.73%,在“住房面积”、“建筑质量”、“通风采光”、“住房配备设施”等因子上的载荷系数较高,反映了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住房条件”。

表1 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

2.1.3 假设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本研究构建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假设模型(图1)。该模型包含4个外生潜变量和20个外生观察变量,其中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为内生潜变量,居住条件、社区环境、邻里关系和交通出行为外生潜变量,是影响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存在着四种因果关系。根据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预设模型,提出以下假设关系:H1:交通出行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有直接显著影响;H2:社区环境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有直接显著影响;H3:邻里关系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有直接显著影响;H4:住房条件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有直接显著影响。

2.2 模型修正

2.2.1 模型拟合检验及修正

图1 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假设模型图

首先,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检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相对卡方(CMIN/DF)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2个指标达到建议值标准,说明模型基本可以接受。但是,残差均方根(RMR)、规范拟合指数(NFI)、非规范拟合指数(TLI)等指标与建议值存在偏差,模型仍需进一步改进。从修正指标来看,“X9物业服务”和“X10监控设施”两个指标的残差相关后,卡方值降低了66.574,说明这两个指标存在较高相关性,需要删除其中一个指标。从因子载荷来看,“X10监控设施”的标准化因子载荷仅0.21,说明“监控设施”指标与“社区环境”公因子的相关性较弱。据此,删除“X10监控设施”这一指标。修正后的模型结果显示,各项拟合检验指标均达到建议值范围,修正模型整体拟合度较好,可以作为最终模型(表2)。

表2 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模型拟合度检验表

2.2.2 信效度检验

首先,运用SPSS 21.0软件对保留的19个外生观察变量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 α 值为0.894,说明问卷整体具有较好的信度[17]。模型中4个潜变量的Cronbach’s α 值均大0.7,说明各外生观察变量信度较好。其次,利用标准化因子负荷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所有保留外生观察变量的标准化负荷处于0.46 ~0.93之间,满足大于0.4的标准,表明所有保留观察变量对潜变量具有较好地解释效果。组合信度值(CR)处于0.784~0.882之间,均大于0.7,说明模型总体信度和效度较好(表3)。

3 实证分析

3.1 模型结果解释

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居住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图3),住房条件、社区环境、交通出行和邻里关系4项因子中,住房条件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最大(路径系数0.96***);社区环境(路径系数0.19***)和邻里关系(路径系数0.18***)次之;交通出行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最为微弱(路径系数0.08,P>0.01)。

表3 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模型信效度检验结果表

3.1.1 住房条件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H4)

模型结果表明(图3),住房条件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具有最大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96,P<0.001),表明H4成立。住房条件每增加1个单位,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将提高0.96个单位。其中,建筑质量是流动人口聚居区住房条件最重要的影响因子(X18,0.84),其次为住房配备设施(X19,0.81),再次为住房面积(X17,0.79)。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建筑质量”基本满意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仅为38.9%,说明当前北京市大部分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建筑质量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建筑质量达标是保障居民生命安全的最基本条件,整治“城中村”、棚户区等低收入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私建简易房和农村宅基地加盖房屋等住房,提高流动人口聚居区建筑质量达标率,是保障居民生命安全、提升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首要措施。分别有37.9%和47.1%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认为“住房配备设施”和“人均居住面积”基本满意。据此,提高厨卫、采暖、排水、电力、消防等设施的配备比率,严厉打击私自更改住房结构,增加人均居住面积,将会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极大改善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的居住感知质量。

综上,建筑质量(X18)从生命安全角度表现出对住房条件维度最强的影响力。保障生命安全是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当前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薄弱环节。因此,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在开展整治过程中,必须将保证建筑质量放在首位,坚决拆除建筑质量不达标的住房。住房配备设施(X19)以及人均居住面积(X17)从基本生活需求角度,说明完善住房配套设施、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对提高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起到重要作用。

3.1.2 社区环境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H2)

社区环境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19,P<0.001),表明H2成立。社区环境每增加1个单位,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将提高0.19个单位。其中,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景观环境(X8,0.77),其次是医疗设施(X12,0.70),再次为治安管理(X6,0.69)和物业服务(X9,0.69)。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流动人口聚居区“景观环境”基本满意的居民仅占全部调研对象的30.5%,表明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景观环境问题突出。景观环境是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硬环境的重要部分,降低噪音、空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增加绿地面积和公共空间,改善景观环境,是营造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硬环境的重要途经。仅有32.5%的调查对象对社区“医疗设施”基本满意。这表明大多数流动人口聚居区基层医疗设施欠缺,无法保障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由于我国基层医疗设施空间布局的主要依据是户籍人口数量,忽视了流动人口的需求,导致流动人口聚居区基层医疗设施数量很少[18-19]。分别有46.4%和28.3%的流动人口对“治安管理”以及“物业服务”基本满意。治安管理和物业服务反映了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软环境,通过配备社区监控设施、加强安全知识宣传、设立物业管理团队等措施,提高流动人口聚居区治安管理和物业服务水平,是营造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软环境的主要途径。

综上,景观环境(X8)和医疗设施(X12)从社区硬环境角度,治安管理(X6)和物业服务(X9)从社区软环境角度,分别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环境维度产生显著的效应。因此,营造良好的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环境,必须兼顾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层面,一方面完善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市政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等公共设施,提升社区硬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加强社区管理制度建设,改善社区软环境质量,两者缺一不可。

3.1.3 邻里关系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H3)

邻里关系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18,P<0.001),表明H3成立。邻里关系每增加1个单位,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将提高0.18个单位。其中,对流动人口聚居区邻里关系影响最大的是“与邻居熟悉程度”(X14,0.86),其次是“与邻居交往频繁程度”(X13,0.83),再次为社区氛围(X15,0.60)。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3.8%的流动人口“与邻居熟悉程度”较高,但是仅仅有4.95%的流动人口“与邻近交往频繁程度”较高,这表明当前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的社会交往程度很低,降低了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流动人口聚居区邻里网络关系有助于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有效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20]。因此,通过建立邻里信任、增强邻里交往、培养邻里互助意愿等措施,打破流动人口聚居区内部的分异和隔阂,是改善流动人口聚居区邻里关系、提高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氛围”基本满意的流动人口仅为8.5%。据此,加强社区治理,营造安全、舒适、友好的社区氛围,将会提高流动人口聚居区邻里交往程度,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综上,“与邻居熟悉程度”(X14)和“与邻居交往频繁程度”(X13)是对流动人口聚居区邻里关系维度产生最为显著的效应,是影响流动人口聚居区邻里关系的内部因素。流动人口聚居区建立邻里信任,一方面会直接提高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会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经济活动,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社区氛围”(X15)对流动人口聚居区邻里关系维度产生重要影响,是影响流动人口聚居区邻里关系的外部因素。营造安全、舒适、友好的社区氛围,直接有利于流动人口聚居区邻里信任的建立,同时间接增强流动人口聚居区邻里熟悉程度和交往频率。

3.1.4 交通出行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H1)

交通出行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作用非常微弱(路径系数0.08,P>0.01),表明H1假设不成立。这表明,流动人口聚居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并不一定会显著提高人居环境满意度。其中重要原因是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多位于公共交通相对发达的区域,比如城市主干道沿线、大型公交换乘枢纽和地铁站附近等,居民对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交通出行条件较为满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对社区“距地铁站便利性”较为满意,近一半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对社区“距工作地点便利性”基本满意。

从交通出行的影响因子来看,“距公交站便利性”(X3)、“距地铁站便利性”(X4)和“距工作地点便利性”(X5)3项因子对交通出行的影响程度较高,“购物餐饮便利性”(X1)和“休闲娱乐便利性”(X2)对交通出行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这表明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更为关注工作便利性,较少考虑生活便利性。这与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的社会经济结构相契合。大部分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处于社会中低层,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经济收入较低,因此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更多的是基本生存需求,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较少[21-22]。

3.2 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影响机理

综合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模型结果,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住房条件、社区环境、邻里关系和交通出行4个方面(图3)。其中,住房条件、社区环境和邻里关系3个因素均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住房条件是关键因素,社区环境和邻里关系是主要因素;交通出行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微弱,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具体来看:住房条件是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的核心,是影响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流动人口聚居区是城市典型的异质性社区。与全球、国家、区域、城市等其他尺度相比,社区尺度人居环境更加体现人的重要性。居住条件通过住宅本身的面积、结构、质量、设施等来体现。住房面积、建筑质量和住房配备设施条件等住房基本条件,直接影响着中低收入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程度和居住安全,是流动人口最为关心的人居环境要素。现阶段,北京市大部分流动人口处于经济收入较低、工作不稳定和居住条件恶劣的生活状况。据此,保障流动人口的住房面积、提高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建筑质量和完善住房配备设施,实现流动人口的安居目标,是提升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的首要步骤和关键环节。

图2 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修正模型结果图

社区环境反映了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的实体空间,是影响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社区环境,包括治安管理、物业服务等软环境要素和景观环境、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等硬环境要素,对于流动人口居住质量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让流动人口共享城市建设发展成果。因此,下一阶段,在流动人口住房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治安管理水平和物业服务质量、完善流动人口聚居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成为提高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重点任务。

邻里关系反映了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的社会空间,也是影响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不仅仅是一个实体环境,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环境。同时,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居住,不仅是居住地从乡村转移到城市、职业从农民转换为工人,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网络的重构。邻里关系,包括与邻居熟悉程度、与邻居交往频繁程度和社区氛围等要素,对于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具有重要作用。与邻居越熟悉、与邻居交往越频繁代表着流动人口融入本地社区的程度越高,有利于流动人口融入当地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同时,良好的社区氛围直接推动流动人口聚居区邻里信任的建立,有助于流动人口融入本地社区。

交通出行是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中间媒介,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较为微弱。也就是说,相比于居住条件、社区环境和邻里关系,交通出行条件的改善,对于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提高程度非常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大多位于公共交通便利区域,流动人口对于交通出行条件较为满意。例如,北京市海淀区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树村,步行3分钟范围内可达3个公交车站和1个地铁站,涉及公交线路17趟和1条地铁线路,直达上地高科技园区和中关村地区。这意味着,城市政府的规划、城建等相关部门在开展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和改造工作时,对于交通出行状况可以较少考虑。但是,在进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时,必须要将公共交通的便捷性放在突出位置。

4 结论

本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模型,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修正后的“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预设模型整体拟合度较好,大部分研究假设被验证。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主要受住房条件、社区环境、邻里关系和交通出行等因素影响。其中,住房条件是影响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社区环境和邻里关系是影响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次要因素,交通出行对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较为微弱。

图3 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影响机制图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住房条件、社区环境和邻里关系满意度较低,均不足3.5分(满分5分)。据此,应从以下3方面开展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高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而促进城市空间协调发展,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第一,保障流动人口聚居区建筑质量达标率100%、严厉拆除私自搭建简易房和违章加盖房屋,完善住房配套设施、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改善流动人口聚居区住房条件,是提高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关键途径;第二,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双管齐下,完善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市政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等公共设施,加强社区管理制度建设,是提高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重要措施;第三,建立流动人口聚居区邻里信任机制,增加邻里交往频率、培养邻里互助意愿,营造安全、舒适、友好的社区氛围,是提高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必要措施。

致谢:感谢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杨仪璇在论文数据收集和模型构建中给予的协助!

猜你喜欢

聚居区邻里关系人居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问题对策研究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农民工家长投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聚居区的样本为例
温州卷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双语教育适用模式探讨——以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为例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初探
人居环境
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