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数字化的艺术

2018-11-12理由

IT经理世界 2018年21期
关键词:艺术家社交艺术

?理由

技术给了艺术最直接的力量,带领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想象极限到底在哪里,或许,想象力本就无极限。

在《IT经理世界》创刊20周年的时间里,报道了大量西方和东方的艺术创作案例,艺术家的网络、电子、生物、材料等理工科的学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延展,而很多科学家更是被无羁的艺术创作赋予了天使的翅膀,诞生了令社会和全人类都值得思考的话题作品。

如果说最初几年,艺术创作乃至文化产品还带着新技术萌生的刻意和炫耀,那么在几近颠覆性地影响艺术创作几年之后,技术终于退位到创作的辅助地位。仍在经历着技术洗礼的艺术界和艺术家们,开始真正将技术沉淀到理念和态度里,使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都得到无限的延伸。

在这个数字化传播的时代,艺术家真实地体验不同于任何时代的文化环境问题,保持心灵的自由与独立,才能超越外在流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体会到不同于常人的东西,这既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新感觉,也是判断新媒体艺术的价值支点。

让电影更真实

从2013年是电影节的分水岭。当年第85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的热门影片是《普罗米修斯》,这是影迷们根据奥斯卡评委的一贯口味推测的,全片CGI镜头多达1300多个,实景以及特效镜头的混合使用,让其特效场面几可乱真。最佳视觉效果奖从创立的1939年开始,就坚持授予利用机械、电子技术、光学处理与动画等制造视觉效果上有突出成绩者。这个奖项从今年包揽了奥斯卡5项技术性大奖的电影《雨果》开始,不再青睐《星球大战》《变形金刚》和《阿凡达》那类的虚拟故事,而是更加比拼哪部影片可以还原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历史乃至真实的人生。

即使是最刻薄的影评家,也不得不折服于不再追求3D技术应用的《雨果》,后者显然更在乎的是拍摄技术的视觉表现形式,将三维影像作为电影叙事的有力手段而非技巧。老导演斯科塞斯甚至以足够的阅历大胆定义“那些飞来飞去的物体、泥点子甩到你脸上的小儿科效果其实是伪3D”。没错,既然我们一直生活在三维的世界里,还原我们自己都快忘记的真实世界和历史,是对技术的升华,更是对人类创作境界的挑战。

颠覆性工具:3D打印

2010年恩里科迪尼发明出来3D打印的打印机,能随心所欲打印出一切物品、汽车、人体骨骼、建筑,甚至是一座教堂。打印机的原料主要是沙子,当打印机开始工作时,它的上千个喷嘴中会同时喷出沙子和一种镁基胶,然后按照预先设定的形状一层层喷上这种材料,最终就可以成型。迄今已经在世界各地举办过无数次聚焦3D打印技术最新成果的现代艺术展,展示了利用各种新型材料的时装、饰品、玩具等,挑战观众的想象和视觉极限。

从2000年前庞培古城的水彩壁画,到15世纪以前西方加入了蛋彩画,15世纪以后的凡艾克发明了油画,现在丙烯又加入在绘画的材料之中——每种新材料加入,技术也会发生变化,艺术的样式也会有变化。如同一切技术的无孔不入,3D打印如今只是初露端倪,未来它还会在电影、音乐、雕塑、新媒体艺术等等数不胜数的层面发挥着更加极致的作用。

艺术的数据灵魂

艺术不辱使命地终日在表达,科学就密切合作地促进和包容,屌丝们和土豪们都能更加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是这个时代的美妙之处。艺术世界的门户开放多年,文化机构的展览理念、民众看待艺术的心理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态度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除了平摊话语权和权威,还加速了知识再生产的速度和维度。而本就在生产过程中的影視、音乐、艺术创作等,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新陈代谢下,它们从形式到思想都在发生着尖锐的改变,这种改变使其更加保留了个性,同时也让艺术从之前的小众边缘融合进社会主流。

谷歌艺术计划已经成为“永不落幕”的美术展览,且囊括了当代颇有影响的作品,界面语言有约20种,每年吸引各国几万在线观众,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线艺术品宝库,其容量仍在随着更多机构的加入而不断扩充。谷歌将其艺术计划的教育功能定位为“对博物馆正在进行的艺术教育的补充”,几乎每月一次,世界知名博物馆、画廊的专家都会上线与来自各国用户一起解读作品并讨论话题,这甚至让普通的艺术爱好者也能成为网络上的独立“策展人”。

神话史诗的社交网络

英国考文垂大学统计物理学家拉尔夫肯纳和牛津大学的帕德亚迈凯轮使用了新的网络分析与统计学工具来分析史诗文学以及神话传说里的社交网络。他们记录了 18 个传说里每一个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帮助社会学家和人文学者解答沉积已久的文学、历史和考古学的问题,并且提出若干以前被忽视的新文学模式。通过计算和推测人物的关系,来自不同的神话传说的数据可能有极大差异,并能因此推测出神话传说里的人物角色是否真实存在,比如通过阿伽门农、雅典娜等一些英雄来分析著名神话之间的相似性和分布。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出身于理工科背景,他们使用网络理论和统计学,分析了冰岛传说里面超过1500名角色之间的的“朋友圈”。冰岛传说是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传说的一部分,讲述维京时代发生在冰岛一带的传说故事,它们发生在千年以前的冰封之地,于百年之后被首次记录下来。科学家记录了传说里每一个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组成角色们的“社交网络”——这可能会帮助社会学家和人文学者阐明一些已经讨论很久的理论,解答沉积已久的文学、历史和考古学的问题,并且提出若干以前被忽视的新文学模式。

艺术社交

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艺术家从被运营到运营自己,艺术社交正在成为一场无限广大的交流盛宴,艺术家和收藏家、粉丝、一般民众的交流和审视更为直接,艺术衍生出了新的生存模式,也为进入更高端的市场积蓄了能。随着艺术社交的多维度深入,也必然形成新的审美趣味、价值标准和收藏理念,构建出新的艺术生态。这势必会开创一个艺术品的大众消费时代,真正使艺术走进生活。

目前欧美最有影响力的艺术社交网站和移动应用Instagram,让艺术圈无聊又昂贵的游戏变得简单而透明。如果梵高、博伊斯尚在人世,他们一定会爱上Instagram,尽管它没有购买功能。艺术类的网站是内容聚合的平台。与侧重文字搜索不同的是,社会图谱对于以突出“视觉”“感性连接”和“探索人际关系”为核心搜索内容的艺术类网站,具有更加实际的意义。无论是把Facebook社交媒体当作是一个媒介、一种创作原材料或是社会舆论的一个出发点,都已经离不开这把擎天伞。“社交升级”的谷歌艺术与文化APP把“自拍”作为引流的重要工具,一举登上了美国APP Store排行榜首位。Artfinder创新地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个性化图片检索、智能推荐及社交分享功能。而艺术电商Artsy把2017年视为艺术电商的社交年,首次为画廊提供社交锦囊,公开圈粉秘籍。

区块链重塑艺术经济

区块链技术的横空出世,够验证艺术品的真实性、记录艺术品销售历史,确保艺术品的数据可以被机构、执法人员、收藏家和艺术画廊证实的同时,还可以保护收藏者的身份,它将对艺术品市场进行净化,让艺术品市场重新回归“优雅、美丽”。同时,把智能合约当作一种去中心化的、自治的,并能以匿名的形式在区块链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它的出现更有重组人类交换方式的潜能,即“去除中间媒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区块链可以成为一条取代拍卖行、画廊等传统艺术中介,并通往人工智能交易的潜在途径。这让原本已经固化的艺术产业,尝到了“鲶鱼”的味道。

艺术产业在技术和创新方面仍然是传统的,想要将全球艺术社区转变为一种更灵活的方式,让艺术家们在经济上自由的同时,还帮助创业艺术家茁壮成长,成为真正艺术上而非只是商业上的巨人,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

丹尼尔苏亚雷斯的科幻小说《恶魔与自由》说:“世界经济最终将被严格遵循其编程代码的智能合约形式的代理人彻底改变。”数字收藏品的增长速度正远远超过艺术领域的一切,它对艺术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一次新的“文艺复兴”运动。计算机和互联网加速了艺术走向普遍和自由的进程,图像、歌曲和电影可以无限次地、快速地分享。在传统的充斥着剽窃、屏幕抓图的互联网上,艺术家们的谋生是很困难的,人们几乎没有考虑到艺术家如何獲得报酬。艺术世界正在衍生出新的秩序。区块链的加入,只是让这种纠葛更进了一步。

艺术终结论

黑格尔预言说,艺术在经历了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3个阶段之后,终将走向终结,被宗教与哲学所取代。这个预言直到技术时代的来临才逐渐被人们所理解——除了仍在表达情感和思考外,我们在新技术文化的诸多领域越来越难以看到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美学的定义,尤其是当我们的时空感、人类思维和交流的惯性、伦理观以来虚拟世界的非二元对立等都陆续被颠覆的背景下,社会的结构乃至表达的维度也都随之被打破。仅在目前的技术发展普及的速度下,艺术的通透感和割裂感已经让它彻底走向形而上的哲学甚至宗教层面——说白了,就是我们仍旧在思考,但形而下的所有形式都在消融之中,任何东西都可以是艺术,而艺术也可以是任何东西。

科学和艺术,本就是可以互相诠释的两面,技术时代的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人类终极而积极的精神之上,而不是盲人摸象的局部看问题。虽然国内的新媒体艺术刚刚地起步,但也已经认识到科学和艺术这貌似隔绝的两个领域其实是相通的,为了让艺术家和科学家正式沟通交流,果壳网曾联合中国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的项目名叫“第八日”,意在表达在上帝7日创世之后,我们如何继续不受羁绊地创造和探索。

猜你喜欢

艺术家社交艺术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