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春秋时期的“出奔”现象

2018-11-13王玉娇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子产左传公子

王玉娇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社会动荡。周天子地位下降,而各诸侯国势力增强,相互之间跃跃欲试甚至想要问鼎中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各大贵族阶层、有志之士为了得到更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环境,纷纷走出国门,来到异国他乡,寻求更大的发展。这也就造成了春秋时期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出奔。

春秋时期,出奔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先秦历史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奔”、“出奔”、“来奔”、“出居”的事情。《春秋》记载87事,《左传》记载了191事,去其重复者,二书共记201事。因此,了解春秋时期的出奔,对研究当时社会变革、国家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价值。

1 出奔的原因

“出奔”,杜预《春秋释例》解释说:“奔者,窘迫而去,逃死四临,不以礼出也。” 一句话写出了出奔者的处境——被迫逃离本国,远走异国他乡。可见,出奔者并不是“心甘情愿”离开自己的国家,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迫使出奔者走上异国他乡的道路呢?

春秋时期出奔者多为贵族阶层,出奔的原因主要是贵族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由于自己行为导致自己不得不离开本国出奔异国。如《左传·隐公元年》载:“京叛大叔段。段如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共叔段叛乱被镇压后,出奔共国。《左传·庄公三十二年、闵公二年》载:“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荦贼子般于党氏。成季奔陈。立闵公。”另一类是为了寻求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躲避别人造成的动乱而不得不离开本国出奔异国。如《左传·隐公三、四年》载:“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当初宋宣公传位于弟穆公,穆公为不负兄恩,传位于宣公之子与夷,即殇公,而使自己的儿子冯出奔郑。《左传·庄公十一年、十二年》载:“十二年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遇大宰督于东宫之西,又杀之。立子游。群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左传·庄二十二年》载:“二十二年春,陈人杀其大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奔。”还有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因晋献公传位于奚齐引发大臣动乱,公子重耳出奔母国——翟国。以上记载说明在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出奔多为形式所迫,有的是自己叛乱失败被迫离开国家,有的是因为自己追随的国君被害离开国家,有的是因为兄弟坐上王位而倍感压迫离开国家等等。

2 出奔者的结局

春秋时期出奔是普遍的、盛行的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多数出奔者的结局还是较令人满意的。一般出奔者的结局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出奔后一段时间又返回本国。如宋焦石劝止华元、卫献公使人劝止大叔文子、《左传·庄公十六年》载:“郑伯治与于雍纠之乱者,……公父定叔出奔卫。三年而复之”等为母国召回。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后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19年后终复国,杀怀公而立。另一种是出奔后定居出奔国。出奔者定居于他国后,多被授予一定的官职。官职的授予会受到出奔者在母国的强弱情况、在母国的官职待遇等条件的影响。《左传·昭公七年》载:“郑之罕朔奔晋,恰逢子产在晋,晋韩起问子产应如何安置罕朔。子产答以“ 卿违,从大夫之位 ,罪人以其罪降,古之制也。朔于敝邑,亚大夫也……”韩起从子产之言使罕朔为嬖大夫。《左传》襄公十九年载 :宋“子革出奔楚。子革为右尹”。这也与其在宋国的职位大体相当。《国语》中有记载如何确定来奔人员的待遇问题,说:“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夫二公子,上大夫也,皆一卒可也。”说明对于来自于大小不同国家的出奔者有不同的待遇标准。

3 出奔盛行的原因

春秋时期,出奔为何如此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社会形势所迫;出奔国愿意接受;经济、文化等沟通交流的社会大环境;社会观念宽松。

社会形势是造成出奔的重要原因。出奔者之所以不惜代价的出奔他国,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当时的状态下,本国无法为其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了。的确,当时政治斗争局面千变万化、暴力血腥。在这样的难以预测的政治背景下,出奔成了多数贵族最好的出路。出奔者为了更好的生存环境,选择出奔国,这些国家可能是实力强大的国家,日后有助于帮助自己返回母国或是报仇,如很多出奔者往往不辞辛劳的奔晋;可能是与出奔者有姻亲关系的国家,如齐公子纠奔鲁,其母是鲁女;莒公子去疾奔齐,其母是齐女;公子重耳奔翟等等;也有可能是邻近的国家,以便于随时回国。总之,出奔者在出奔前会综合考虑各种原因,选择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国家。

社会观念宽松也是出奔盛行的一个原因。当时的社会中,并不以出奔为耻,而是作为贵族自救的一种途径,没有过多的情感色彩。出奔国愿意接受出奔者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首先,就是引进人才。出奔者多为贵族、有志之士,能够为出奔国提供新的血液,新的思维、管理方式,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更能提供一些关于其本国的消息。公子重耳在齐国时,桓公就将其宗女嫁给公子重耳,希望可以捆住公子重耳,原因就是桓公认为公子重耳举止之中,气魄宏伟;谈吐之间,志在天下。而公子重耳身边的随从,皆世之豪杰,将相之才。公子重耳逃到楚国时,楚成王听闻重耳是贤人,便远迎重耳,给予优厚的待遇。各国纷纷重用奔者中的人才,使他们发挥才能,获益良多。如晋国以楚国的奔者析公、雍子和苗贲皇为谋士,在绕角、彭城和鄢陵等战役中大败楚军,不仅因为他们具有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熟悉楚军的军事状况,能够找到战胜楚军的计策。其次,就是忠君的社会观念。春秋时期的“忠君”并不是后世的“愚忠”,而是要符合道德规范的,作为臣子,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服务的国君,即“明君可忠,昏君可弃”。《孟子·万章下》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礼记·曲礼》说:“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从,逃之。”这都说明在当时的环境下,臣子忠君需要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忠君观念从侧面促进了出奔,同时,忠君观念也是出奔国能够毫无顾忌接受出奔者的重要原因。

当时经济、文化、军事等相交流的社会大环境也是促进出奔的重要因素。周平王东迁后,王室势力衰微,曾经等级严明的社会制度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整个社会是一种跃跃欲试、充满竞争的环境。诸侯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深,即使是相互之间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交流。另外,诸侯国之间的“亲戚关系”也很重要,如秦赵同源,鲁国、卫国、晋国、蔡国、曹国、吴国等诸侯国均为姬姓国家,杞国、越国等为姒姓国家。如果把等级制度严明的西周比作是一锅刚刚加热的凉水,而到春秋时期,水已经沸腾。

总之,春秋时期的出奔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顺应历史发展产生的结果。激烈的社会斗争、对人才的广泛接受、当时宽松的社会观念以及文化沟通交流的社会大环境等共同导致了春秋时期出奔的盛行。每一位出奔者都有自己出奔的原因,但目的是相同的,为了寻求更加稳定的生存环境。

猜你喜欢

子产左传公子
从善如流
宽容的力量
弟子规
弟子规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子产受骗皮皮猪卡通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五公子抢位
《左传》笔法
Contents and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