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预设理论对小品言语幽默的研究
——以2018年春晚上的6个小品为例

2018-11-13罗晓娟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贾玲小品预设

罗晓娟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0)

1 引言

小品是一种常见而又有趣的语言类娱乐节目,活跃在各级各类晚会舞台上。小品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喜剧小品从戏剧学院的课堂走进了中央联欢晚会的大舞台,1983年王景愚表演了哑剧《吃鸡》,第一次把小品这种艺术形式带给了观众。1984年春节晚会陈佩斯表演了一个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主题的小品——《吃面条》,被认为是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小品。随后,黄宏表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找焦点》,《足疗》,《装修》等小品伴随全国观众度过了十余个春节。另一个小品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就是赵本山,“赵氏小品”以一口地道的东北方言和东北乡土化的打扮,成为1990年以来每年春节晚会的经典。一系列小品如《昨天今天明天》,《终点工》,《卖拐》等作品使他成为艺术界必不可少的大腕。后来赵本山退出了春晚表演,但是每年的春晚也不断涌现出新的优秀的小品演员,并且每年央视春晚中小品类节目总数都很多,而且近些年,大型喜剧综艺类节目大火,如喜剧总动员,欢乐喜剧人,跨界喜剧王,疯狂喜剧王,喜剧班的春天,我为喜设剧狂等。这些综艺节目中主体都是小品。本文就以2018春晚的6个小品为语料,从语用预设的角度来分析小品的幽默是如何生成的。

2 预设理论的理论回顾

有关预设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提出四种直言命题及其之间存在着真假制约关系,即著名的对当关系理论。最早提出预设概念的则是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弗雷格。他于1892年在《论涵义和所指》一文中提出预设的概念, 以此来说明和解释语义中的逻辑现象。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发展了这一思想,将这类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推理关系。

这些研究开启了预设研究的序幕,但并未将其引入语言学的研究轨道。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领域开始引入预设概念,并且伴随着生成语义学的发展,1969年到1976年间,预设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

国外语言学家先是在逻辑语义学领域内研究预设,把预设看成是两个命题间的真值条件关系。这个时期内主要是乔姆斯基把预设作为“焦点”的对立面的研究,菲尔默把预设作为语义信息的研究,以及吉帕斯基夫妇对叙实谓词的研究。他们对语义预设的研究引导研究方向从抽象的定义层面发展到具象的触发语层面。后来语言学家发现预设与语境关系紧密,又从语用学角度去研究预设。首先提出语用预设问题的是基南,他在1971年写了“自然语言的两种预设”,把语用预设定义为“说出一句话就语用预设其语境是合适的”,他认为除了逻辑关系外,预设也可以被看作是话语跟其使用语境之间的关系,或者是要恰当的使用一句话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斯塔纳克1974年提出从语境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假定和相信来定义语用预设。他们力求从语用角度解释预设的性质。

我国的预设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西方文献的翻译成果。在初期研究阶段,胡壮麟,沈家煊等先后介绍了基南,莱文森等关于预设的概念和理论解释;何自然《语用学概论》一书中详细介绍了预设理论,并提出“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于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即预设)关系。”此外,其他学者也翻译引入了《语言学中的逻辑》,《语用学与自然逻辑》等著作。

预设成为语用学研究的议题以来,许多学者一直尝试探究其特征。例如列文森,何兆熊等认为语用预设的主要特点在于可取消性和投射性;陈新仁认为,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许锦凤则提出语用预设的主要特点是适切性和共知性;蓝纯指出,语用预设的特征在于其否定恒常性,可取消性,投射性,预设触发语依附性。当然,语用预设定义不同,其特征也各异。这里就小品的语用预设而言,我倾向于理查德等人的定义,即“语用预设是一定语境下说话人或作者假定信息接收者已知的内容”。本文综合以上,从语用预设的五个特点(主观性,合适性,共识性,可取消性,单向性)入手,分析小品幽默的生成机制。

3 小品幽默言语与语用预设

本文从语用预设的五个特点(主观性,合适性,共识性,可取消性,单向性)入手分析小品幽默的生成机制。分析发现小品演员们往往是利用预设的主观性,单向性和可撤销性以及违反预设的共识性,合适性等手段来达到故意设置语用预设,改变语用预设,取消语用预设,保存语用预设以及曲解语用预设等的目的,从而实现小品言语幽默的效果。

3.1 利用预设的主观性

何自然认为,“预设可以是客观事实,也可以是说话人心目中认为是事实,还可以指假定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语用预设既可以是客观事实,也可以是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认识,它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很多小品便是顺应了语用预设的这一特点,利用不同的小品演员对表演过程中的同一件事情或事物有着不同的语用预设,从而营造出一种八竿子打不着,风马牛不相及的幽默效果。

例1:

何欢:是这样,我是一名高中生,在学校犯了点错误,老师要来家访,可是,我的父母出国在外又没在家,老师一会马上就到,所以,你看,我希望,你能不能帮我,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开口了。

贾玲:明白了,那有什么不好意思开口的,是不是这么个事,你在学校犯了点错误。老师要过来家访,但是你父母出国没在家,可是老师马上就到了。

何欢:对。

贾玲:老师几点到?

何欢:十点。

贾玲:九点五十给你收拾完。

何欢:不是,不是,大姐,你误会了,我是想让你演一下我妈。

贾玲:开什么玩笑呢?那不撒谎吗?再一个,我这个年纪演你的妈妈也不太合适吧!

何欢:老点老点呗,我就说我妈生我晚,40生的我,行不行?

这短短的一小段对话中便出现了很多运用预设主观性的例子,这也是这一段小品对话特别幽默的原因。首先,对于同一件事情:父母不在家,老师要来家访。何欢(高中学生)的主观预设是老师到家后要与他的父母进行交流,即贾玲需要扮演他的妈妈来应对老师的家访。而贾玲(家政服务员)的主观预设是老师到家后要给老师呈现出一个整洁亮堂的居家环境。所以,贾玲说她会在九点五十为何欢收拾完房屋。此时,由于两人预设的主观性,造成一种不同预设的冲突,达到一种幽默的效果。其次,当贾玲明确了何欢的目的时,对于贾玲不适合出演何欢妈妈这件事,两人的预设由于主观性再次形成冲突。贾玲的主观预设是自己太年轻了,所以不适合演何欢的妈妈。而何欢的主观预设则是贾玲太老了,所以不适合演何欢的妈妈。在他们的交际过程中,观众们能感受到他们的不同预设信息,这种冲突达到了贬损贾玲(面相显老)的目的,使观众们觉得很好笑。

例2:

贾冰:踩离合,挂档,加油。

蔡明:谢谢教练。

贾冰:我说加油。

蔡明:我会努力的。

贾冰:踩油门。

蔡明:哦。

对于同一件事情——加油,贾冰(驾校教练)的主观预设是给运作的车添加燃料油,而蔡明(驾校学员)的主观预设是鼓励打气与支持。这种冲突和不对等的不同预设信息使观众们觉得很幽默。

3.2 违反预设的合适性

菲尔莫尔是最早开始关注语用预设中的合适性的。所谓预设的合适性,也就是指说话人在讲话时所预设的内容要合适,要符合交际双方的谈话意向以及当前的交际语境。如要顺利地进行交际,说话者所预设的含义要合适,然而有时为了取得一定的目的,例如幽默,说话者会有意或者无意地说出和预设矛盾的言语,违反预设的合适性,但是却达到了娱乐的效果。违反了预设的合适性,相当于创造出了一种不存在的虚假的语用预设,从而达到一种新奇的幽默效果。

例3:

贾冰:开车啊,其实很简单,记住一个小口诀,一踩离合二挂档,三松手刹看前方。

蔡明:呃吆,讲的太快了呀,你嘴巴是高铁吗?

在这段对白中,蔡明(驾校学员)埋怨贾冰(驾校教练)讲解行车规则的时候语速过快,她反问说贾冰的嘴巴是高铁吗?她的这句话预设的是贾冰的语速和高铁的行车速度一样快。而这个预设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人的语速根本就不可能达到和高铁的速度一样快。所以,这段对话违反了语用预设的合适性,产生了十分滑稽搞笑的语言效果。

例4:

张小斐:你好,我是小明的老师,贾老师。

贾玲:你好,我是小明的妈妈,假妈妈。

张小斐:啊?

贾玲:我也姓贾。

张小斐:我记得资料上显示小明的家长叫王桂香啊!

贾玲:那是小明的父亲。

在这段对白中,张小斐(老师)质问贾玲(扮演学生小明的母亲)为什么她记得资料上显示小明的家长叫王桂香,但是贾玲却说自己姓贾?贾玲急忙回答说,王桂香是小明的父亲。但是,贾玲的回答做了这样一个预设:王桂香是一个男性的名字。很显然,这个预设是不合适的,因为王桂香一般是女性名字,而正是由于这种不恰当的说法(说王桂香是父亲的姓名)产生了极大的幽默效果。

3.3 利用预设的共识性

预设的共识性是指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或知识体系,只有交际双方在共同的知识体系中,交际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所预设的内容才有意义。交际双方才能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含义。格伦迪把它称之为共知假设。何自然,冉永平提出预设的共知性有三种情况:一,预设往往是交际双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与语境紧密结合,这也就为双方或多方所了解;二,预设的共知性要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暗示出来,需要听话人进行语用推理并形成自己的理解;三,预设的共知性有时只表示说话双方的共知事物,第三者如不了解则只能依靠语境推断,就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言语交际中的话语内容。小品语言幽默效果的产生可能是顺应预设的共知性或者是违反预设的共知性。

例5:

贾玲:现在这个保洁员是太难干了,客户家住十楼,电梯坏了,我爬了十楼上来的呀,可累死我了,喂,是1006的业主吗?我是您雇的保洁员呀,我到10楼了。

何欢(业主):不详(小品中没有展现出来)。

贾玲:哦,1006是一楼啊,那您等我一会吧,哎吆,我的妈呀,又跑错了。

以上小品片段均是违反了语用预设的共识性,人们对于门牌号的共识是后两位是房间号,前面的号码是楼层数。而这两个片段的创新和搞笑之处便在于打破人们的常规预设的共识性,从而使观众感到吃惊和有趣。

例6:

张小斐:哎,对了,来,这个给你。

何欢:老师,你说你来就来吧,还给我带什么东西呀。

张小斐:哎呀,我不你老师嘛,应该的。

何欢:嘿嘿,这是什么呀?

张小斐:你的寒假作业。

以上这个小品片段均是违反了语用预设的共识性,人们对于拎东西登门拜访这件事的共识是拎的东西是礼品类,而这个小品片段刻意打破观众的这种预设的共识性。从而使观众感到一种别出心裁的特色幽默。

3.4 利用预设的可取消性

何自然认为“在一定语境下,语用预设可以取消,这种可取消性依赖于说话者的态度和信念。”这也就意味着先前预设所表达的含义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根据说话者的个人态度被取消,此时,当预设被取消后,之前的含义与此时人们的理解相矛盾,从而打破人们原有的理解。取消先前预设的含义也可以产生幽默的效果。

例7:

何欢:不是,大姐你帮帮我忙呗。

贾玲:不是,我演不了。

何欢:演一下。

贾玲:不是,我真的得走了。

何欢:你走吧,你走了我就投诉你。

贾玲:你投诉我有用吗?你得告诉我怎么演?我亲爱的儿子。

这一段对话是何欢(高中学生)恳求贾玲(家政保洁员)扮演他的母亲,贾玲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这个任务,于是就极力推脱,于是,何欢威胁她说要投诉她。贾玲便说,你投诉我有用吗?你得告诉我怎么演?我亲爱的儿子。前一部分,你投诉我有用吗?这句话的预设是贾玲拒绝演他母亲,并且何欢投诉她也没有用,她不怕。但是后一部分,你得告诉我怎么演?我亲爱的儿子。这句话的预设是她答应演何欢的母亲,并请求何欢告诉她应该如何演。这句话直接取消了前句话的预设。打破了观众原有的理解,因而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例8:

娄乃鸣:这位是?

周埃乐:这位是我们培训中心的老师。

娄乃鸣:哦

郑凯:阿姨好。

娄乃鸣:哦,老师,送给你水果。

郑凯:阿姨。

娄乃鸣:老师啊,Karry在家老夸奖你,夸你帅呆了。

郑凯:过奖了。

娄乃鸣:今天一见,果然很呆。

这一段对话是娄乃鸣(非洲妈妈)夸奖郑凯(老师)的一段对话。娄乃鸣先是夸奖郑凯帅呆了,这句话的预设是说郑凯的长相及其的英俊,是在褒奖郑凯。但是她随后又说,今天一见,果然很呆。这句话的预设是说郑凯这个人头脑迟钝,做事不灵活,傻的意思,是在贬损郑凯。这句话直接取消了前句话的预设,打破了观众原有的预设,所以显得很搞笑。

3.5 利用预设的单向性

单向性是指预设是由发话人单方面作出来的,预设的信息在被听话人理解之前只相对于发话人而存在。在交际中发话人使用预设的单向性来构建话语框架,可以使听话人产生误解,有时有助于产生幽默的效果。

例9:

张小斐:是这样的,这个前两天呀,小明在学校跟同学发生了点口角,甚至说呢,还产生了一些肢体上的冲突,造成了比较不好的影响。这件事您知道吧!

何欢:迎合老师。

贾玲:嗯嗯,不错不错。

张小斐:不是,我是说呀,您孩子跟人家打架了,造成了不太好的影响。

贾玲:影响?我孩子影响力这一块非常厉害呀。

张小斐(老师)提及何欢(高中学生)在学校打架的事情。于是,何欢要贾玲(家政服务员)迎合老师的话,他的预设是让贾玲顺着老师的话音回答老师的问题,从而顺利完成和老师的对话。但是何欢的这一预设具有单向性,是何欢单方面作出来的,而这一预设信息只相对于发话人何欢而存在,并没有被听话人贾玲所理解,贾玲理解成了迎合是逢迎投合的意思。贾玲回答老师的话说,嗯嗯,不错不错。我孩子影响力非常厉害。贾玲的预设是何欢和同学打架这件事很棒,并且何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由此,产生了极强的幽默效果。

例10:

方芳:你们在说谁呀?

杜宁林:妞妞。

方芳:妞妞,好可爱的名字呀,抱出来看看呀!

杜宁林:看看可以,那让不让抱,俺可就不知道了,俺给你叫去。

方芳:好。

这一段小品对话说的是杜宁林和张晨光正在讨论张晨光的发小(王姬,小名叫妞妞),方芳听到后,便过来询问妞妞是谁?说让杜宁林把妞妞抱出来看看。方芳的语用预设是妞妞是一个年龄很小的小姑娘。而杜宁林回答说,看看可以,那让不让抱,俺可就不知道了。杜宁林的语用预设是妞妞不能抱。她们两个人的单向预设是截然不同的,当方芳表示出自己的语用预设,观众的感觉也就停留在妞妞是个小姑娘上,而杜林宁的单向预设打破了观众先前的语用预设。所以,产生了十分好的“笑”果。

4 结语

本文利用语用预设理论分析了2018年春晚上的6个小品中的言语幽默行为。可以发现小品语言恰当地利用语用预设的主观性,合适性,共知性,可取消性和单向性来实现语用预设的不同功能,以帮助喜剧小品产生幽默逗笑的效果。之所以观众能感受到小品的幽默,是因为观众有一个对小品演员的语言的语用预设进行了分析推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出了预设与事实是否相符,或者不同的预设是否冲突等等。因此,利用预设的特点,运用不同的语用预设策略是小品的幽默生成机制之一。同时,春晚小品也预设了价值观,中国语言的发展,变化与创新,以及语言学变化趋势。通过小品的言语幽默的这种形式来表达很好,观众也更乐于接受。

猜你喜欢

贾玲小品预设
《临宋人小品》
冯巩贾玲的师徒情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当贾玲遇到宋仲基
《喜乐街》欢乐就是多
浅析预设的应用
世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