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018-11-13高云汉内蒙古师范大学
高云汉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三十年代的哲学领域,那时候主要是指“语言要中国化”,“语言要中国化”的意思简单说就是语言通俗易懂,使听者明白。1938年4月,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他指出:“过去的哲学只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1]。1938年7月23 ,陈伯达在他的《我们的文化运动的民族特征》一文中也对这个问题做出过说明。也是在当年7月,胡绳在《辩证唯物论入门》小册子的前记中对“中国化”进行了阐述。胡绳认为,辩证唯物论的“中国化”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现实的中国的具体事实来阐明理论”;二是“在理论的叙述中随时述及中国哲学史的遗产以及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思想斗争”。可以说,以上都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但是都只是关系到一个领域,并没有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的科学内涵。相比较以上这些观点,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科学说明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毛泽东在这份报告中说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也就是说,毛泽东首次完整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且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具体环境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科学说明。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他所说的这个结合指的是:一方面,近现代的中国革命必须需要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对近现代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即便有马克思主义,那必须是想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只空谈马克思主义。只有用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在具体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都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无法照搬别人的经验,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针和策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到理论。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历史经验加以认真地概括和提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加新的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人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寻找到能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此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准确界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准确地、深刻地、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才能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