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处不漂泊

2018-11-13散文朱静

赤水源 2018年6期
关键词:明白权利陪伴

散文 朱静

前几日偶然听大家说起,关于亲人朋友的这个话题。有人对我说:什么亲戚朋友都是虚无的,无论靠谁都不过是情感的一场白付,如春水东流,一去不回。我不知道具体应该如何去安慰她,减少她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那种冷漠和失望,因为,我也曾经历过那种因委屈无可倾泄而抱怨身边所有的那种生活,而一切来自于他人的安慰都是毫无意义的,总有一段路要自己走过,那种源于内心深处的悲伤,是只有当自己看透了想通了明白了,才能真正释然的。

永远不要试图以关心的角度出发,然后于无形中去干涉别人的生活,同样的,也不要奢望他人能对你的事感同身受,继而替你承受和分担什么。爱人之间尚且需要空间,朋友之间的安全距离,更是应该被保证着。有时候,最好的鼓励和陪伴往往就是默默无声的支持,那些随着你头脑发热而打出的感情牌,未必真的是有用的。我曾和最要好的朋友产生过误会,仅是因为我全然不知自己将自己以为的“更好的抉择”强加在她的身上,竟是偏执而没有道理的,当我所坚持的建议限制了她选择的权利,我才明白,尽管我的初衷是害怕她受到伤害,可我的炮弹式的建议对她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呢!我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不该,放她去追逐,心明澄澈,哪怕可能在那条路上她会遭受到很多我们都不曾预料到或者意料之中的挫折,但那是她自己的选择,所以一切便都是最好的安排。最好的关心不就是,你考虑时,我陪伴你。你决定了,我支持你。换作自己,对方也是一样!

人生,尚且如此,何人不漂泊?无人不漂泊,只不过是有的人,看得明白而已,不会过多计较人情世故。冷暖自知,常态化就好。

不知道多少次目睹这样的场景,总觉得无比熟悉,一棵光秃秃的老树,树皮已脱落了许多,而它的树干,仍直直的,坚定地伸向了灰蒙蒙的天空,它孤独地立在瑟瑟的秋风里,如同一位涉世已深的老人,颇有智者的静默深沉之感。我突觉心中有一丝强烈的敬畏,还有一丝真诚的同情。因为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我同它一样地孤独,纵然我远不及它的睿智和深沉……

过去,我也拥有过许许多多尽力想要去留住的人,可终究还是如书中所说:有些人的出现,只为在你生命里经过,而所谓过客,大抵如此。她们虽然沉默在了我的生命,我的生活,但她们的出现,着实让我想通了很多事,明白了很多道理。我突然感激一切,感谢所有,那些痛过的爱过的一切人和事,一同造就了今天这个不再对相遇和遭遇抱怨的我。我觉得一切的得到和失去,都是有着它必然的意义的,我愿意选择用一种更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哪怕我一样害怕失去,一样渴望得到,也一样觉得成长路上,荆棘丛生。

珍重吧,对自己说一句;坚持吧,也对自己说一句,总有一段路要自己走过,没有谁可以代替你去经历成长,也没有人能为你收获坚强。这个世界从来不存在谁对谁的不离不弃,视如己出,一切的陪伴都有可能是有保质期的,不要把所有筹码,都压在别人身上,你终究是要一个人去闯荡的,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为什么不给每天新的自己一个新的希望,不要太过在意这路上与你擦肩而过的东西,真正属于你的,就只有你这场无捷径可循的人生,和你自己寄放在身体里谦卑的灵魂。不要自我贬值,你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好,没有对任何人与事的依赖,只是单纯地凭你自己的跌跌撞撞,碰触到那扇大门,直面你内心深处的坚强和脆弱,而它,恰好又能让你的脆弱,永远埋藏在这个没有尽头的旅途中,聚集一切向上的因素,促使你的强大力量陪着你的身影,一点一点发光发亮。而那时,你所有的交际,都有了最美好的结局,因为,“他人”于你,已无关痛痒。

何人不漂泊?只要你走过,爱过,恨过,心里就有了明晰的答案。

路口的钟鸣

这世上从不缺乏判断和评价,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伟大的智者,洞悉一切,暗自画稿。当面对他人的一切关于荣耀或者丑恶的东西,我们随时又都有可能化身成为一个极具权威的法官,参考自己的案板和条款,然后痛斥或者褒奖别人,而在这场争辩之中,主动方与被动方的角色,却又从来不是经过讨论或者由事实定辩而来,那仅仅是个人立场的自动选择。

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鱼肉他人生命与价值之事,时常可见。不同于新闻的是,我颇为反感那些文学作品中所举的侵犯了别人权利的例子(当然,充满正常量的以呼吁社会公正,唤醒人性良知的发声除外。)。而实际上,那样的做法虽满足了陈情者说辞有理有据的要求,但这分明自私,不过是成全了自己,伤害了别人。任何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有言论的自由,但不是一切文学上的“反衬”或“举例”手法都能适用于现实的说理之中!“比较”往往就是伤害的根源,当然,不可否认我也不曾否认“比较”带来的积极效应,强烈的反差正是最有力的解释,然人们可曾想过,谁愿作那反面的例子,自行收拾整齐地站立在聚光灯下任你指手画脚?精神病人永远不会觉得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失常的,就像一个沉沦于畸形且病态的感情中的人,无法审视自己的选择究竟正确与否。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浅显的道理谁都明白,可人们总偏爱于以上帝的视角去考量他人的作为,把一切从他人那里总结而来的好与不好的东西,暴露在人前,使其丧失尊严,难保隐私和不再自由。我见过无数的心理学者将其患者的行为表现加之修饰强调而后总结,成为一套完美的研究学说,再者进行带刀渗血地解剖,公之于众。患者本身是无从为自己博取哪怕最起码的尊重的,他们只是一群不幸的人,并非明知条款而故犯之不可饶恕的罪犯。我始终相信,没有人愿意选择作为不被上帝眷顾的另类,只是“平常”对有的人来说,就是那么不易,甚至是天上的月亮对地上的屋堂,奢侈至极。

对于写作,我有这样不成规矩的理解,我以为作取证生活赋其意义还欲还原之的文字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它来源于现实,又得高于现实,且要经受内心的种种挣扎。你要有为人所接受的初衷和写作的理由,又不可凌驾于基本的道德原则,你得坚持自己的原则,也得顾及作品本身的“人性”,就比如你骂人,就要接受别人的反驳一样……如果你将身边的人作为实例,由其事迹给你带来的一切文学或者人性上的生发进行写作,又不加佐饰以至太过直白而暴露了原型,那么即使你可借用任何一个你以为合适的文字符号作为其姓名的代号,但所有清楚或多或少对真实情况有所了解的人,无形中便受到了你的影响,从而将具有选择性配戴有色眼镜的可能,并将这种审视一般的投向那些你作品中的原型,如此一来,伤害已然无可避免,原型主配角将承受由你扩大其行为意义带来的万倍关注,而在这些“关注”里,包含了那些由于吝啬给予机会而将人格推向灭亡的可能!

慈悲,更是一种智慧,任何本质不坏的人都值得原谅,而这世上没有任何人生来本质就是坏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写作者将其错误的行为记录并告知众人,虽可起到警示作用,但无疑代价是沉重的,就像如果对待“犯人”每一次都非得执一人之“死刑”,以为“杀鸡儆猴”完成了一次绝对有用的教育和警示,方才罢休,那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声中成为出头鸟,而人们的子弹,永远也不会用完。如同细菌,仍将高速复制与繁殖。

透明的面具掩盖不了任何情绪,底下的一切都暴露无遗。拒绝践踏在他人的身上,做那些看似伟大的事情。一个医生永远不具有替离去的病人决定是否捐赠自己器官的权利,同样地,一个作者也不具备任意传述他人经历的权利。在这个处处布满摄像头和人人可为采访者的社会,我们需要保持一些该有的原则,尊重与被尊重,都太难得。可这却是我们自制的痛楚,无时无刻不在自我矛盾和挣扎之中,但愿在我往后的习作之中,多一些人性灿烂之花,少一些阴暗晦涩的东西,我更愿意去看世界偏美好的那一面。

猜你喜欢

明白权利陪伴
想不明白
陪伴
“陪伴”等十二则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股东权利知多少(二)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陪伴
跳跳兔明白了
权利套装
爱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