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普及的有益尝试
——张山梁的《王阳明读本——“三字经”解读本》
2018-11-13陈支平
陈支平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福建漳州363000)
1518年,王阳明在担任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处期间,奏请朝廷设立了平和县,在漳州一带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教化秩序,王阳明及其阳明之学在漳州闽南一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阳明及其阳明之学,是继南宋朱熹及其朱子学之后,对闽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的核心元素之一。换言之,朱子学和阳明学,已经演化成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和组成部分。
王阳明担任南赣汀漳巡抚之时,在对社会秩序进行整顿的同时,深入基层社会,深入了解社会动乱的根源,了解那些占山为王、落草为寇的山贼的真实生活状况。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山贼们的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奢侈,很多山贼同样十分拮据。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生活在底层的民众走上这条不归路,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呢?王阳明通过抽丝剥茧地分析漳南地区“极临边境、盗贼易生”的现实,利用政事的空余时间,亲自走到民众之间,访询当地乡民,终于找到了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在于社会治理秩序混乱,民众安置缺乏有效的良方,他指出“县治不立,征剿之后,浸复归据旧巢,乱乱相承,皆原于此。”于是,王阳明采纳了当地一些读书人的建议,提出“析划里图,添设新县”的思路,探索了一条“添设县治,以控制贼巢;建立学校,以易风俗”的长治久安理政之路。先后于正德十二年(1517)和正德十三年(1518)两度上疏奏请朝廷,阐明了“开设县治,正所谓抚其背而扼其喉,盗将不解自散,行且化为善良。不然,不过年余,必将复起”的道理。最终,朝廷同意王阳明的奏请,在闽粤交界处添设了平和县。其后,又分别在江西、广东二省添设了崇义县和和平县。从根本上消除了山贼掳掠乡村、危害地方的乱象,有效地解决了困扰朝廷多年的心腹大患。
王阳明在设立平和等三县之后,更是进一步以“治心”作为第一要务,认为“治心”是“治世”的基础和前提,以“治心”实现“治世”。他认为当地山民之所以“乱乱相承”,是因为当时的书院、社学、乡馆未能发挥社会教化和移风易俗的应有功能,期许以儒家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敦风化俗,教谕乡民恪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准则,去除私欲以恢复本然澄明的良知心体,以形成淳朴的乡风民风。因此,他平和漳州一带以及相邻的江西、广东等地,兴办创建各类社学、书院,以此“兴起圣贤之学,一洗习染之陋”。通过兴办社学、书院,既使民众恪守礼仪,去恶从善、改良民风,又让民众学习礼仪规范和传播儒家道义,促进了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推动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来,王阳明的阳明心学作为中华国学的瑰宝,由于习总书记的阐发而得到持续的弘扬、传承与尊崇,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阳明热”。然而,作为500年前的王阳明及其阳明之学,其所表达的思想事功文本,毕竟与现今的大众文化表达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的社会民众,虽然向往王阳明及其阳明之学,但是对于王阳明及其阳明之学的文献记述,还是比较难于通读和领会。有鉴于此,平和县宣传部的张山梁先生,在普及王阳明的事功思想及其阳明之学的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他把艰涩难读的明代典籍,利用“三字经”的书写方式,进行通俗化的演说。作者以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为主线贯穿全书,兼及于王阳明之“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明德亲民”思想主旨的阐述,还配了不少图片,力图使读者完整、全面、立体地了解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人生。全书语言朴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可读性强,特别有助于中小学生、普通市村民阅读。如在该书第十六节中谈及“奏立三县、教化昌明”中这样写道:“访民情,寻乱源,听谏言,上疏鸣。立三县,曰平和,曰崇义,曰和平。兴文教,办社学,破心贼,倡文明。推乡约,重教化,盗自散,世风新”。把王阳明设立平和等三县的历史功绩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出来。
张山梁先生将自己对王阳明人生经历的感悟自然流露出来,不造作,不矫情,善于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融入到书本之中,启迪读者,水到渠成。正如著名阳明学研究专家吴光先生所言,“这部书有事迹,有思想,明心体,通教化,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是一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好书”。今天,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力提倡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山梁先生的这部“三字经”的读本,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值得我们肯定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