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视角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2018-11-12刘伟余安安瞿和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咸宁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

刘伟 余安安 瞿和平

摘要:通过对咸宁市23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部分涉农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观察,分析探讨了咸宁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结果表明,当前农产品品质不优、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科技支撑不到位、惠农政策架空、经营主体老龄化等因素是制约咸宁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原因。从因业施策、因质而变、因势而导、因地制宜等角度提出了推进咸宁市农业供给策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咸宁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5-0139-0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5.03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Structural Reform Pathway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from the Local Perspective——Based 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231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in Xianning City

LIU Wei1,YU An-an1,QU He-ping1,HUANG Zhi-mou1, XING Mei-hua2,YANG Han1,WEN Ling-Mei1,TANG Shi1

(1.Xian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anning 437100,Hubei,China;

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Technology,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231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and some agriculture-related departments in Xianning city were observ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structural reform pathway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or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eak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inadequ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s, overhead farmer-benefiting policies, the aging of business entities and other factors greatly restricted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Xianning city at present. The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Xianning were put forward from conducting policies in line with industries, changing due to quality, guiding situation and positioning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agricultur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pathway; Xianning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没有农业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四年聚焦“三农”,目的就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根基,助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当前中国农业经济运行中有总量平衡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因而,下力气推进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等在内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显得尤为紧迫。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由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2017年正式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其核心是要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通过三产融合发展等新型发展形式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咸宁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在湖北省农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在全省率先建成现代化农业增长级这一目标还任重道远。咸宁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尤其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对于咸宁市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各位专家学者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研究较多。其中姜长云等[1]从科学选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的角度提出要重视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政策的转型;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导涉农平台经济有序发展并发挥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领航作用;全面深化涉农产权和要素市场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蒋和平等[2]从粮食产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入手,提出要加大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建立现代粮食市场的等推进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沈贵银[3]以江苏省农业现代建设过程的问题为背景提出加快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個方面举措:一是要坚持生产面向市场,供给契合消费,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性改革;二是要坚持以提高供给效率为核心,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抓手,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吴海峰[4]提出要用改革的办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科技机制、创新农业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陈明鹤[5]认为,现代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要通过解决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的“人、地、财”问题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于法稳[6]以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演变特点出发,通过剖析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及现实问题,从战略布局、科学规划等八个层面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戴贵洲[7]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湖北农业发展进入爬坡过坎、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要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农业产业链、农业生产链、农业价值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区域结构、农业品种结构等环节,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咸宁地处鄂南丘陵红黄壤地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相较于湖北的江汉平原等地区而言较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如何有效破解当前制约现代农业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障碍,是课题组重点思考的问题。2017年7—9月,课题组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对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坚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2 咸宁市农业现状实证分析

2.1 农产品品质不优,供给水平低

2.1.1 近8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没有进行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 在221个有效样本中,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的样本仅有38个,占比17.19%;没有申请相关认证的样本有173个,占比78.28%;计划申请或正在申请相关认证的样本有10个,占比4.52%(表1)。

2.1.2 从产业来看,种植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数量最高,畜禽养殖业次之,水产养殖业最低 从调查情况看,种植业申请了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的比例为86.84%;高于畜禽养殖业的7.89%与水产养殖业的2.63%。可见种植业经营主体在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方面表现相对积极(表2)。

2.1.3 6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没有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 在225个有效样本中,使用了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农户仅有86个,占样本总数的38.22%;没有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农户有135个,占样本总数的60.00%;另有4个农户表示不清楚,占样本总数的1.78%(表3)。

2.1.4 绝大部分农产品以初级农产品形式进行销售 当被问及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形式时,221个经营主体中有98个选择直接出售给经纪人,占比44.34%;直接出售给农贸市场的22个,占比9.95%,选择直接出售给深加工企业的有65个,占比29.42%;选择直接出售给粮库的有32个,占比14.48%;选择自己进行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有4个,占比1.81%(图1)。

2.2 农业基础薄弱,规模经营发展受限

2.2.1 流转后的土地多呈碎片化形式 如表4所示,在参与调查的78个种植业农业经营主体中,经营的农田块数在3块及以下的仅有10户,占样本总数的12.82%,且这10户所经营的土地面积均在10 hm2以下;经营的农田块数在4~10块的有25户,占样本总数的32.05%;所经营农田在11块及以上的有48户,占样本总数的55.13%。由此可见,目前种植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过来的土地碎片化比较严重,不利于机械化的规模经营。

2.2.2 超过20%地块水利设施条件落后 从调查情况看,在78种植业经营主体和70个水产养殖业经营主体中,排灌条件较好田块在90%及以上的经营主体仅有25户,占比16.89%,排灌条件较好田块在80%~89%的农户有40户,占比27.03%,排灌条件较好的田块在71%~79%的农户有48户,占比32.43%;排灌条件较好田块在70%以下的农户有35户,占比23.65%。由此可见,当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尚有较大不足,部分田块很难做到旱涝保收(表5)。

2.2.3 约30%新被访者认为道路不通畅影响制约经营发展 如表6所示,在21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认为道路通达状况较好利于农业生产经营的仅有108个,占比49.77%;认为道路状况一般的有45户,占比20.74%;认为道路状况较差不利于农业生产经营的有64户,占比29.49%。由此可见,咸宁地区农村道路通达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还有相当一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发展受到道路状况的制约。

2.3 科技服务不到位,农业现代化缺少科技支撑

2.3.1 新技术使用过程中近80%农户首先找农资店咨询求助 当新技术使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22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174个人选择首先向农资店咨询求助,占比79.09%;选择首先向政府推广部门或科技特派员咨询的有20人,占比9.09%;选择首先向涉农企业咨询的有12人,占比5.45%;选择首先向亲友、种养大户咨询的有8人,占比3.64%;选择首先向科研院所咨询的有6人,占比2.73%(表7)。

2.3.2 约40%养殖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当前农技服务的满意度“一般” 从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技服务的评价来看,种植业经营主体对农技服务比较满意的占比37.33%,非常满意的占比18.67%,综合满意度为56.00%;畜禽养殖业经营主体评价十分不满意的占比14.67%,比较不满意的占比4.00%,评价“一般”的占比40.00%;水产养殖业经营主体评价十分不满意的占比12.12%,比较不满意的占比9.09%;评价“一般”的占比36.36%。从上述分析来看,种植业经营主体对当前农技服务满意度相对較高,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经营主体满意度相对较低,约有40.00%养殖户对当前农技服务持“一般”态度(表8)。

2.3.3 现有农技服务最不满意的是推广的技术服务单一和增效不明显 如表9所示,在问及现有农技服务最不满意的地方时,过半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择的是推广技术服务单一,自家不适用,占样本总数的52.17%;另有35个农户认为现有农技服务增效不明显,经济效益不佳,占样本总数的30.43%;认为农技推广人员知识陈旧或水平不高的经营主体有8个,占样本总数的6.96%;认为解决问题不及时的有7个,占样本总数6.09%;选择其他原因的有5个,占样本总数的4.35%。

2.3.4 农技110、“12316”等农技服务平台知晓率、使用率低 如图2所示,在226个参与调查的有效样本中,仅有12人听说过农技110或“12316”平台,占样本总数的5.31%,且仅有2人曾经使用过,占比16.67%,没有使用过的有10人,占比83.33%;其余214人均表示没有使用或听说过这两个平台,占样本总数的94.69%。由此可见,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相关农技服务平台的知晓率和使用率极低,对于农业生产帮助作用十分有限。

2.4 惠农政策架空,农业生产积极性未充分调动

2.4.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度较大,年龄越大,贷款越难 当问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金融机构贷款的难易程度时,30岁以下的5人群体中,4人表示“容易”,占比80.00%,表示“一般”的有1人,占比20.00%;31~40岁的48人群体中,表示“很容易”的占比8.33%,表示“容易”的占比12.5%,表示“一般”的占比6.25%,表示“有点难”的占比43.75%,表示“很难”的占比29.17%;在41~50岁的92人群体中,表示“很容易”的占比3.26%,表示“容易”的占比4.35%,表示“一般”的占比21.74%,表示“有点难”的占比48.91%,表示“很难”的占比21.74%;在51~60岁的72人群体中,表示“很容易”的占比1.39%,表示“一般”的占比6.94%,表示“有点难”的占比30.56%,表示“很难”的占比61.11%;在61岁以上的12人群体中,4人表示“有点难”,占比33.33%,8人表示“很难”,占比66.67%。由此不难发现,61岁及以上的群体贷款难度最高,30岁以下群体贷款难度最低,但就整体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仍然相对较难(表10)。

2.4.2 农业保险购买率低,保障范围小 如图3所示,在205个有效样本中,购买了农业保险的仅有89个,占比43.41%,没有购买保险的有116个,占比56.59%;从产业来看,种植业购买农业保险的比例相对较高,占样本总数的52.03%,畜禽养殖业购买了农业保险的比例次之,占样本总数的44.77%,水产养殖业购买农业保险的比例最低,占样本总数的33.43%。

2.4.3 仅约3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没有得到政府相关项目资助 如表11所示,22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获得过政府相关项目资助的企业仅有62家,占比28.18%,没有获得过政府项目资助有158家,占比71.82%。

2.5 农业生产主体老龄化突出,农业接班人断层严重

2.5.1 新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趋势没有得到改善 如表12所示,22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仅有5人,占比2.18%;年龄在31~40岁的有48人,占比20.96%;年龄在41~50岁的有92人,占比40.18%;年龄在51~60岁的有72人,占比31.44%;年龄在61岁及以上的有12人,占比5.24%。由此可见,超过75%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龄都是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为主,仅有不到25%的青年农业从业者,农业规模化经营内生动力不足。

2.5.2 80%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愿意自己的下一代继续从事农业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自己的下一代继续自己的事业时,231个受访者中,仅有41人表示愿意,占比17.74%;其余190人均表示不愿意,占比82.26%。可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自身事业的发展前途并不看好(表13)。

2.5.3 绝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学历在高中及以下 如图4所示,在226个有效样本中,学历为小学水平的有34人,占比15.04%;学历为初中水平的有91人,占比40.27%;学历为高中水平的有81人,占比35.84%;学历为大专水平的有18人,占比7.96%;学历为本科及以上水平的有2人,占比0.88%。由此可见,咸宁市绝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学历在高中及以下,不利于传统生产经营观念和种养殖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3 政策启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多部门多个主体共同发力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它与宏观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内涵、实质和内容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也要以“供给侧”为切入方向来理解和推进[8]。就咸宁市而言,只有在各方形成合力的前提下,才能做好各项工作。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咸宁地处鄂南丘陵红黄壤地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相较于湖北的江汉平原等地区而言,底子较差。如何破解制约咸宁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因地制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针对当前存在的农产品品质不优、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科技支撑不到位、惠农政策架空、经营主体老龄化等因素,课题组提出了因业施策,优产业;因质而变,推品质;因地制宜,强根基;因势利导,倡科技;因需而向,提“兴致”;因时而谋,增储备六大解决对策,力求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咸宁模式”。

3.1 因业施策,优产业

3.1.1 广示范,强推广,扩大良种种植面积 整合全市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在优良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推广上做文章。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可以联合科研单位在本地区进行良种筛选、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的试验示范,并通过观摩会等形式向农户进行介绍和推广,引导农户种植适宜于本地区的优质品种。

3.1.2 廣调配,强整合,扩大茶叶产业影响力 对当前本地区红茶、绿茶等产品种植和加工资源进行广泛调配,整合挖掘有特色、有品质、有文化、有内涵的品牌,加强整体营销策划与推广,真正提高咸宁茶叶产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1.3 广探索,强挖掘,培养林业产业特色“增长级” 一是在食用竹笋方面寻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扩大食用竹笋种植、生产和销售链条,通过品种引进、技术攻关和自身资源挖掘等形式,力争形成四季都有鲜竹笋生产销售的发展格局,同时在竹笋产品的深加工上继续下大力气,打造更多产品品类。二是在“油茶花”、“油茶泡”上做功课,开发以茶园观光与体验主题的旅游产品,带动三产融合融合发展。

3.2 因质而变,推品质

3.2.1 广宣传、多指导,推进“绿色”种养 通过广播电视媒体、手机APP等渠道向广大农户宣传包括立体种养、绿色种养等在内的绿色发展新模式,鼓励并支持农户减少或不使用化肥农药,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科研单位加强绿色种养模式研究与技术指导,多措并举,以实现农业生产减肥减药的同时,农产品品质同步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广泛增加。

3.2.2 广引导,多配合,推进“绿色”认证 通过其他已取得认证经营主体的示范,调动其积极性,引导没有认证的经营主体进行相关认证;通过咨询讲解、制作并发放“认证指南”“手机信息”推送等形式向广大农业经营主体认证步骤和方法,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主动作为、主动配合,探索一站试认证渠道,为其提供便利和支持。

3.2.3 广支撑、多鼓励,推进“绿色”加工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在鼓励农产品深加工的同时,积极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三抓一优”等政策从税收、项目资金等方面扶持和支撑有条件的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其次,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应当介入经营主体进行深加工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必要融资和信贷支持。再次,作为企业自身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谋发展,做好绿色农产品种养的同时,合理谋划深加工。最后,科研单位应当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必要协助。

3.3 因地制宜,强根基

3.3.1 广发动,多刺激,提升规模经营质量和水平 一方面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向农户解读国家及地方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文件精神,广泛发动农户流转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应当通过以村镇为整体的规划设计,刺激农户主动进行土地流转成为受益主体,提升村镇规模经营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3.3.2 广咨询,多建设,打牢规模经营基础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在加强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多多参与相关农田水利、道路桥梁等基础建设。其次,交通、水利建设等职部门应当在建设规划之初广泛咨询包括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内利益相关主体的建议和意见。再次,要明确地方主官的纵向责任和横向责任,厘清上下游、左右岸、主干流地方主官间的责任关系,确保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责任机制”“协同机制”和“问责机制”[9],水利站水管员、河长、库长等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切实做好水利设施维护和管理工作。最后,广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应当发挥主人翁意识,自觉抵制各种破坏道路桥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行为。

3.4 因势利导,倡科技

3.4.1 广优化,强服务,提升农技服务力量 一是要针对当前农户热衷于咨询农资店的情况,政府部门或者科研院所在进行日常技术培训时,应当适当优化培训人员结构,积极邀请农资店经营业主参加,以提升其在解决农户生产技术困惑时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积极帮助广大农户打通农技求教渠道,至少每个片区对应有一名专业科技服务人员。三是要进一步明确农技部门与科研院所职责,形成多元化科技服务合力;进一步激发农技站等乡镇改制单位科技服务活力,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共同推进,逐步提升农技服务的力量。

3.4.2 广研究,强联合,提升农技服务水平 一是进一步加强投入,鼓励地方科研院所加强对本区域的农业产业品种进行广泛深入研究,为农技服务做足研究准备。二是进步拓展地方农业科研单位在农技推广与服务方面的职能,形成与县乡一级农技推广部门的无缝对接,让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技术可以迅速传递给县乡一级农技一线农技推广服务部门,从而提升整体农技服务水平。

3.4.3 广拓展,多渠道,增加农技服务形式 在农技服务方式创新方面,应当结合农户使用频率较高的微信、QQ等渠道向农户提供及时的农技咨询与服务。可以探索与相关网络公司、涉农企业共同建立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形式,实现农技服务与企业营销的双赢。

3.5 因需而向,提“兴致”

3.5.1 广调研,多创新,加大金融支撑力度 金融机构应当在充分调研基础的上认清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在政策、法规允许条件加强信贷模式和信贷产品等方面的创新,放宽贷款年龄和资产抵押等方面的限制,满足更多经营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3.5.2 广保障,多兑现,提高农业保险普及度 保险业机构应当咸宁市农业发展特色点与时俱进,在拓宽保险保障范围的同时,逐步增加保险赔付力度,真正成为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信赖的伙伴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购买农业保险,从而提升咸宁市农业生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抗击风险的能力。

3.5.3 广平衡,多撬动,拓宽农业项目资金扶持广度 政府部门作为项目资助单位一方面应当在积极做好项目资金申请和管理的同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平衡项目资金资助范围和对象。另一方面应当探索多种形式项目资金资助形式,多多撬动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

3.6 因时而谋,增储备

3.6.1 广鼓励,多引导,增强农业生产后备人力资源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咸宁市既要有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装备也要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还要有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储备。而现在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绝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不把农业生产经营当作一份职业来看待。课题组认为,要破解这普遍性难题,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久久为功。一是在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结合市委市政府“三抓一优”中心工作,广泛鼓励城市社会资本投资包括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新兴发展业态,拓宽区域传统农业经营者眼界,让其对农业农村未来发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增强日后发展信心。另一方面,应当在大中专院校教育过程中,增加农业生产兴趣引导教育,吸引其毕业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减少对农业的歧视。

3.6.2 广培训,多培育,增强农业生产现有人才资源 政府部门应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以“农民大学”、“职业农民”等为培训载体,广泛加强对于广大农户尤其是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提升农业生产技能。另外,还应当结合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为农业类大专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量身制定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积极投身现代化农业生产,为助力咸宁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在全省率先建成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1-10,144.

[2] 蒋和平,王大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方向[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2):13-18.

[3] 沈貴银.关于推进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问题[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8):1-4.

[4] 吴海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5):38-42.

[5] 陈明鹤.以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党政干部学刊,2016(10):43-46.

[6] 于法稳.生态农业: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J].企业经济,2016(4):22-25.

[7] 戴贵洲.关于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政策,2016(6):24-26.

[8] 刘红岩,朱守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方略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6(30):5-9.

[9] 郝亚光.“河长制”设立背景下地方主官水治理的责任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5):13-18.

猜你喜欢

咸宁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工友艺苑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so非彼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