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2018-11-13董爱民运城
● 董爱民(运城)
下了班就往那个福润达超市赶。今日可是个特殊的日子。特殊的日子就应该有特殊的举动不是?超市不知又搞什么促销活动,远远就瞅见一伙子老太婆在那里伸长脖子排队。今日我顾不上捡那个便宜,我挎着塑料货篮,在货架货柜间转过来再转过去,将妻子喜欢吃的带鱼、酸味辣酱、蘑菇、果味南瓜,还有我的最爱——猪大肠,满满装了一篮子。为了这一口儿,装潢房子的时候,我主张一进门装个玄关,妻子却说,别介,到时候多麻烦。我说,到什么时候?妻子说,成天就想吃个猪大肠,总有一天要往出抬!这是我开始还房贷以来,最兴奋最率性的一回。把这一框子稀有的食材往整体厨柜上一撴,再将一下子增加了一万来块钱奖金的工资本啪地往茶几上一甩,妻子会怎么样?这些日子,妻子老是唠叨“身上呜一股呜一股就上脑门了”,怕是更年期到了。我查了一下百度,说,一个不到四十岁的女人咋会更年期呢?她一听,“啪”地将手里的抹布一扔,泪流满面地咆哮:“四十岁的女人咋啦,四十岁的女人就该死?”女人的逻辑你一辈子也搞不懂。今日情况完全不同,那么多好事碰在一起,她一定会欣喜若狂。
咱没有用钥匙开门,也没有摁那个叮咚叮咚响的门铃,咱今日就想拿脚把门踹开。咚咚咚,三脚过后,保险门“哗”地拉开了,一张恼怒的脸、一柄拖把杆迎面向我逼来。这有啥呢?咱有咱的老主意,咱开始发力,咱把食品袋重重地撴了那么一下子,接着把工资本也重重地摔了那么一下,但,效果出不来,准确地说,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妻子只管弯腰拖她的地,你可以听到很粗很粗的出气声,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当拖把拖到餐桌那四条腿和四把椅子的十六条腿时,我越来越感觉出了愤怒的火星。看来这个纪念日被什么东西搞砸了。
“咋啦?”我问。
“是咋啦?”我加了一个字又问。
无效。拖把还在移动。一只小杌子呜地蹿了那么远又弹回来了。
我蓦地感觉到结婚十年来最严重的时刻来临了。儿子降生,我参加省里改稿会,没有亲聆妻子的“哎哟,挨刀子的,没良心的,再不理你”,她脸上的云层都没这么厚。
“究竟咋啦?”
我听出我的声音有那么点发颤。
就在颤音快要结尾的那一瞬,“啪”的一声被我的“?”号钩出来了。一张红彤彤的纸片飞向了我。恍惚间,斗牛士的猩红斗篷罩住了我。我抖抖地一看,是一张烫金的长方形请柬。
妈呀,这玩意咱太熟悉了。它就像那一条草丛里的花花蛇,它就像那夏天里的一团火,火火火火……
错不了,那准是我“大辈”送来的“催款单”。“大辈”是我妻子对我们村董三娃的蔑称。董三娃是我们那个独姓村庄的老支书,按辈分我该叫他一声爷爷。但麻烦出在,他这几年兴师动众地写家谱,先是送来了请柬,邀请我们这些在外面工作的人回村去参加“筹备领导小组会议”,会议的桌子上早早就摊开了一本捐款簿子,碳素笔打开笔帽也在那儿“整装待发”。不久,请柬又来了,邀请我们回村参加“第二次领导小组会议”,那簿子和笔还在那儿。不久,请柬又来了,这次开会的理由是“咱们村都是同一个老爷爷一条扁担挑来的,一个董掰不开两半,家谱就是村史,村史就是家谱,咱干脆统一口径就叫村史吧”——董三娃称这个会是“并轨会”。但那簿子和笔还在那儿呢……想想看,一个工薪家庭哪里经得起这样三番五次的“邀请”?为了不失辈分又能表达厌恶和愤懑,我妻子就叫董三娃“大辈”。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大辈”咋就表达了厌恶和愤懑呢?我们村历来把那些做事出格,不近人情的人,叫第一次投胎做人的“头辈”。“大”和“头”几乎算是同义词,我不得不佩服妻子的语言天赋!董三娃每次背个军用挎包进了我家的门,我妻子就“大辈大辈”地叫。董三娃一边支支吾吾地胡乱应着,一边坐在沙发上把开水从这碗倒到那个碗里,又从那个碗里倒到这个碗里,倒凉了,一伸脖子喝完,用干瘦的手背揩一下发紫的嘴唇,便开始跟我们拉呱。
话题主要围绕三点打转:一是征求对家谱格式的意见。这个不通文墨的老头儿竟然积累了那么多那么专业的知识。他每次都会说,大凡家谱,有欧阳修式、苏洵式、牒记式、宝塔式四种,这四种形式各有特色。有一次,我想故意考一考他,就问了其中的苏洵式。这真是中他下怀,他坐直了身子,眼睛盯着对面墙壁,朗声背道:“苏洵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在仁宗至和年间编修本族《苏氏族谱》创立的。苏洵吸收了欧阳修的编撰方法。一方面强调从纵的方面,注意诸多父子相继关系,主张五世则迁的小宗之法;另一方面,又强调从横的方面,对兄弟分支加以区别,推崇合各支谱为一编的大宗谱,推崇大宗之法。总的是以五世为图,五世之外,亲尽服穷,图表不载,以宗法为则,详近而略远,更进而尊近而旺远,较欧阳氏更为严格,为后世修谱提供了范例……”他还要往下背,我妻子已笑得歪在沙发上直喊“哎哟”……二是套近乎。从我父亲往上排辈分,到我爷爷,到我老爷爷,到我老老老爷爷……直到与董三娃的老老老爷爷交织在一起,成了同一个人,董三娃才喝一口水,嘘一口气,如释重负地说,知道了吧,咱们近着呢。三是说,恢复高考那年,我们村就考中三个大学生,那三个人都是他安排到学校担当民办教师的,当民办教师就有复习条件,要在生产队劳动能考上?他说这话的意思是,我父亲是那三个人中的一个,我父亲应该感谢他,我也不该忘了他。说完,又喝水,喝多了水就上卫生间,那哗哗哗的声音很响。接下来,他又接着一碗一碗地喝水,给水果、食物什么的,他一概摇头不吃,就那么一碗一碗地喝水……这种循环往复直到我妻子拉开皮夹子掏了钱才告一段落。
这次,我的判断有误:一是请柬说的事儿不是村史(或家谱)的事,而是“光伏发电项目”奠基;二是发请柬的人不是我的“大辈”,而是县上派到我们村里的第一支书王俊凯。我在县上办的《同根》报看过他引进光伏发电项目的事迹。我很想见见这位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我马上点开了我们村在外工作人员建立的那个微信群。想不到群里早已炸开了锅:
嗨,光伏发电都一年了,奠什么基,奠?这又是那个老狐狸使出的新招数。
喂,听说那个第一书记新上任不久就办了不少实事?
切。老狐狸的儿子刚当上支书那会儿,不是也给村里安了自来水管吗?后来呢,后来不是用集体的名义贷款几十万买回几卡车不下蛋的公鸭子,让村民家家头上摊上了饥荒?再后来呢,又把好样儿的刮金板地揭开地皮挖沙卖,生生领着全村人大干三年,整治出的几百亩河滩地挖成了一个挨一个的泊池。
可不是。还有村里那敬老院,咱小时候那里多红火,全村的第一台电视机不就在那里么,咱们放了学就往那里跑,电视机不飘雪花不回家;全村七八个鳏寡孤独五保户,住在那里,哪个没零花钱,哪个没换季的新衣裳穿?卫生所的红先生还定期给他们检查身体,一个个红光满面。老狐狸的儿子上任才几天,啥也没毬了,听说还……
是的,咋没听说?不过,依我说,老狐狸更绝。自己敲诈咱们不说,还不许自己的儿子弄几块钱,硬是把儿子告进了监狱!哼,就一个词儿,一丘之貉!
那老家伙心法可重哩,惹不得。那年,村里唱戏,要在外工作的头头脑脑出点钱,会计找我爸去了,我爸正好迎接上级检查,秘书就对会计说我爸没时间。这可趸下了,没过两年,我奶奶死了,要往村里埋,那老家伙派人挡住不让进村打墓。我爸回村去找那老家伙,找了四五次,那老家伙都说他没时间。最后硬是逼着我爸给村里出钱唱了五天戏,还让我爸穿着孝服跪在戏台上给全村人磕头道歉,这才同意把我奶奶埋了。
你说的,世上好人还是有的,听说,咱村上头派的那个第一书记就不赖。
……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回村看个究竟。
我邀了三位发小,开着那辆二手车向老家方向悠悠地行驶。出了县城,路两旁的店铺一家连着一家,我和三位发小一递一句地感慨城市建设的神速,追忆小时候到县城时第一次看见百货大楼,第一看到火车隆隆地打身旁驶过的情景。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村里的人和事,说到了我的“大辈”,说到了这次回村捐款的事。董虎问,我们这次捐多少钱?说实话,这次我有两套准备,上衣左口袋里那个信封里装着五千块钱,右口袋信封里装着一万元,临出门,妻子一再叮嘱,不要心软,只要有一个人捐五千以下,(包括五千元),咱就捐五千,不到万不得已,一万元的信封绝不能动。“这光景还想过下去,你就给我记住!咹?”我已预热车了,妻子用指关节敲开车窗玻璃又重申了一遍。当医生的董海反问,你呢?董虎一脸怒气,拍了拍胸前的口袋说,“我女儿上学走,学费拿的还是毛毛票呢,任凭他老狐狸咋耍花招,我就这三千块钱了,多了一分也不掏!”董海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说,“我拿了八千,——不过,这恐怕是最后一回了。”我们的头都转向他。他接着说,“老支书是食道癌晚期,前些日子他让我看了片子,扩散到淋巴了……”“咋不住院呢?”“他说不白花那个冤枉钱了。”“哼,死到临头了还那么抠!”接下来,我们就沉默了。好像出气的声音都听不见了。车窗外的那些树木和秋庄稼飘向身后,只有路上的小石子溅射到底盘上,发出啪啪啪的声响。“大辈”在一碗又一碗地喝水,喝水……
离村子还有二三里地,路两边隔几米就插上了红红绿绿的旗帜,越靠近村子,越密实,同时,两树之间还挂起了红底黄字的横幅。董虎嘟囔着说,“这是老狐狸几十年练出的拿手戏,我们等着挨宰吧!”仿佛是跟董虎的话做注脚,没等我们应声,惊天动地的锣鼓就响起来了。接着,就有人拉开了我们的车门,还没等我们双脚扎地,锣鼓又瞬间切换成了秧歌鼓点,三四十位涂着红脸蛋的中年婆姨,腰挎花鼓,手撩红绸,将我们围在中心,夸张而又投入地扭动了起来。
我们三人踏着秧歌的节奏,一名村干部模样的中年人伸出一只手引导着我们向会场走去。我有点小激动,但我却听见董虎凑在我耳朵上说,“鲁迅说,他最讨厌蚊子,吸人血先要嗡嗡嗡发一通议论。”我捅了他一肘子。董海也白了他一眼。街巷打扫得干干净净,树木、墙壁刷了白,画了蓝线,大大的标语随处可见。高音喇叭播放着广场大妈才唱的那首铿锵有力的老歌。
拐了一个弯,又拐了一个弯,又爬了一条缓坡,我们就看见了我们小时候爬到上面掏鸟窝的那棵老槐树,看见了老槐树旁那道敬老院朝南的大门;只见大门前树立着五六对红彤彤的气柱,撑着一个大象彩虹门,喜庆极了。黑压压的男女老少,进进出出,看来会场就设在那里。
这里也有一班子锣鼓队和秧歌队候着呢,见这班锣鼓队和秧歌队领我们来了,呼啦一下就呐喊着冲了过来,不等人反应过来,两边已合在一起,分不清你我了,就排山倒海地敲敲打打蹦蹦跳跳起来。好像全村的人都聚在这儿了,不对,全村不少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哪来这么多人,分明是附近村里的人也来凑热闹。
我是头一次见第一书记。这小伙子比电视上还黑,还壮实。他两只有力的手使劲地抓住我们跟我们握手,不说“欢迎欢迎”而是说“王俊凯王俊凯”,仿佛王俊凯就是欢迎,欢迎就是王俊凯。
一一握过手,王俊凯没有领我们进那个会场,而是把我们引到了敬老院右手我们待过的小学。学校的面貌可是大大改观了,门窗都换成了铝合金,篮球杆子、乒乓球案子、单杠双杠还有往上攀爬的那个器械也都是新的。接下来,王俊凯又领我们参观教室背后村支部的办公室。会议室的大桌子上摆放着一摞一摞的文件,墙上是党员包户扶贫的示意图。会议室旁边是村史馆,但锁着门。我们很想进去看看,想看看我们年年出钱编撰的村史究竟是些啥内容。但王俊凯歉意地笑着说,“老支书说现在还不是时候。”
“真是老狐狸一个!”我们心里嘀咕。
接下来我们又返回到敬老院大门前。尽管锣鼓、秧歌鼓子震天响,那些我们父辈的故友旧交,还是围了过来,指点着说,这个的鼻子像他爸,那个的眼睛跟他妈一个样。待话稀了,王俊凯就抓紧时机领着我们参观敬老院背后的光伏发电设备。他指着一排一排的大柜小盒子介绍说,这是太阳能电池方阵,这是蓄电池组,这是充放电控制器,这是逆变器,这是交流配电柜,这是太阳跟踪控制系统……这些我们听得半懂不懂,但有几句话我们还是记住了:发电每年的利润有六七十万元,其中一半归村里集体所有。
正午时分,奠基仪式准备就绪。仪程让我们都有些纳闷。按常规,项目启动是奠基,竣工是剪彩,眼下颠了个个儿,投入使用一年了,才奠基呢。那土坑里上面镌刻着一个奠字的石碑,也比平常的大好多。我凑到碑跟前端详了起来。碑的背面刻着一行小字:光伏发电利润的一半归集体所有,集体部分的一半用于村敬老院。任何人不得改变。勒石为证……接下来,奇事又来了:主持人,也就是第一书记王俊凯宣布,回村来的在外工作人员,按年龄大小,一个人一个人地铲土奠基,铲罢土再去旁边那张桌子上签字留念。我们都那样做了。好像是公证处的两个工作人员,把那个簿子收走了。这时,王俊凯朗声宣布:
“请我们的老支书董三娃同志讲话。”
这一切应该是预先安排好的,他一宣布,锣鼓就短暂地擂了半分钟。锣鼓一停,就有人从敬老院的左侧推出了一辆轮椅,那上面坐着的正是我的“大辈”。我的“大辈”,抬起一只手,向大家挥手打招呼;可以看出老狐狸两颊塌陷,颧骨突兀,嘴唇苍白而干瘪,往日那双锥子一样锐利的眼睛,深陷在两个黑洞里边,显得出奇的大。这哪里是那个坐在我家沙发上,一碗一碗喝水的老赖呢?这哪里是挡住不让埋人说“没时间”的地头蛇呢?
王俊凯很恭敬地将轮椅推在了立杆话筒前。我“大辈”想要站立起来,被王俊凯劝阻住了。我“大辈”接过话筒,“嘘”了一声,开始喘气。我听父亲说过,我这位“大辈”没啥文化,可老想装出有学问的样子,讲话的时候往往要把开会学来的一些转折词,用在开头。今天果然也是这样,他喘罢又咳嗽了一声,开始说:“咱们这个,这个,但是然而呢,在外工作的孩子们,你们大老远地回村来参加咱村光伏发电建成一周年的纪念活动,说明你们心里没有忘记咱们村。按理该说几句感谢的话,但那样一来就外道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爷爷对不住你们。这些年,爷爷抹下老脸,三番五次地登门搅扰你们,编了不少瞎话哄你们,包括这个活动一会儿是奠基,一会儿是纪念,这个这个,啊?你懂得,啊?爷爷不憨,不傻,爷爷知道,你们只是嘴上不骂而已。”
他笑了笑,在场的人也跟着笑了笑,他用手压了压,示意大家静下来,他接着又说:“但爷爷也是实在想不出法子了。咱敬老院里这些人,”他一一指着坐在前排的几位老头老太太,“那一位,挖七一渠时,塌方了,落了个高位截瘫;那一位,大战丰产方时,放炮炸瞎了双眼;那一位,我动员带头做结扎,落了个麻扎病,儿子却出了车祸……不说了,不说了,都是我造的孽……”
台下有人唏嘘,我“大辈”用手背擦了下眼睛,突然提高了声音,“但是,咱不能不管!”他又停了几秒钟,“但又咋个管法?钱哪里来?我在位的时候集体还稍有点积蓄,到了我那不成器的败家子,说是办企业贴补敬老院,结果呢,赔了个一塌糊涂……没法子呀,没法子……”说到这儿,我“大辈”挣扎着欠起身给大家深深鞠了一躬。王俊凯忙扶他坐下,他顿了一下,又说,“我只能向你们借钱,说得不好听就是骗大家。不过,王俊凯把我救下了。咱村再不用骗任何人了。现在就还给大家——”他摊手做了个手势,会计就将一个个手提袋分发给我们。我打开一瞅,是一本厚厚的石止村史和一个鼓囊囊的信封,信封上写着共计两万八千元。这正好是我这些年捐给“大辈”的钱数。这钱我不能接收,虽然出钱的时候我有些不大乐意,但那也是咱对故乡的一点心意啊!我想走上主席台,把那个信封还给我“大辈”,就在这时,麦克风里又传来一个苍凉而颤抖的声音:
“最后,对在外工作的乡亲我还有个私事要麻烦你们,我那颗坏籽儿快出来了,他说啦,他出来也无脸回这个村子啦,他说,要到外边发展,——那到了外边再发坏呢?所以,我这里拜托你们大家费心看住那小子,他再发坏,就再把他送进去——”
说到这儿,只听“哇”的一声,我“大辈”一口鲜血喷到了话筒上,全场顿时乱成了一锅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