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元文化的杰出产物
2018-11-13托马斯温茨洛瓦立陶宛
文/ 托马斯·温茨洛瓦(立陶宛)
译/ 赵刚(中国)
千百年来,中国文学一直以十分独特的方式发展,几乎完全隔绝于西方的传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空间上的隔绝(长城是这种隔绝的标志),也有独特的社会结构的原因,以及很可能是首要的原因:象形文字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对其他远东文化有重要影响,而且经常是决定性的影响。中国文学发展孕育出的美妙果实就是发源于古代典籍的抒情诗。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诗人,如:屈原、陶渊明、李白和杜甫,在世界文化之中的地位可与荷马、贺拉斯、彼得拉克相提并论。十七世纪以前,中国古典文学对于西方来说完全是陌生的。
在十九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东西方都经历了大规模的对外开放:欧洲和美洲对中国兴趣浓厚,反之亦然。远东地区的诗歌开始影响世界现代文学,而西欧、美国、俄罗斯,甚至波兰的诗歌新潮流也渗透进中国文化,尽管这一过程总会带有不小的延迟。扰乱这一进程的不仅是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还有中国所经历的和在新时代正在经历的极其复杂、艰难的发展道路。今天我们仍然荡舟于相互渗透的激流之中,吉狄马加的创作就证明了这一点。他是最著名的中国当代诗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辨识度最高的人物之一。
吉狄马加的诗与众不同,尽管它同时也是新时代世界文化的特色产物。他用中文创作,但却属于聚居在离越南和泰国不远的山区,人口八百万左右的彝族。这样一来,可以说,诗人又离我们的文化远了一层,但对欧洲读者来说他的诗却很容易理解。
彝族使用的语言属于藏缅语族,有着独立的文字系统。文化中保留着许多与万物有灵信仰有关的古老元素。直到现在彝族人都尊崇萨满(毕摩),他们负责主持出生、婚礼和葬礼等仪式。他们崇拜山神、树神和石神,以及四大元素之神,即火、水、土和气。
吉狄马加早年熟读中国古典著作和二十世纪文学,还有西方文学。然而他始终心系自己民族——彝族的文化及其原始迷人的、对世界各大洲人民来说全新的世界观的传承。他深切同情每一个命途多舛的民族,这对于许多欧洲人来说非常亲切。他的诗极具表现力,自由奔放,充满比喻,时常夸张化处理,属于后现代浪潮的“寻根文学”。吉狄马加在对民间艺术的痴迷中接近魔幻现实主义。他在作品中经常涉及欧洲、美国和非洲诗歌。读者很容易就能注意到作者的修辞风格与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奥克塔维奥·帕斯,以及“黑人精神”学派的关联性。在那里我们还能找到与多位中东欧诗人,从切斯拉夫·米沃什到戴珊卡·马克西莫维奇的作品之间的互文关系。诗人将这些与中国和远东的传统联系在一起,尤其与彝族远古神话传说相结合,得到了奇妙和出人意料的效果。
努力想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能够在吉狄马加的诗中找到许多值得思考,能引起共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