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数学复习中的宏观“聚合”和微观“发散”

2018-11-12陈欣飞

教师·上 2018年5期
关键词:发散复习宏观

摘 要: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作者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把握。在宏观上,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课的设计应该着眼于“聚合”,教师不但要关注知识点的巩固,更要重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由面到点,引导学生在建构开放数学知识结构过程中,既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微观上,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的设计应该体现“发散”,能够把数学知识置于多变的问题情境中,理清知识内涵和外延,举一反三、由点到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建立多元联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宏观“聚合”;微观“发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20

作者简介:陈欣飞(1970—),男,福建省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复习教学。

一、宏观“聚合”,构建知识结构

宏观“聚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复习知识点要体现整个单元,有时还要从整本书,甚至整套教材去考虑,理清知识点前后的联系性和系统性;二是充分利用数学思想,突出数学思想的普遍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利用数学思想进行知识建构的平台。

(1)由点到面,构建知识网络。单元复习课是体现数学知识点由点到面、不斷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单元复习课还要找一条线索把零星的知识串联起来,在其基础上继续实现知识的技能化,进而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提升数学素养。如在教学《运算定律的整理和复习》时,如果教师是站在本册、本单元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那么重点可以确定为“梳理运算定律(分类)”“熟练运用运算定律(练习)”。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对刚学过的五种运算定律的初步梳理,发现其中的“同与不同”“变与不变”,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具体知识点体现在:交换律中变的是数的位置,不变的是运算符号、运算关系、运算结果等。但如果教师站在整套教材的宏观角度来看待问题,则应把握的是运算定律的价值,即数学的简洁之美、规律之美。

(2)由表及里,提升数学素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浓缩、提炼,用一条主线把知识联系起来时,让学生看到知识的演变过程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一课时,在回顾了各种平面直线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后,教师可以和学生这样交流:“以前我们先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再学其他图形的面积,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以此引导学生推导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再由平行四边形推导梯形和三角形。这样的设计突出对知识的梳理,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回忆复习,理清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内在联系。

二、微观“发散”,拓宽认知结构

在微观上,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的设计应该体现“发散”。但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发散”设计,不是将具体知识点人为地肢解,在知识的细枝末节上做过多拓展,而是把数学核心知识置于多变的问题情境中,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拓展、发散,进一步理清其内涵和外延、在各个学段的呈现形式、各种变式以及内在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多角度的思维,建立多元化的联系,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基于核心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层次结构,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常用的综合训练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重要形式,它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综合贯通与精确分化,从而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使其形成数学能力。

如在复习《倍数与因数》时,学生已经学过“数的认识”“乘除法”“自然数、正数”等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数感,又对倍数与因数、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以及2、3、5的倍数有了初步的概括和推理能力。在复习过程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课前自主整理: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练习,目的是唤醒记忆,为课堂上的整理与复习奠定基础。

(2)课中交流整理: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共同整理构建知识结构。如“你怎样理解‘倍数?‘因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奇数‘偶数以及‘质数‘合数等?”

(3)课后延伸整理:课后学生把本单元学习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这四个概念也整理到这个知识网络中。

这样,学生经过了三次整理的过程,复习知识得到了巩固,有利于进一步构建《倍数和因数》单元知识网络,并掌握梳理知识网络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总之,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把宏观“聚合”和微观“发散”的思维训练贯穿其中,让学生在系统地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归纳整理的能力,并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辩证思想,从而推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让复习课也别有一番滋味。

参考文献:

[1]苏子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J].教育艺术,2014(10):33,38.

[2]施莞楠.让“数学思考”充满生长的活力[J].学周刊,2014(31):128-129.

猜你喜欢

发散复习宏观
浅析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
宏观与政策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第二轮生物复习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对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的建议
让数形结合浸润数学课堂
宏观
宏观
宏观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