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 亲

2018-11-13慧明慧晟

娘子关 2018年2期
关键词:缝纫机儿女儿子

●慧明 慧晟

母亲已经走了三年了。三年来,母亲慈祥面容一次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苍老身影一次次映入我们的眼帘,叮咛嘱咐一次次回响在我们的耳畔。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时候,回忆母亲一桩桩、一件件过往故事,总是让我们陷入痛苦的深渊,陷进对母亲深切怀念的泥潭,不能自拔。

1933年农历三月初八,母亲出生在旧中国太行山深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山村。由于生得乖巧,也寄希望长大后心灵手巧,外祖父给她取名巧爱。那时外祖父家境贫寒,一家人在饥寒交迫中度日,过着艰苦的生活。母亲十二岁那年,迫于生活的压力,外祖父将她送到邻村,给人做童养媳。母亲不从,进行了不屈的抗争。一次次送出去,一次次自己跑回来,外祖父不让进家门又不给吃饭,她就去找奶奶。在其祖母的呵护下,外祖父也只好作罢。尽管日子过得很苦很难,但母亲也有她童年欢乐的时光。进扫盲班学习文化,与同龄伙伴跳着“霸王鞭”舞、唱着根据地解放区“民间小曲”,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伴随新中国诞生,1950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母亲与父亲走进了婚姻的殿堂。那时,祖父经商做生意,家境还算殷实,婚礼还算体面,以“东洋车”为花轿将母亲娶进了原市区华盛街西阁的家门,在市内主街的“永和楼”饭庄宴请宾客,气氛热烈。

婚后15年,母亲生育六儿一女,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吮吸着母亲的乳汁,我们逐渐走出襁褓。又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开始学走路,开始自己耍。

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历尽艰辛。记忆中,家务事父亲基本不管,一切事情均由母亲操持。那时家境并不富裕,经济来源主要是父亲六十元的工资收入。吃饭穿衣是大事,母亲首先要攒足一家人的口粮钱,以便深秋后分得口粮。每年过年六个孩子要缝制和穿上新衣裳。孩子们渐渐长大后,到了结婚的年龄,住房成了家中的突出问题。在母亲的悉心运作下,请大舅帮忙,在原先一个土窑洞的基础上,新建了两个砖灰结构的窑洞。再后来又将破旧的东瓦房推倒,新建成两间崭新的水泥浇筑平房,五个儿子的婚房有了着落。

大儿子十三岁小学毕业那年,是选择回村务农,还是继续上学,母亲力主供给上学。尽管经济十分拮据,母亲毅然决然,变卖了她心爱的手镯等嫁妆,送大儿子到新组建的市工业学校完成学业。小儿子学业成绩优秀,当年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被省城一所高校录取,母亲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供他完成四年大学本科学业,成为我们六个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大学本科学士毕业生。四儿子因病英年早逝,母亲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中挣扎出来,把精力和希望转移到四儿子留下的孩子身上,供其完成小学、中学、大学专科、专升本学业,直至其在省城参加工作。母亲就是这样,省吃俭用,宁可委屈自己,也要成全儿女。

五个儿子要结婚了,母亲又一次一次紧锣密鼓的张罗婚事,添置家具,缝制被褥,操持婚宴。先后陆陆续续将五个媳妇迎进家门,一个姑娘聘进女婿。接着又先后五次伺候媳妇生孩子、坐月子,在母亲悉心照料下,保证了媳孙的健康平安。再后来就是帮着孩子带孩子,二儿子的大闺女就是在其奶奶身边长到六周岁,小外孙在其姥姥身边长到三周岁。每到假期孙辈们都会回到老家,在奶奶的照料下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前些年,儿子们在城里买房资金短缺。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她省吃俭用的养老积蓄中拿出10万,先后两次给孩子们提供购房装修赞助。直至临终前,母亲最后一次将她的养老积蓄共计10万给儿子们做了分配。

为了尽量减少对儿女精力的牵扯,母亲对她的后事也做了她所能想得到的准备。在去世十几年前,就为自己准备了棺材和寿衣、儿女孝衫的布料以及料理后事的费用。去世的前一年夏天,她又专程回到老家,把所有被褥床单洗涮一新,缝制完好,为孩子们回去料理她的后事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

母亲生前对她的后事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个是不要走在寒冬腊月,让孩子们受冻挨冷;一个是不能病在床上,拖累孩子伺候她。二〇一五年农历三月初八,在她83岁生日这天清晨,母亲心脏病突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个时候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早春时节,母亲的两个愿望都得以实现,可是却给儿子们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和不尽的思念。

上世纪50年代,父亲在矿务局党办、阳泉报社工作,我们家在城市居住和生活。1962年,精简压缩城市人口,父亲响应中央号召,带领全家返回祖籍农村。家庭生活进入了一个最为困苦的阶段,母亲劳作也是最为繁重的岁月。当时农村还十分落后,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新中国成立前修建起的土坯房,吃的是糠面糊糊。那时母亲忙忙碌碌,一年四季没有一个空闲。开春后,母亲要拆洗和缝补一家老小冬季穿过的棉衣棉裤,为来年越冬做好准备。拆洗过程中,破了的要补上,小了的要设法加宽加大。尤其是孩子们的衣裤还要卫生消毒,清理寄生虫。入夏时,母亲要搓麻绳纳鞋底做新鞋,一道道工序一个也不能少,都是母亲一个人自己干,一家老小七八双鞋,纳鞋底,扎鞋眼,针针线线,密密麻麻,付出多少劳动可想而知。进入秋季,母亲最为繁忙。腌制酸菜,洗干净,切成丝,装进缸,都是母亲的事,别人实在是帮不了多少忙。赶制越冬蔬菜,要把红、白萝卜擦成丝、切成片、晾晒干,母亲一点一点做着,一件一件办着。剥玉米,碾谷子,常常操劳到夜深人静。到冬天,母亲烧炕火,添炭封火,清理炉灰,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辛苦了母亲,温暖了孩子。春去春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母亲总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辞劳苦,忙不停歇。在母亲劳作最为集中、最为辛苦的这一艰难时期,母亲生下两个儿子,做了绝育手术。

家里的缝纫机是母亲辛勤劳作最有力的见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母亲在矿务局缝纫社参加工作,学习裁剪缝纫,技术娴熟,成为一把好手。从此,母亲与缝纫机结缘,与缝纫机为伴,走过了60多年的岁月。60年的岁月,母亲在缝纫机上付出了多少劳动,制作了多少衣服,难以做出精确的统计。但有一样可以证明问题的是,这台名牌缝纫机的挑线孔,坚韧的优质钢材,竟然被软软的线绳接近磨透,产生了滴水穿石的效应。这台缝纫机难以修复宣布报废后,家里又买了一台缝纫机。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队以记工分的形式将裁剪缝纫纳入劳动范畴,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母亲的劲头十足熬夜做活。冬三月特别是进入腊月,母亲夜以继日为村民赶制新衣。困了累了就唱一出山西梆子,以缓解疲劳和困乏。我们在缝纫机的轰鸣声中入睡,又在缝纫机的轰鸣声中醒来。母亲的辛勤挣得的工分,可以少交甚至不交现金,就能在秋后分得口粮。母亲与缝纫机的不解之缘,直至她去世的前一天。这天母亲还为至亲在缝纫机上制作了最后一双鞋垫。

回首往事,母亲就是这样无怨无悔,任劳任怨,默默无闻,辛勤劳作。可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与她发生矛盾和冲突,无端的指责、顶撞她,给她脸色,让她难堪;母亲一句“哪个羔羊不抵母”自嘲,淡然把对立和矛盾化解。回想起来,母亲很包容,我们却深深地感到自责。

母亲崇尚知识,很爱学习,又能把她学到的知识传递给我们。尽管家务劳动十分繁重,求知的欲望十分强烈。母亲天资聪颖,记忆力和理解力非同一般,所学内容能够看得懂、记得住、讲得清。虽然只有扫盲的文化水平,读书识字不多,却完整地看完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名著,加之电视连续剧的演播,基本能够完整的叙述主要故事情节,对其中的一些主要情节记得清清楚楚,一些锦句锦段背诵如流。《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母亲一边给我们十分流畅的背诵,一边讲出她的心得体会,启迪我们的认知。背诵“……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时,告诫我们,做人总要淡出社会,功名不过是过眼烟云,不可把功名看得太重,追名逐利不可取。背诵“……终朝只恨聚无多,聚到多时眼闭了”时,嘱咐我们,挣钱够花就好,多了不一定是好事,甚至会惹出祸端,尤其你们三个做国家公务员的,要廉洁奉公,不可贪腐。背诵“……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时,安慰自己,儿子不在了,媳妇改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鼓励儿媳趁年轻早些改嫁,摆脱失去丈夫的痛苦阴影。背诵“……痴情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女谁见了”时,叮咛我们,好好把孩子带大,做好为人父母的本分,孝顺不孝顺那是孩子们的事情。母亲理解的那么深刻,讲解的那样到位。只可惜,再没机会聆听母亲的教诲了,只留下一段遥远而深刻的记忆。

母亲对历史很感兴趣,观看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历史题材作品,一集不落。当我们回到她身边的时候,给我们津津乐道、滔滔不绝的演讲一番,引导和启迪我们以史为鉴,接人待物,处世为人。母亲虽然是个家庭主妇,但她却并不落后,跟着时代的步伐。《新闻联播》《今日说法》是她每天必看的内容,并给我们适时上课,教育我们顺应时势,遵纪守法,与时俱进。母亲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对我们的人生影响很大。儿女们个个品行端正、追求上进,学有所长,没有辜负她的要求和希望。

母亲不仅有着丰富的知识,而且艺术天赋也不可等闲视之。在音乐方面,一曲山西梆子《打金枝》唱的有板有眼,字正腔圆,颇有几分戏剧名角的韵味。到了市内居住后,在公园里演唱《康熙王朝》主题曲,音调和节拍的把握很是到位,赢得围观老人的阵阵喝彩。听过母亲演唱的人,无不称赞和叫好。在绘画方面,缝纫机上绣鞋垫,无须事先构图,直接走针过线,一朵莲花、一朵牡丹、一条鲤鱼、一只孔雀,就能活脱脱跃然出现,栩栩如生。在手工制作方面,一些细碎布料,拼接起来构成图案,做成门帘,落落大方,一点都不显俗套。在面塑工艺上母亲也很拿手,蒸面样、捏个老虎、老鼠、蛇盘兔、花朵等,十分逼真。可惜母亲的这些艺术天赋,由于生不逢时,未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母亲艺术上的才华,耳濡目染,对我们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个个都能唱两句,写字书法水准也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特别是女儿的演唱接近专业的水准,三儿的书法显得尤为出众。

母亲一辈子品行端正,为人厚道,忠诚老实,善良贤惠。这既是她的鲜明个性,又是我们家淳朴家风的主要特征。

母亲以孝为先。母亲的这种个性,在儿女的接人待物和行为方式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从而形成了我们家独特的家风。外婆瘫痪在床长达八年之久,母亲总是抽出时间探望,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外公患病期间,母亲也尽量省出点钱,在饭店买点可口饭菜,往返近一个小时路程送去,改善和调剂一下生活。母亲对自己的父母是这样,对自己的公婆也是这样。奶奶癌症病重回到老家,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程。奶奶去世后,爷爷经常回老家居住,十多年间母亲关照有加,变换花样调剂饭菜,直至养老送终。母亲不仅自己恪守孝道,而且还从小培养我们尊重长辈、孝顺家长的习惯。我们小的时候,母亲做好饭后,第一碗总是端给父亲的,而且父亲的饭多数是开小灶吃细粮。我们长大能端饭了,要求我们两个手把饭端给父亲。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从来不让儿女给她过生日,她把父亲的生日看成是她自己的生日,和父亲一起过。母亲总是这样,把奉献和付出给予儿女,把尊严和荣誉给予父亲。

母亲乐于助人。邻里之间有什么困难,母亲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忙,从来不推三拖四;对一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母亲也总是给予热情的照应和帮助,缝缝补补,裁裁剪剪,从不计任何回报,送出爱心,送出温暖。讨吃要饭的路过大门,母亲宁可自己少吃一口,也要施舍一点,播撒大爱,广施仁慈。

母亲善良贤惠。除了为自己的丈夫、儿女在缝纫机上耕耘,做了大量的针线活外,还为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姑姑以及其他至亲好友做针线活,毫无怨言,乐此不疲。记得叔叔婶婶、姑姑结婚,母亲到奶奶家住下,帮助赶制被褥,常常劳作到深夜。爷爷晚年生活离不开子女的照料,叔叔姑姑上班,照料有些困难。爷爷就在老家多待一段时间,母亲就多伺候些时日。多干一点,谦让一些。

母亲性情直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从不隐匿自己的观点。不说谎话,不骗别人。能办的事就办,不能办的事,直接说明,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不藏着掖着。尽管这样做会得罪一些人,但她从来不改变自己的性情。邻里之间相处,不挑拨离间,不拨弄是非,与人为善,与邻为伴,和睦相处。

母亲的个性,母亲的品行,母亲的操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着我们,最终形成了我们家一种淳朴的家风。这种家风,既有传统的色彩,又有独特的个性。

母亲用她一生的心血,毕生的精力,在奉献中诠释大爱,在平凡中彰显伟大。同时,也收获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幸福美满生活之一,家庭人口繁衍壮大。最初父母两人,生下五个儿子、一个姑娘,家庭人口壮大至8人。五个儿子娶回五个媳妇,一个闺女聘进一个女婿,家庭人口发展增加至14人。五个儿子一个闺女生出孙辈9人,家庭人口增加至23人。9个孙辈中,6个成家,娶媳聘婿增加人口6人,全家人口增加至29人。孙辈生下重孙7个,家庭人口增加至36人。到她去世前,全家总人口达到34人。家庭人口不断壮大,儿孙绕膝,后继有人。母亲禁不住春光满面,喜上眉梢;禁不住得意扬扬,喜出望外。家庭人口繁衍壮大,应该说是母亲对这个民族的贡献吧。

幸福美满生活之二,儿女个个称心如意。大儿子退休前在市内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工作,技术娴熟,业务精湛,在单位是一名优秀的技术业务骨干;二儿子在退休前,为市政府某部门主要领导,主编出版了两本在全国有影响的书籍;女儿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从一名优秀教师成长为一校之长,师德师风得到普遍认可和赞许;三儿子在检察部门工作,其撰写的法律文书被推荐为文书范本,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均获得普遍认可;四儿子英年早逝,生前在单位受到普遍好评;五儿子在市交通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是市委管理的干部。孩子们的作为,足以证明一位母亲对社会和时代的奉献。

幸福美满生活之三,游览名胜古迹。母亲先后四赴西安、临潼,走出太行山深处,看到了外面的世界。1986年4月,母亲第一次赴西安探望女儿,期间在女儿的陪伴下,游览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西安古城、钟楼,返回时第一次乘坐民航飞机由西安返回太原。在当时条件下乘坐飞机,那是极少数人才能享受到的待遇。1996年7月,母亲第二次赴西安临潼探亲,返回时乘飞机绕道北京,在女儿的陪伴下,参观故宫、颐和园及天安门,游览皇家公园、皇家住地,去了她想去而没有去过的地方,实现了她向往已久的愿望。此外,母亲还于1995年6月和2009年11月,分别两赴西安,在照料外孙骨折康复,帮忙服侍外孙媳坐月子。同时,还游览了陕西其他一些地方。

幸福美满生活之四,过上了舒适的城市生活。从山村农家小院进城,住进两室一厅的楼房,彻底结束了冬天挨冷受冻、夏天蚊蝇乱飞的生活方式,用上了自来水、煤气火,做饭极为方便。此外,生病得到及时救治,先后两次住院,专家教授级医生会诊医疗,受到良好的医疗待遇。只是让儿子们感到遗憾的是,好日子刚刚开始,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牢记乡愁,不忘初心。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母亲慈祥的面容;乡愁是母亲微驼的背影,乡愁是母亲响彻耳畔的叮咛,儿女怎敢忘却对母亲初心的感恩。在母亲离世三周年的时候,回首母亲的往事,让儿女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母亲的恩情比天大,比海深。此时此刻,儿女由衷的呼唤:母亲,我们真的很爱您!母亲,我们真的很想您!

猜你喜欢

缝纫机儿女儿子
老屋·缝纫机
匆匆太匆匆
打儿子
家有儿女欢乐多
重庆筹建缝纫机博物馆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儿女不孝老人苦(一)
缝纫机也玩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