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学的流变
2018-11-13王海潮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
王海潮 济南大学 山东济南 250022
先秦时期是中国学术思想的启蒙时期,百家争鸣可谓创造了我国几千年来学术思想的辉煌时代,诸子学不仅是研究古代学术的重要材料,更是滋养后代学者的重要来源,战国以来几百年的时间,一批学者对当时诸子学的现状进行思考和总结,一批重要文献的问世为当今研究、梳理诸子学和回归文本背景提供了文本基础。
一、先秦诸子学的发端时期——从学在官府到学在诸子
上起三代“学在官府”,学术文化为国家所垄断,所有的古典文献世世代代掌守在王官们的手里,不许向外流传,这些王官实际所具有的种种知识便是所谓的“官学”,具体情况正如清代学者汪中所说:“西周之世,王朝之政典,大史所记,列国之官世守之,以食其业。” 西周治礼作乐、封邦建国,建立了一整套文化政治制度,而王官之学就是西周礼乐文化的外在展现,它作为统治阶层的西周贵族的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道德和思想的源头。
诸子之学源自王官之学,章学诚曾说:“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也有学者总结为:“平王东迁,周室式微。王官失守,学在四夷。”诸子之学源于王官之学的思想最早由西汉刘歆提出,“诸子出自王官”直接阐释了诸子学的由来,而后班固也推崇这一说法。
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生剧烈变动,以分封制、宗法制为框架的天下使周王朝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自身实力的不足也导致了周王室的衰微,在思想文化领域,三代以来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王官分散到了各诸侯国,学在官府发展到了学在四夷。学术文化的下移、文献的流布直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兴起,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孔子,“弟子盖三千焉,深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私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诸子学的形成,各家私学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理论主张,再到不断收徒传道形成了各个流派,也就是所谓的诸子学。
诸子学的直接来源即王官之学,周王朝的衰落、王官之学的流布、私学的产生和士阶层的崛起等因素促成了诸子学的产生。
二、先秦诸子学的发展时期
所谓诸子学,不单单是诸子的学术思想、文献论述,也是一门对诸子学的研究的学问。春秋战国独特的历史时期为诸子学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七雄争霸小国林立,不同诸侯国在政治思想文化上的诉求是各异的,这就为诸子百家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各国争相延揽人才以图进步,天下文士讲学争鸣发展学说。
随着先秦诸子百家的发展壮大,对诸子的分析研究也逐渐开始,其中最早对诸子学作出总结的文献是《庄子·天下》,《庄子·天下》标志着诸子学研究的开端,并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的起点。之后的韩非子、荀子、吕不韦、淮南王刘安等学者也开始评点诸子百家的学说,出现了一批流传至今的代表作,诸如《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立场进行了归纳总结,对诸子学的研究是一批宝贵的文献资料。
(一)《庄子·天下》——诸子学的奠基之作
《庄子·天下》篇是最早的以诸子学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开篇指出“道术将为天下裂”,揭示了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和趋势,之后进一步叙述了天下七个主要的学术派别的思想,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评判各家各派,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各个学说的优劣之处。
墨翟、禽滑厘一派,批评其说“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但是又肯定了他们高尚用意及人格精神,赞赏墨翟“才士也夫!”;宋钘、尹文一派,批判了该派“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和 “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且“上下见厌而强见也”,但也肯定他们“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的崇高精神;彭蒙、田骄、慎到一派,指出他们的主张不顾人情,但也肯定了他们的学说有所依据;之后谈到老聃、关冉时,虽然偶有瑕疵,但仍评价二人“古之博大真人哉!”;接着谈到庄子,作者认为庄子之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可以说是通篇里的最高评价了;最后谈到惠施,作者持否定态度,说其“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评价惠施学问渊博却陷于诡辩之学,走了歧途。
通篇下来,作者最为推崇的是老庄之道,但是对当时其他学说也进行了透彻客观的分析,指出了其不足又对于一些可取之处表达了由衷赞赏。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经有些许派别意识,将各派别的代表人物列到一起论述,是诸子学研究的一个突破。
(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首次提出派别概念
战国之后,汉人在诸子学的研究上也造诣非凡。司马谈继承前人子学的研究,在《论六家要旨》中创造性地提出派别的概念,以阴阳家、儒家、墨者、名家、法家、道家详细论述了先秦诸子学,开辟了中国学术史上诸子学研究的新领域,使诸子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
对于阴阳家,“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司马谈辨证客观地分析了阴阳家的学说,认为阴阳家设置了一年四时中各个法则,使人受到束缚而多畏惧,但也肯定了自然四时的运行。
对于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他认为儒者学识广博缺缺乏要领,花费力气缺少有功效。但儒家的优点是尊礼复古,百家学说也不能改变它。
对于墨家,“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司马谈认为墨家要万民统一丧葬标准,无视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是不现实的,但也要学习墨家强本节用,使家家富足之道。
对于法家,“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法家要求不分远近不分尊卑,一切以法律来决断,这样过于严厉缺少恩情,但法家的主张使国家君臣和谐、不得逾越、职分明确,利于国家的统治。
对于名家,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名家使人受到约束而丧失真我,但们可以发现苯教的这种净化仪式已经融入于藏传佛教的各个方面。
一方面,苯教的净化仪式成为佛教在藏区生根发芽和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根据苯教净化仪式的繁杂程序及丰富的内容,佛教在继承的同时,很多都以原有的仪式过程和内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融入佛教思想来进行解释。如煨桑仪式,在原有的解释即桑烟能消除世间所有污秽及净化恶业的基础上,佛教又增加了桑烟的五官供养的功能,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藏传佛教的内容。
(二)、现实意义
苯教的这种净化仪式为藏传佛教在藏区更好的适应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藏传佛教之所以如此迅速又广泛的在藏区能传播和发展,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它能够以具有浓厚藏文化特色的苯教作为它传播、发展的基础。从而普遍地被藏区民众所接受,并满足藏区民众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也就适应了藏区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民族内部关系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