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思考
2018-11-13孟宪昱郝华丹宋文杰张铸中青岛理工大学266500
孟宪昱 郝华丹 宋文杰 张铸中 青岛理工大学 266500
一、研究背景
人人生而平等,教育更应该是这样,不论贫困还是富裕都应该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尤其是贫困地区,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教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其中人才的吸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此外,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生支教活动也能促进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
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现状概述:
(一)教育观念落后,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低
贫困地区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民众很难深刻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无用论”等落后观念还在一些地区流行。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8%以上,巩固率达到93.4%以上,这二者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辍学学生较多。令据《关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一文,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教师结构不合理,学历偏低,教师整体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受生活水平限制,教师职业幸福感较低,在贫困地区,有关对教师的调查表明,当问到如果有机会转业时,回答转行的高达44.8%,而愿意继续当教师的仅占38.3%;无所谓的占16.9%。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贫困地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度较其他地区低很多。
(二)教育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1、教师队伍严重匮乏。贫困地区紧急发展比较落后,生活和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工资水平普遍较低等原因造成了教师资源流失严重。同时,部分地区采用县市的教师流失之后从乡镇中挑选教师的制度,农村中小学校即使培养出优秀的教师,也难以将其留住。
2、缺少资金投入。根据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17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0199.12元,其中,农村为9768.57元,二者相差430.55元,且农村增长率较全国普通水平减少1.06%。究其原因,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乡村政府经济投入并非主要用在教育事业,城市之于农村,犹如发达国家之于中国。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学校家长之间缺乏沟通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去城市打工来提高生活水平。在此情况下,即使家长想要与孩子进行交流,也只有电话里寥寥数语的简单沟通,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进行监督。祖辈对孩子的照顾难以取代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一直居高不下。长此以往,孩子的成长往往出现不可逆转的学习和心理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贵州省紫云县四大寨乡当地小学。
2、研究方法:项目期间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整理,针对以往支教中本团队和其他高校支教团队的支教经验,通过走访调查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综合了解当地教育水平现状,并与后续支教队员了解相关信息。
三、影响教育发展水平的原因
通过对紫云县四大寨乡猛林村的实地调查显示,目前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有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情况仍不容乐观
通过支教期间实地调查可知,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观念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支教时拜访了55位学生家长,仅有一位家长认为学习无用,其余家长均表示希望孩子能够继续读书,即使生活水平较差也要把学生念书放在首位。然而,调查显示当地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情况任然不容乐观,学生本身厌学逃学是退学的第一大原因。一方面,山区孩子基础较差,难以接受课堂知识,长此以往厌学情绪严重;另一方面,教师教学单调,甚至对一些“坏学生”“破罐破摔”,忽视了厌学情绪的滋长,最终导致学生混日子、退学等问题的发生。
(二)教师数量少,整体水平不高
农村教师数量较少,师资力量薄弱,且整体水平不高。以猛林小学为例,全校共有学生200余人,教师只有11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只有两人。这些老师多为当地村民,需要身兼校长、图书管理员、食堂管理员甚至多门课程的老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与校长交谈了解得知,中心小学也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
(三)留守儿童较多,“寒门难出贵子”
山区小学留守儿童问题比较普遍,调查的55个孩子中有32人父母外出打工。经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跟随父母外出过其他省份学习,而这部分学生的成绩一般比只在本地读书的学生成绩要好,可见父母的关心对孩子的学习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以及通过实地支教的体验和调查,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宣传力度
经济水平的提高是教育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教育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与教育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往往教育做的更好,而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更进一步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2、改变现有的教师选用政策,多元化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贫困山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引导优秀教师前去帮扶教学,下乡历练,加强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在教育上的交流和帮助,鼓励当地大学生毕业后回乡从教,为自己的家乡发展做贡献。在引入优秀教师资源的同时改变山区教学模式,采取多课程、多动手、多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少退学率,逐步提高当地人的整体知识水平和教育观念。
3、对贫困地区增加资金投入,增强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资金)
合理分配政府资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适当增加教育投入,虽一时收效甚微,但对当地的长久发展功不可没。增强体育、音乐、美术、实验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可加强当地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4、集中办学要因地制宜,旧设备合理利用
贫困地区尤其是山区因交通不便,学生出行不易,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适当分散教学,加快学校建设,一方面给学生求学带来极大的方便,提高入学率,另一方面可合理利用教师资源及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