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五山禅林的儒释一致论
2018-11-13尤利亚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04
尤利亚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204
一、引言
日本在中世时期模仿中国宋代的五山十刹制,创立了以京都五山和镰仓五山为中心的五山十刹制。隶属于五山十刹官寺的禅僧们兴起了对日本后世影响深远的汉文化运动。五山禅僧们对中华文化抱有无限憧憬,纷纷乘风破浪踏上追寻精神故土之旅,掀起了一波赴华留学求法的浪潮。他们游历中华大好河山,结交鸿学巨儒,深入地交流使得他们对儒学义理的理解更加细致与全面。同时,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介绍者,推动了宋代新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对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受宋代禅林儒释一致论的影响,日本五山禅僧也多持有此种观点。本文拟对日本五山禅林的儒释一致论进行考察,以期对儒学在日本五山禅林中的传播之研究有所裨益。
二、五山禅林与五山文学
经由大批宋、元、明赴华求法僧以及渡日华僧对禅宗不遗余力的弘扬,在幕府的大力支持下,使得日本五山禅林不断发展壮大。禅宗作为一股新兴的佛教势力风靡日本,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从标榜“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教外别传”强调直觉性的禅,到惠洪的“文字禅”,再到渡日僧大休正念的“言者载道之器,犹水能行舟,亦能覆舟也”(《大休禅师语录》)之论,禅宗承认语言、文字的作用,尊重文笔的风习被日本五山禅林所普遍接受。以虎关师炼、雪村友梅、中岩圆月、义堂周信等为代表的日本五山禅僧们在参禅辩道的同时,广泛涉猎儒道百家、经史子集等外典,对中国文学与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与兴趣,历尽千辛不远万里赴华求学问道者也不在少数。他们著文赋诗,学识该博,具备了极高的汉学修养,日本汉文学的高峰——五山文学由此兴起。五山禅僧们研究儒学经典,阐发儒学义理,多采取儒释一致的立场,从其创作的汉诗文作品中我们可以窥知一二。
三、五山禅僧的儒释一致论
虎关师炼(1278-1346)是日本五山文学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博闻强记,富有旺盛的批判精神,对于新的意识形态——宋学抱有强烈的求知欲。精心研读儒家经典,遇到难解之处,便向五山文学鼻祖、儒学弘布者、元朝赴日高僧一山一宁请教。在论及儒释二教关系时,虎关主张:“夫儒之五常。与我教之五戒。名异而义齐云云。儒释同异。只是六识之边际也。至七八识。儒无分焉。”(《济北集》)并认为:“夫道者理也,述者事也。”(《济北集》)。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儒释二教同理异述,二者在本源上是相同的,具有儒释一致的思想。
中岩圆月(1300-1375),自幼学习《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留学中国八年,内外典通达,汉学造诣颇深,被称为五山第一学僧。建武中兴时,著《原民》、《原僧》、上书后醍醐天皇《上建武天子表》,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怀有儒家兼济苍生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在论及儒释二教关系时,中岩说道:“夫今之为儒者,斥吾佛之道以为异端。为佛者。亦非彼儒术以为外道。”(《东海一沤集》)并指出:“本者道也。物乃事迹也云云。彼事物有万不同。皆由道所行之迹也。”(《东海一沤集》)他认为天下无二道,道是唯一的,只是其表露的行迹不同而已。从这种一道万迹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儒释二教一致的理念。中岩进一步阐释道:“中正也者道之大本也已。”“夫惟诚明之合乎体则中也正也。”(《中正子》)他把中正作为道之本源,认为若契合诚明的话,就是中正。此外,他最为推崇子思与孟子,认为:“子思诚明,孟子仁义,皆醇乎道者哉。”(《中正子》)其诚明中正之说正是源于子思的《中庸》。深受《中庸》的影响,中岩在其论著中以中正作为道之本源,以仁义之道作为大道,相当重视中正仁义。
除此之外,如在元二十三年,被称为五山文学前期最高峰的雪村友梅(1290-1346)也论道:“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中略)竺土大仙证此心而成道,鲁国先儒言此道而修身,以至治国平天下。”(《岷峨集》)他融合了《大学》的人生哲学之思,阐明了儒释一致之论。由上述五山禅僧们的论著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阐发儒学义理,旁征博引,多具有儒释一致的思想观点。
四、结语
相比中国禅林为应对儒者的排佛论的攻击而被动提出儒释一致论,日本禅林由于所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不同,基本上并未受到儒者的压迫与攻讦,日本禅林的儒释一致论顺应了五山禅僧积极主动学习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华先进文化的潮流。他们认为儒家学说与佛教学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二者所追求的终极真理是相同的,殊途同归。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方法论上,即为达到终极真理所采取的方法有所不同。五山禅林承认儒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为借鉴吸收儒家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可否认在这一理论中,儒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但随着以藤原惺窝为代表的禅僧“脱佛入儒”还俗成为儒者这一趋势的出现,儒学逐渐从儒释一致论中独立出来,最终迎来了江户时代日本朱子学空前繁荣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