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研究
2018-11-13姜婷婷
姜婷婷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0)
1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1 教育内容不同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培养儿童的独立能力是主要内容。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孩子们在两岁或三岁的时候必须和父母分床睡。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美国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安全,让孩子自主选择和决定其他与学习、玩耍等有关的事情,并不过多干预。第二,美国父母认为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是件自然而然的事,因为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份子,有资格也有义务对家庭事务发表意见。美国父母重视给孩子们自由发言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可以勇敢地参与公共事务甚至国家事务的决策。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曾经说过,尽管有时孩子的意见最终并没有被父母接受或采纳,但这对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有很大的影响。第三,美国家庭教育包括多种教育,而这些教育不仅与知识有关,而且与心理健康等有关。然而,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父母总是向子女灌输一种观念——每个子女都应做到顺从,无论任何时候,他们都不能也不该违背父母的意愿和良苦用心。另外,中国父母反复叮嘱孩子们努力学习是他们唯一的任务和责任,其他事从家庭里的重大决定到做家务等琐碎小事他们一律不用插手。大多数中国家长认为他们对孩子的义务是尽可能地为其创造好的条件,这样孩子们将来的道路可以走得更顺利一些。在激烈的学习和应试竞争中,中国家长大多教育孩子要有求胜心和功利心,凡事要做到完美优秀,而衡量是否优秀完美的重要标尺就是学业方面的成就。此外,中国家庭教育在内容分配和重视程度方面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大多数家长对知识教育的时间精力投入和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体育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这种做法严重阻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而家长们大多意识不到这一点。
1.2 教育目标不同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快速、轻松地适应外部环境并能够独立生活的能力。此外,美国父母坚持引导和帮助他们的孩子成为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独立个体。然而,中国父母更倾向于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成功人士,一生顺利光鲜。
1.3 教育方法不同
因为对孩子个性的尊重,美国父母更喜欢提出建议而不是向孩子们发号施令。更重要的是,他们重视培养孩子的参与和实践能力,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并尝试自己完成。正如电影《超级奶爸》中所展示的,谢恩·乌尔夫通过引导和训练等方法帮助孩子们掌握许多技能。然而,中国的父母则采用了相反的方法。由于他们对自己丰富的经验很有信心,他们把知识和技能代代相传,他们的孩子只需要照做,不需要有任何疑问和质疑。另外,中国父母倾向于劝说孩子们牢记固有的理论,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检验其正确与否或科学与否。
1.4 教育特征不同
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美国父母会有意识地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开放和民主的氛围。自孩子出生起,美国父母就把他们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把他们和自己捆绑到一起。此外,美国父母重视平等和尊重的力量。他们尊重孩子,让孩子知道他们时刻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对待。比如美国父母常常蹲在地上,使自己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从孩子的视角看事物,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并和蔼地对他们微笑、点头示意,让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看到父母对平等观念的身体力行。美国父母同时也重视教育孩子如何独立明智地管理金钱。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着自己规划零用钱。然而,中国的家庭教育特征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父母往往会像对待温室的花朵一样对待孩子,尽力保护孩子免受任何挫折和伤害。另外,在一些中国家庭里,父母致力于为孩子的一生铺平道路,使其每一步都安稳稳定,这就是中国父母所谓的“防患于未然”与“未雨绸缪”。还有一些父母则严格甚至严苛地培养孩子,他们给予孩子强制的指示并要求其必须完成,而孩子只能抑制自己的需求和愿望,遵从他们的意志和安排。另一些父母则溺爱孩子,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只求孩子心满意足。整体来说,在中国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义务和等级分明,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大多以父母传授孩子接受的方式为主。
1.5 教育指导方针不同
美国家庭教育重视激发创造力,而中国家庭教育则重视服从和传承。美国家庭教育提倡自由发展,而中国家庭教育则提倡以密切的监督促进发展。美国家庭教育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家庭教育则强调家庭集体主义。美国家庭教育重视父亲和母亲都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负责任地教育孩子,而中国家庭教育则更多地强调且仅仅落实母亲在教育和家庭事务中主要角色的扮演,父亲的分工更多的是努力工作以养家糊口。美国家庭教育鼓励孩子们之间进行相互合作,实现共赢,而中国家庭教育则坚持孩子们之间要在各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在美国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地鼓励孩子们成为独特的有创造力的个体,而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则更倾向于将他们的孩子与其他所谓的优秀孩子进行比较,使其也达到这种优秀水平。
1.6 教育潜在问题不同
美国父母给予孩子过多的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会导致许多有关孩子和青少年的社会问题的出现。此外,他们对理性主义的过度重视和强调也会导致子女缺乏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过于强调寓教于乐,这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孩子学习水平的下降。然而,中国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却基本相反。由于中国父母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和学业成就,中国孩子很难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另外,由于孩子们被剥夺了可以犯错误的尝试机会,他们往往缺乏创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而且,由于中国父母为孩子铺好了路,一旦遇到障碍和挫折,中国孩子可能会变得懦弱和不知所措。由于内心深处承受着很大的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压力并且很少知道如何释放这些压力,中国孩子可能会遇到一些他们的父母很难察觉到的心理问题或疾病。
2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2.1 历史背景不同
美国是一个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短的移民国家,腐朽陈旧的思想和文化残留较少。在多元的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下,美国人民可以轻松快速地接受新事物,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因此,他们更看重冒险和创新精神。然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特别是因为受到封建小农观念的影响,古代中国人民的自我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不仅保守又传统,而且节制且被长期压抑,缺乏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
2.2 经济形式不同
美国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和繁荣的商品经济,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美国人民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就比较小。此外,美国社会已经建立起来了健全的社会制度,提供了足够的跳槽机会,劳动力可以自由流通。因此,美国人民大多对就业持乐观态度。而且,美国父母认为只要他们的孩子将来能有所发展,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由于商品经济使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一种频繁变化的过程中,所以美国父母并不觉得他们的孩子能一直稳定地生活并保持着同样的工作。因此,美国父母从更微观、更全面的视角和“以相对稳定性应对流动性”的方式出发,大力培养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可以从容应对未来的一切变化。然而,由于中国生产力相对落后,中国人民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中国社会强调人的学历,并视其为证明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由于行业流动性差,中国人民只有有限的工作范围可以供他们选择,所以中国人经常把“赌注”押在一份固定工作上。因此,中国的父母坚持培养孩子获得更高的学历,并用此找到一份薪酬不错的工作来确保他们以后的生活安稳稳定。
2.3 社会条件不同
美国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健全的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所以美国父母并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相反,他们认为自己以后可以在养老院度过晚年,这样他们的孩子将来就不用过于为他们担心。因此,美国父母认为一旦他们帮孩子成长到18岁成年,他们就已经完成了他们的职责。至于孩子未来将走向何方,父母认为这取决于孩子本身。然而,在中国,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中国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更倾向于将个人未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考虑在内。他们把孩子视为私人财产,并期待孩子们对他们怀有感激之情,这点可以通过他们培养孩子的方式体现出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很多中国父母把打骂孩子当成他们的私事,认为别人无权干涉,更不必说法律的约束了。正如电影《刮痧》中所展示的,徐大同当着很多人的面打了自己儿子的脸,原因是他和老板的儿子打了一架,这一举动使他的美国老板很吃惊,觉得完全不能理解。
2.4 思维模式不同
美国人重视理性主义并将其视为对待家庭成员和处理家庭事务的基本原则。美国父母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平等,各自承担对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然而,中国人更重视情感,他们把人伦道德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原则。在处理家庭事务时,他们总是把情感放在首位。他们精心照料孩子,但作为回报,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对他们表现出感激,并在未来以“投桃报李”的方式回报他们。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对子女抱有很大的期望,这也揭示了中国家庭教育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功利性。
2.5 价值导向不同
美国人民强调独特的个性和以人为本的个人主义,其文化核心是自我实现。美国人民重视确保自身利益和鼓励自我发展。一位著名的美国学者曾经说过:“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每个公民都会习惯性地制定一个非常小的目标——自我成就;在每个家庭中,个人是拥有最高价值的基本单位。每个人都独立于家庭关系,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家庭成员。因此,在美国家庭中,父母有意识地把自己和子女视为两个彼此相互独立的单位。他们不仅尊重孩子的意志、兴趣和爱好,而且还认真对待自己的需求和对生活的追求和享受的过程。他们很少牺牲自己的娱乐时间呆在家里照顾孩子。”然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国人民强调共性。中国人认为个人价值只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实现。中国家庭大多崇尚关系亲密的家庭关系,但有些父母在这种关系中不但失去了自己的“自我”,也很少尊重孩子的“自我”。许多中国父母把子女视为自己价值的延伸,他们其中的一些甚至让子女负载他们倾其一生也实现不了的厚重期望。
3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结果
3.1 适应社会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如何独立生活是美国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课程。由于美国孩子在18岁时必须与父母分开生活并自己谋生,所以当他们只是小孩子的时候,美国父母就训练他们应付各种各样的情况并帮助他们获得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相比之下,中国孩子仅仅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和理论,他们很容易就会被不断变化的社会淘汰。另外,在中国,孩子即使结婚后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情况并不少见。不少孩子“玻璃心”,经受不起挫折,也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另外,近年来“啃老族”群体的不断扩大,反映出中国教育中对孩子的独立生活教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3.2 人际关系
美国孩子大多外向且很好相处,而且他们从小就被父母教导要和他们的伙伴、邻居甚至是他们并不熟悉的人相处。因此,他们能够应对和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然而,由于中国父母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性格方面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国孩子更害羞、内向,这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方面欠缺经验和能力,往往很被动,也很难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3.3 与家庭成员的内部关系
由于美国孩子生活在比较民主和放松的家庭氛围中,他们尊重其他家庭成员并更容易做到与他们融洽相处。但在中国家庭中,孩子们需要小心谨慎,不犯任何错误或挑战父母的权威,他们对父母既有敬畏心又有恐惧心理,这难免使得家庭关系有些僵硬。相对来说中国孩子和爷爷奶奶等有更好的关系,因为他们总是无限地纵容和溺爱他们,但这与平等没有任何关系。
3.4 赡养老人的责任感
由于美国人民认为赡养老人并不是他们的绝对责任,他们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很弱。然而,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强调仁爱和孝顺。中国人把孝顺当作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美德。不尽心赡养老人的子女会受到良心的拷问和公众道德的严厉谴责,这种观念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大多数人会遵循孝顺的美德并赡养父母,让他们安度晚年。
4 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对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性研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和特殊案例本文并没有囊括到。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只是进行客观分析,而不是为了对中国或美国家庭教育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通过对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比较分析,希望本文能对未来中国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