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大西:尽精微,致广大
2018-11-12张瑜洋
张瑜洋
东方艺术·大家:您大学学习历史专业,并非艺术专业出身,从何时开始艺术创作?为什么?
圆大西:受家庭的熏陶,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书法和绘画,到如今,书法已经成为我日常修行的一部分。大学时代,由于对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哲人的著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机缘下接触到西方当代艺术并为之着迷,从而开始了当代艺术创作的尝试。可以说,我的艺术创作起步很早,这跟家庭坏填和人生阅历息息相关。
东方艺术·大家:历史专业对您之后的艺术创作有影响吗?
圆大西:我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并不始于大学,更不终于大学。终生学习是我个人的基本追求。我父亲是传统文人和山水画家,他在我四岁的时候启蒙我阅读线装本的《世说新语>,此后文言文成了我的“母语”,开始看《史记>的时候我也才六岁。广泛而持久的学习对我的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陶冶性情,变化气质嘛,这是我思想的根基。
东方艺术·大家:您在进行书法创作的同时,也在进行油画和彩墨画的创作,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在创作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时心境上会有所不同吗?
圆大西:不会。这涉及到艺术家的自我追求,同时亦是天性使然。在我看来无非六个字:尽精微,致广大。这是所有成熟境界艺术家所应该追求的总目标。
所谓“尽精微”,就是要求你的艺术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而“致广大”,就是让自己尽可能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孔子提倡“六艺”,其实就是对一个合格的士人“致广大”的要求,而任何一种艺术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则必须建立在“尽精微”的基础上。可以这么说,“尽精微”是对自我的要求,“致广大”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士人的要求,而只有将自我要求和传统文化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才可能成为一个高级的艺术家。
东方艺术·大家:作为一位多媒介的艺术家,您是如何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中随心所欲转换的?
圆大西:纵观中西方艺术史,不难发现很多艺术家都是多能的。如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都是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绘画、建筑设计、甚至诗歌写作,都是时代的高峰,毕加索的油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面貌,可以是精细的古典风格,也可以是大胆的抽象风格,他的陶艺和艺术设计,也都达到很高的造詣。当然,所有这些全方位的修养,还是会通过一个点取得最后的突破,从而达到另外一种境界。而这,是“致广大”后的“尽精微”。
虽然我自以为天赋与精神境界与古代大师相距甚远,但“欲求乎上,仅得乎中”。艺术家理应志存高远,我一直要求自己的创作不断提升,而且无论是日常的修行还是多种艺术形式的尝试,都尽可能与我的秉性和当下人生的感悟相契合。或许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将这一切融汇贯通,以期望在艺术上达到所谓“人书俱老”之境。
东方艺术·大家:在您的绘画作品中既有传统文化的因素,也有时代性,您是如何看待传统与当代的?
圆大西:无论是当代的还是传统的,我认为问题的核心还是怎样评价艺术作品、怎样评价艺术家,其标准是什么?在我看来,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艺术家,评价的标准离不开功夫、创造和境界三项。
功夫是包含多方面的,美院的学生,素描是要学习的功夫,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书法便是功夫——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书法不好的人很难画好水墨画。在这方面,中国的艺术跟传统武术有着十分相像的地方,没有功夫的艺术品,首先就不是合格的艺术品,没有功夫的艺术家,也不可能是合格的艺术家。
其次是创造。有了功夫还要有创新,没有原创,只是学了别人的样子,功夫再好也不是上乘的艺术。创造的能力,反映的是艺术家审美高度、独特品味与个人全方位的综合素养,历史上最好的艺术家都是能开创自我风格并影响后世的人。
第三是境界。艺术作品的境界,体现的是艺术家的个人修养、思想和心灵,甚至涵盖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缺乏思想的人不可能产生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只有具备过人的功夫和创造能力,并且拥有相当思想深度的艺术家,才可能产生有境界的艺术作品。
具备了这三个标准,当然就是高级的当代艺术作品,其人亦是真正优秀的艺术家。
东方艺术·大家:对于境界您是如何修持自身的呢?
圆大西:中国的传统士人历来注重自我修行。刚才提到儒家的“六艺”,其实就是要求一个合格的士人必须具备综合的素养,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上乘的思想和精神境界。这种对自身全方位能力的要求,对高级精神层次的渴望,几千年来始终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自觉追求。通过观察中国历代杰出的艺术作品,我们不难察觉那些一流的艺术大师是如何在他们的创作中去实践这种精神。
这种修行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后来禅宗所倡导的“生活禅”。把生活当成修行,其最终目的就是让自己摆脱低级趣味,达到高级的精神境界。而在此过程中,艺术创作是一种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表现方式。就如我们在前面聊到的,无论是水墨、油画还是书法,多方位的创作实践本身就是士人精神的一部分,它们能让日常的修行趋于完善。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实践,这种精神和修行也能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呈现。
东方艺术·大家:音乐与绘画作为世界性的语言,您认为对音乐的喜爱会对您的绘画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圆大西:哲学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别,艺术作品也有境界之分,音乐让我对绘画的“境界”有了一种更为敏锐的感受。曾经有朋友问我如何区分音乐家或演奏家的境界,我说大致有五种境界:第一层是表演,就是停留在一味迎合观众的层次上,这是最低的境界。第二层是自我表达,进入这个阶段,就不再以取悦他人为主了,而是关注在自己身上,当然这个境界也不是很高。第三层是表现音乐,处在一种忘我的状态,全心全意表现音乐的本质,到此境界就基本算大家了。去年我在上海东艺听了伊扎·帕尔曼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他已经七十多高龄了,坐在轮椅上,面无表情,也没有什么身体语言,只是全神贯注一心表现音乐本身,大家都深受感动。在演奏理查·施特劳斯奏呜曲时,很多观众都流泪了,这是被音乐所打动。而到了第四层,表现的是艺术家内心纯洁高尚的情怀,这只有个人修养达到极高程度、内心澄澈空明的人,才可能真正做到表现心灵,这是大师级的。当然还有更高的境界,因为第四层表现的终究是小我,更高级的是表现大我,也就是表现全人类共有的情感与心灵,这是第五层,如巴赫的作品、贝多芬晚年作品和马勒的部分交响曲等等,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
书画作品的境界高下,其分别一如音乐。最低层次是一味迎合受众,比如富贵牡丹图、极逼真的肖像画之类。然后是自我表达,如部分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第三种是把纯艺术形式作为表现对象,我认为印象派很多作品都属此列,单纯表现色彩以及绘画的本我状态。第四种就是表现画家心灵的,最典型的是梵高和蒙克。第五种就是表现全人类共有的心灵,如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作品,还有中国宋元时期董源、巨然、范宽的山水作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等,这些历史上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一不是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所以能引发全人类的广泛共鸣。
东方艺术·大家:对自己未来的创作方向,您有哪些规划?
圆大西:创作是很难完全预测其未来的。就近期而言,我一直在尝试用油画语言来表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情趣和精神意境。这种尝试并不只是简单的材料改变和图式复制,而是希望能在油画中真正呈现出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氣韵生动和骨法用笔。而在水墨画方面,我打算用一年左右时间对中国古代松树题材作品进行系统研究梳理,以此作为下一步将传统特定题材进行现代转化创作的基础。另外,我还将对抽象画进行一些探索,通过纸本和布面油画两种材料进行创作试验。
关于时间
东方艺术·大家:您是如何理解时间这个概念的?
圆大西:我以为时间是一个“非有非无”的概念。佛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说明时间是“非有”的。但时间又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客观存在,所以它又是“非无”的。
艺术家在创作中往往会进入一种“定境”,忘记了过去、现在、未来,即失去时间的概念,《华严经>中说: “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就是形容这种“非有非无”的状态。
东方艺术·大家:一天当中,您在什么时候感觉自己最有活力?
圆大西:有创作灵感的时候。
东方艺术·大家:用一种形状和颜色描绘时间,您想到的是什么?
圆大西:深蓝色。
东方艺术·大家:在创作过程中,您有时间上的规划吗?
圆大西:这需要分开来说。在书法方面无所谓规划,因为读书写字本身就是我的日常生活方式,跟吃饭穿衣睡觉一样不可或缺。水墨画创作方面也接近于书法,时间安排上相对随意,但有阶段性的创作主题和方向。油画则因为工作量比较大,须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所以相对有计划性。一般会在充分构思的情况下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创作。
关于生活
东方艺术·大家:从童年到现在,您觉得自己的人生可以分几个阶段?
圆大西:回想当初四岁时拿到父亲给的《世说新语》,我觉得那是人生中十分具有意义的事情,这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一颗精神追求和传统文化的种子。初中时,家藏的米芾《蜀素帖》、《虹县诗》和黄山谷《松风阁诗》等字帖则直接启发了我对传统书法与艺术的兴趣。这期间,大概是我十二岁的时候,北京中央讲师团来了一位刘天嘉老师,教我们听古典音乐,在课堂上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我从此对古典音乐着了迷。十三岁我读高一,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自发成立了“西方哲学兴趣小组”,我研究的方向是波普尔《猜想与反驳》、黑格尔《美学》以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是我对西方哲学系统阅读与研究的开始。
大学时代在学习之余可以称之为“玩”的阶段,这时候我画了人生中第一张油画,临摹梵高的《教堂》。还成立了吉他协会,组建了一支名为“blue car”的摇滚乐队,四处演唱布菜恩·亚当斯和理查·马克思的歌,总之就是各种玩。
三十岁后我的心境有较大的变化, “三十而立”嘛,进入一种相对固定的修行状态,书法、水墨、油画和音乐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我的日常生活,这可称之为“艺术生活”的阶段,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东方艺术·大家:如果用颜色来概括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您想到的是什么?
圆大西:童年时期对人生充满憧憬,是浅绿色的;青少年时代对一切兴致勃勃,是五彩缤纷的;三十岁以后则是一种恒定的蓝色,随着时光流逝逐渐加深。
东方艺术·大家:平时喜欢阅读吗?请推荐几本您认为值得读的书?
圆大西:我日常阅读量不小,每年读的书都在五六十本以上。我的阅读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经典著作,这占用了我大量的阅读时间,如先秦诸子百家,还有历史、哲学、佛学等等。第二类是艺术书籍,主要是古今中外的画册、碑帖、影集、艺术家传记、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和音乐专著及乐评。第三类是恰养性情的书籍和期刊,这部分就比较杂了,包括很多知识性和时尚类的文章。我近期在读的吴信如《愣伽经讲记》,萨义德《音乐的极境》,台湾出版的《钱穆全集》,王夫之《读通鉴论》,还有《策兰诗集>等,都是不错的书。
东方艺术·大家:您平时的阅读会影响自己的艺术创作吗?
圆大西:会。
东方艺术·大家:除了创作之外,平时生活中有什么爱好?
圆大西:听音乐会,打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