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疑问语气词的古今对比

2018-11-12徐婧怡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演变来源

徐婧怡

摘 要:语气词是汉语较为独有的特色,而由于语气词的性质和它多变的用法,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从上古就出现了的疑问语气词“哉”、“乎”的发展演变进行讨论。探寻古代疑问语气词和现代疑问语气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探讨他们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语气词;来源;演变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语法史》中曾提过,汉语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虽然近似于西洋语言的语气,但在变现方式上大大不同。从各种文献记载可看出,在春秋时期之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研究语气词的专著和论文。春秋时期之后,语气词逐渐产生和发展,变得非常丰富,形成了一个语气词系统。“乎”、“哉”、“與”、“邪”是上古时期常见的疑问语气词。而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主要有两个:“呢”和“吗”。下面重点讨论“乎”和“哉”两个疑问语气词的演变发展,和“呢”和“吗”两个疑问语气词的来源。

一、“哉”和“乎”的演变发展

“哉”用作语气词放在句尾,最早见于《尚书》,并且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发现“哉”字。杨树达在《词诊》指出,“哉”作为句末助词时,多是表感叹、疑问、反文等作用。“哉”作为语气词功能多样,用法灵活,这是在语言界,特别是汉语界公认的。

在上古时期,“哉”的用法是多种多样的,可用于感叹、疑问、反诘以及拟议等句子中,表示着多种语气。中古以后,“哉”多用于简短的叹语之后,中古的“哉”多与有反诘意味的语气副词进行搭配使用,例如“岂”“宁”等副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哉”字在中古之后的主要功能。首先就是表达反诘语气,其次是由反诘语气引申出的感叹语气,并且“哉”已经很少用在特指问句中了。

再来谈谈“乎”。“乎”用作語气词的历史也很久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中古时期频繁使用,例如在《世说新语》中就出现了31次。它在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一)表示单纯、直接的疑问语气,出现在是非问句中,提问者提出问题,要求对方给出“是”或者是“否”的答案,去掉末尾的“乎”字,就如同陈述句一般。例如:

管仲俭乎?(《论语》)

(二)出现在特指问句的句末,但是到了中古时期,“乎”用在特指问的频率也逐渐降低。例如:

帝病不乐,从容曰:“天下谁最爱肤者乎?”(《潜夫论·贤难》)

二、“吗”和“呢”的来源和发展

而王力先生又在其《汉语语法史》中提到,“乎”是源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字。而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吗”的一个发展历程。由“无”发展到“麽”,再由“麽”发展到“吗”。这可以从各时代的文献中得到佐证。并且“无”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

相较于“吗”,“呢”的来源就比较复杂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杨达树的《词诊》。如今,大多数学者基本是通过对现代汉语中“呢”的两种语法功能的解析。其“呢1”的来源。王力先生早在1980年发表著作时指出:“在上古时代,‘尔字可以用作疑问语气词,……从语音上说,由‘尔变‘呢是说得通的;但是,从上古到近代,中间有将近一千年的空白点,历史的联系无从建立起来。” 所以,王力先生对于“尔”演变成“呢1”这一观点,在语音方面是持肯定意见的,但是同时他也提出有“将近一千年的空白点”这一疑问。后世的学者在王力先生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尔”和“呢1”的关联性。“呢2”的来源。吕叔湘先生是最早对表夸张语气的“呢”——“呢2”进行研究的。吕叔湘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呢”就是“哩”的一个变形。总结一下,我们大致可以将吕先生对“呢2”历史来源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先由“在裹”发展到“裹”,再从“裹”到“里”,然后是“里”发展到“哩”,最后是“哩”到“呢2”。

三、小结

上古的疑问句可以分为四种。我们可以试试看它们和现代汉语的疑问句是怎样对应的:

1、纯粹疑问(乎),在现代汉语里往往用正反并列法。例如“伤乎?”现在说成“伤了人没有?”这种正反并列法源于很早,在《孟子》中就有出现。

2、纯粹反诘(哉),在现代汉语里用“呢”字。

3、要求证实(與、邪),在现代汉语里用“吗”字。在《庄子》里面,有些“邪”字时表示纯粹的疑问或者是反诘的,当句子里有疑问代词或者疑问副词的时候,往往翻译成“呢”而不是“吗”。例如“何以知其然邪?”译成“怎么知道它是这样子的呢?”。

4、表选择疑问的(乎,與),在现代汉语中用“呢”字。例如《孟子》中“事齐乎?事楚乎?”就是“事齐呢?还是事楚呢?”。

由此看来,现在疑问语气词和古代疑问语气词不单独一一对应。“吗”和“呢”的分工不能等于“乎”和“哉”的分工,也不能等于“與”和“邪”的分工。“吗”是独立的疑问语气词,没有疑问词的句子靠它来表示疑问,“呢”是依附性的疑问语气词,必须句子本身已有疑问词,才能帮助疑问语气。

总的来说就是现代疑问语气词和古代疑问语气词的用途是交错的,因为现代疑问语气词不全来源于古代疑问语气词,例如“吗”的来源就与“乎”相关,而“呢”则来源于其他词。

参考文献:

[1]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山[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2]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钟兆华: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J].语文研究,1997 (1).

[5]崔山佳:《红楼梦》前已有语气词“吗”[J].中国语文,1998(4).

猜你喜欢

演变来源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赤”的来源与“红”在服装中的应用
适时增加基金来源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关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