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山感怀(外一篇)
2018-11-13来锦茜
●来锦茜
5月7日,与同学十余人相邀,同登藏山。藏山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城北十八公里处,因春秋时期义士程婴把赵氏孤儿藏于此地而得名。
藏山之美
藏山之美,美在群山。远看,巍巍太行犹如一条巨龙,盘桓在三晋大地的东方,藏山也许就是巨龙身上的一段龙鳞吧。静观,一座座山峰或孤峰突兀,形如笏板;或双峰对峙,壁立如削……但每座山峰的边缘都以弧线的和谐让人觉得亲切。这一点和云南石林的山峰是绝不雷同的,石林的山峰每一个切面都如刀砍斧削般棱角分明,让人一看即望而生畏。
藏山的山不仅让人亲切,攀爬时又恰到好处地让人身体微微出汗,却又丝毫没有劳累之感,这一点绝不同于华山的凶险和泰山的难攀。漫步藏山,始终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藏山之美,还美在绿树。山上的树很多,到处绿荫覆盖。行走在阴凉的青石板路上,紧张烦躁的心情立刻就松弛了。这里最有名的要数山口的那两株千年龙凤松了,它们的出名不仅缘于形状奇特,还因为已经一死一枯了。右边的龙树已经完全枯死,但上面龙头、龙角、龙身、龙脚、龙尾清晰可辨;左边的凤树长出得枝叶,如同凤尾,但明显感觉稀疏得和粗大的枝干不很相称。两棵树饱经风霜的身躯上布满了深深的皴裂,望去就如同两位风烛残年的老者。走近他们,我用自己的手轻抚着它们的身躯,沧桑之感瞬间遍袭全身。岁月不饶人,又何尝饶过了这两株古树?伫立于古树之前,透过凤树脚下的泥土,不想竟看到有一枝新叶发了出来。哦!那是一种新生命的迹象,我不禁对这株树肃然起敬了。
向前再走不远,就看到了另外一棵古树,导游女孩介绍说它叫千古榆抱槐。这既像一棵树,却又绝不是一棵树。“榆抱槐”,顾名思义,是一棵榆树与一棵槐树拥抱在一起。那槐树,直挺挺地站立,像丈夫般坚韧;那榆树,紧紧贴着槐树,树身轻轻向上做盘曲成螺旋状,如妻子般小鸟依人。从侧面看去,它们就像一对拥抱在一起的恋人。两棵树,也许从小树起,就根与根相握相连,多少年来,虽历经风雨侵袭依然不离不弃。
其实,藏山的每一棵树都是历史的见证,他们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风采,但他们都撑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绿荫。它们都是藏山的一分子,是这座山不可或缺的部分。
藏山之美,更美在水。最美的就数这滴水崖了。远远观见一条瀑布从山崖垂下来,如同一匹柔软的白绸。它没有黄河壶口瀑布的雄宏,也没有黄果树瀑布壮阔,就如同一个身着素衣的少女,伴着这环佩叮咚之声,不停地在这山间舞蹈、舞蹈……瀑布下是一个潭泓碧。绕过潭水,走进山洞,远远就有一股凉意袭来。时值五月,可洞内还有冰刚刚融化的痕迹。山外赤日炎炎,洞内凉意沁人心脾,我真的不能不佩服造物主的神奇了。还有一处泉水叫“神马泉”,是当年程婴救了赵武落难逃亡时饮马的地方,这里至今还有几股细细的泉水从石壁中静静地流出,如果你不仔细听,绝听不到它的声音。只有真心热爱自然的人,来这里屏息凝视,用心灵去和它交流,才能听到它在向我们诉说着2500年前那感人的故事。
藏山之藏
藏山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处历史名胜,这里蕴藏着一曲感人至深的悲歌——赵氏孤儿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骊姬之乱,赵衰跟随公子重耳逃亡十九年,回国后成为一代霸主倚重的大臣。他的儿子赵盾在襄公死后拥立了年幼的灵公,但灵公成年后,非常奢靡残忍,竟然让恶犬击杀赵盾,多亏他曾经救过的一个饿汉相救,后来赵盾又拥成公继位,赵家权势更大。
晋景公十七年,景公病重,司寇屠岸贾借赵盾当年曾拥立灵公为由,要诛杀赵盾的儿子赵朔全家,韩厥劝赵朔逃走,赵朔不肯,他嘱托韩厥:“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他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赵同、赵括以及全家三百余口都被处死。赵朔的妻子是景公的姐姐庄姬公主,慌乱中她逃回王宫,才免去了一死。不久,她就生下了遗腹子,遵丈夫的吩咐,取名赵武。可她很清楚,屠岸贾是绝不会放过这个孩子的。果然,不久屠岸贾就大肆搜宫,她万般无奈,只能把孩子藏在裤子里,并暗暗祈祷:如果上天保佑赵氏香火,就别让孩子出声,这才瞒过屠岸贾。不想,残暴屠岸贾竟下令,如果找不到赵家后代,就要将赵国同年出生的婴孩全部处死。
赵朔的好朋友郎中程婴和门客公孙杵臼商量如何才能救出赵氏孤儿,保留一点忠良血脉。公孙杵臼问:“立孤与死孰难?”程婴回答:“死易,立孤难耳!”程婴在庄姬公主的丫鬟卜凤的配合下,救出了小赵武,交给了公孙杵臼。然后去向屠岸贾举报,说自己知道赵氏孤儿的下落。
屠岸贾派卫士跟随程婴在公孙杵臼住处找到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孩,公孙杵臼哀求侍卫放过孩子,自己愿一死谢罪。如狼似虎的卫士哪里容他多讲,刀起处血光飞溅,白发苍苍的老人和稚嫩的婴孩同赴死难。侍卫走后,程婴失声痛哭,刚才惨遭毒手的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他用自己的儿子换下了赵氏孤儿后,不敢久留,继续带着小赵武向北逃亡,直到太行山深处的盂山。屠岸贾后来也许是听说了什么,曾带人来搜山,程婴就把赵武藏在了山腰的一个小洞中,躲过了搜捕。
十五年的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沧海一粟,但它足以使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长成了英武的少年。赵武每天在义父程婴的教导下习文练武,育孤院、习文台、射箭场到处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十五年朝政更迭,晋国政坛上不再是屠岸贾一家独大,而是出现了并行的几股势力。一日朝会上,韩厥借机劝说景公,赵家功不可没,勿绝赵氏宗祀。景公问赵氏是否还有后人?韩厥提起了程婴舍弃亲生儿子保护赵氏孤儿一事。于是赵武被召入宫中。他此时已是玉树临风美少年。景公命他拜见群臣,宣布恢复赵家的封地和爵位。程婴、赵武带人攻杀了屠岸贾,诛杀了他的全家。
在晋景公亲自主持了赵武的成年(20岁)之礼后,程婴觉得自己已经完成夙愿,不顾赵武泣血顿首,最终自杀一死,以报赵宣子(赵朔谥号)和公孙杵臼。
藏山之魂
在藏山神庙的一组建筑中,文子祠自然是中心,里面供奉的是赵武,因他死后谥号为“文”,后世称他为“赵文子”。虽然里面加入了很多神话的东西,比如顶梁上盘踞着五色的神龙,门口矗立的神马,但我更喜欢观看那些在先祖殿和报恩祠里不停参拜的人,他们躬身、下跪、磕头……我一直在想,这里既不是宗教祭祀,又不是祖先崇拜,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来跪拜呢?
回家后再读《史记·赵世家》,从字里行间,我终于读出了一点门道。赵家赵武的曾祖赵衰、祖父赵盾、父亲赵朔三代忠烈,为晋国匡扶社稷,扶保家帮。“忠臣人人敬之”,人们对先祖殿的这几位忠臣的礼敬不正是要借此表达一份对国家的热爱吗?
报恩寺的八个牌位,供奉的是在赵家复兴中有功的八个人,有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卜凤……程婴和公孙杵臼当时的身份应该只是普通的读书人——士,但他们能在国家危难、忠良遭劫之时挺身而出,以自己或家人的性命换取孤儿的性命来延续赵氏一脉相传,他们无愧于“家国天下”的士子情怀。韩厥不畏强权,敢于仗义执言,才力挽狂澜,使杀红了眼的晋景公有所收敛,能始终牢记为忠烈赵家恢复封地和爵位,无愧于“义士”的称号。
那个叫卜凤的小丫鬟,当年为了救孤儿,被屠岸贾百般拷打,最后怕自己熬不过酷刑,自杀身亡。她的衷心护主也理应受到人们尊重的。
从十几岁起我就喜欢看戏,先后看过晋剧、京剧、豫剧《赵氏孤儿》的几个版本。有一个版本结局是程婴和他的老妻辞别恢复了封地和爵位的赵武,隐居山中,安度晚年。施恩不图报,这样的结局是最好的,也是人们希望的。还有一个版本是在程婴献子一折中,妻子死活不同意把自己儿子献给屠岸贾,程婴为达到献子救孤的目的,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我个人不敢苟同这样的修改,毕竟孩子是母亲身上的肉,她一介小女子,不理解丈夫大义灭亲也是正常的,当不至死罪吧?把一个义士描写成嗜杀恶魔,也有损儒家“修治齐平”的读书宗旨。
《赵氏孤儿》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王国维曾评价说:“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它同时也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编为《中国孤儿》,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翻译的《中国孤儿》,都在欧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跪下来看古人,站起身做自己。我们崇敬忠臣义士,就是要传承他们爱国齐家,勇于担当,能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这就是藏山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