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综述
2018-11-13刘璐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1100
刘璐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杭州 311100
一、对城镇化涵义的探讨
冯更新(2004)指出:因为城镇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条件下前进的,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亦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丰富和变化。张友良(2012)指出:城镇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 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单卓然、黄亚平(2013)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指出新型城镇化应该具备强调民生、强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强调质量三大内涵。段进军、殷悦(2014)详细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他们指出:传统的城镇化是政府主导型的,而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市场主导型的。
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与问题
中国的传统城镇化过程出现过许多问题:李强、陈宇琳、刘精明(2012)分析了中国城镇化的基础和条件,认为政府主导机制是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及动力机制中最突出的特征, 是与欧美国家城镇化最主要的区别,并认为,自上而下的主导力量拥有创新性、集中资源和良好监督等优势,但也应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有效的发挥市场的作用。中国投资 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办公室(2013)比较分析各国的城镇化进程,并结合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提出,要规划城市群规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李佐军、盛三化(2014)认为,城镇化造成城镇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加重,导致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并引发污染物向农村转移与扩散、农村水 环境、植被环境破坏加大。杨迎春、刘江华(2014)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理念一直片面追求做大做强,忽视能源利用问题,用能源粗放型经济推动城镇化。研究上述问题,有利于在中国贯彻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 程中,避免重走老路,更加顺利地达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三、新型城镇化的指导理念形成过程
第一,党在新世纪之初和十六大以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分别形成了五大发展理念的雏形。
关于“创新”的理念。从新世纪之初到党的十六大,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关于“绿色”的理念。从2004年到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有关讲话中先后提出,要“研究绿色国民 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关于“共享”的理念。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内涵和要求时提出,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第二,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分别提出了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以及包容的发展、公平的发展、全面的发展等重要理念,还分别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理念。
关于“创新发展”。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国家的强盛,归根结 底必须依靠人才。我国要走创新发展之路,必须高度 重视创新人才的聚集,择天下之英才而育之。”
关于“绿色发展”。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于“共享发展”。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 在阐述中国梦内涵时提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四、结论
从以上的文献概述中可以看出,国内外的文献对于城镇化在各方面做了充分的研究,成果显著,为综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总结来看,目前,关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第一,将城镇化的研究与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提倡以人文本、生态型的城镇化。第二,在城镇化水平的衡量上,开始从单一指 标向综合体系过度,但是还欠缺一个衡量标准。第三,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研究较少,如何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型城镇化是重点。最后,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明确合理的衡量体系,避免之前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的重现,才能做到民生福利与经济发展的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