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
2018-11-12刘福荣
刘福荣
摘 要: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是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地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们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只有充分地把教学融入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第一心理:渴求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以来,把教学贴近生活,作为一个较重的目标,并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这些新内涵和要求正在使课堂发生着重要而有意义的变化。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教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正因如此,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就会促成有效的数学教学。所谓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决定于对课堂上应该做什么做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的行为表现。对于以接收信息和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为主要行为的学生主体来说,其参与教学的有效行为,可以集中概括为三点:渴求知识、质疑知识和知识反馈活动。只有充分地把教学融入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第一心理:渴求知识。
一、走进生活,发现数学,激发兴趣
(一)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在教学中设置熟悉的生活情境,会使孩子们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要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才能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案例:秋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感到快乐的事情。面对小学生们,老师提出问题:“要去秋游了,你们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孩子们异口同声道:“去市场买好多好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高采烈,纷纷设计着自己的方案,并计算着钱的数目,并且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秋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做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秋游购物做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在这一过程中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
(二)小学生的学习思维
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有时候,学生难以理解。如,应用题教学。老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其原因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书本的教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例: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节时,笔者曾带领学生去参观小镇银行,去记录银行公布的利率表。活动课上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通过开展相应的数学活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始明白:
1.利率是什么?
2.怎样计算利率?
3.如果每月存100元,连续存款到期取款时该取多少?
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带着问题走进书本,走进教学,进一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
二、走进生活,解决问题,培养应用
“数学很有用”,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笔者曾给學生一个例子:张太太、李太太、王太太三位家庭主妇去菜场买鱼。张太太准备买1千克鱼头,李太太准备买1千克鱼身,王太太准备买1千克鱼尾。于是他们向摊主询问价格,摊主说:“鱼头每千克8元,鱼身每千克6元,鱼尾每千克4元,整条鱼每千克5元。”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种最能省钱的方案,并计算出各自应付多少钱?(恰好有一条鱼的鱼头、鱼身、鱼尾都是一千克)。
分析:一种情况是每人单独买,各付各的钱,另一种情况是三人合买,各人分摊钱。单个买鱼的平均价为(8+6+4)÷(1+1+1)=6元,整条鱼的平均价值为每千克5元,因为6>5,所以买整条合算。整条鱼的价格为5×(1+1+1)=15(元),那么如何付钱呢?是不是每人付5元呢?当然不是,否则买鱼尾的李某不是比单独买花4元贵吗?由于各人所买鱼的重量相同,仅单价不同,单价比就等于总价比,所以我们只要找到单价比就能合理分摊15元钱了。
由此可见,通过科学的计算,三位家庭主妇应选择联合购鱼的方式,才最省钱。也许省点钱只是小事,而最重要的是运用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笔者带学生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的估测:10米,15米……大多数同学都摇头。有的同学提出: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有的同学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里,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不知那位学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比例知识,在这就用上了?”是啊,这大概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吧?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明白: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地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们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我们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真诚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数学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
总而言之,只要有机地把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就能让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价值性,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质疑欲。他们就会在长期的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当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就会主动地进入书本世界以期运用书本研究数学来解决面对的问题,也就达到了活学活用的境界,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