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余额”之名刮起的最炫Fintech风
2018-11-12茉莉
?茉莉
从余额宝开启的互联网金融风潮到如今,Fintech逐渐成为C位。
华尔街金融巨头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曾常说:“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在高盛36800名雇员中,25%均为工程师和编程人员(约9000人),超过以技术知名的互联网巨头Facebook、Twitter、Linkedin。
Fintech,即finance technology的缩写,英文原意是“金融科技”。虽然不像AI早在60年前被提及,但它在上世纪90年代时已经隐限现于高盛、瑞信等投行内部,如今被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大潮推至浪巅。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都不再说自己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摇身一变成了金融科技公司。然而,“金融+科技”的根本是科技,偏重技术属性,强调以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在金融服务和产品上的应用。
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本质是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高盛看来,金融科技公司需要以技术为基础,并且专注于金融产品与服务价值链上一部分或多部分,主要包括支付、科技支持型借贷、保险科技、市场结构、资产管理科技和资金筹集,分别对应并包含市场上先后出现的互联网支付行业、P2P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大数据平台、数字化资产配置公司和众筹行业等。
从余额宝开启的互联网金融风潮到如今,Fintech逐渐成为C位。万向董事长肖风更是直言其在20年之后将会重构整个金融体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底层架构。
从发展来看,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科技的第一阶段——即场景革命;当金融科技1.0还在进程当中之时,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核心技术的2.0已经开始;但它并非金融科技的终局。金融科技的终局是金融业的模式革命。“金融科技一系列的技术最终将会解构现有的基于工业社会结构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会重建一个基于信息社会架构下的金融服务体系。”肖风说。
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Fintech从互联网开始,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多种呈现模式铺陈开来,我们也一路见证了它的多样化呈现。
“宝宝们”拓展基金朋友圈
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的名著《体验经济时代》认为,每一种产品和服务,最后都将因成本降低而降价,最后演变成价格战。还有什么其它方法呢?就是体验经济。
贴合大众的1元起存门槛、T+0的灵活性以及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收益,让融合了互联网和金融基因的“屌丝理财产品”余额宝战绩不菲,也对银行构成了降维打击。
从2013年6月13日上线开始,在一年的时间里,通过投资天弘基金旗下货币基金,余额宝从零开始发展到用户数量超过1亿、资金规模达5742亿元,天弘基金不仅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还跻身世界第四大货币基金。其背后是中国消费者压抑太久的金融需求,一如互联网金融必然的趋势,余额宝快速达到这样的效果,也是因为互联网用户的刚需。
跟随余额宝,腾讯、京东、百度、苏宁等互联网企业陆续推出类似产品,渴望复制余额宝的成功,就连商业银行也开始加入“宝宝”阵营。
2013年前后,银行都在花功夫琢磨搞个自家的高科技未来银行,仿佛一夜间,这出PK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大戏被人砸了场子。各路以余额宝为首大波来袭的各种“宝宝们”、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出现,开始要革传统模式的命。
在银行系“宝宝”们加入之后,基金和它的朋友圈规模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即使很多基金公司并不情愿改变,基金业勇闯互联网其实已经无从选择。因为多年来,基金公司一直如菟丝花般依靠银行作为主要销售渠道,不过余额宝的出现让他们从天弘基金身上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当时还是一个排名第50名的小基金公司,凭借余额宝短时间内积攒了大量的用户,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
2012年,得益于新基金审批制度变革,基金数量迅速扩容,渠道的拥挤史无前例,强势渠道银行的霸权在这一年也达到了巅峰,个别基金公司甚至传出消息称,基金公司支付给银行的尾随佣金高达管理费率的100%,为了表面上的规模,不惜为银行打工。那时,银行一直是金融产品销售信用的唯一所有者,电商销售模式有望介入公募基金,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将电商平台作为基金销售战略中重要的布局。
也正是在那年夏天,证监会第一次组织广发、天弘、博时、汇添富、国泰5家公司去杭州阿里巴巴总部现场考察淘宝网业务系统,虽然当时双方吵得天翻地覆,但在此之后,证监会出台《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意味着在法规层面这一业务模式已经没有障碍。
到了2013年,淘寶卖基金等到破题时刻,广发基金等基金公司和淘宝网相关人员第一次聚首在北京开会,那次会议室里的气氛让监管部门领导都觉得有趣,形容他们是一帮讲英语的与一帮讲法语的人在对话,双方“差距很大”。
在腾讯微信理财通的争夺战中,华夏、易方达、广发、汇添富这四家电商业务基础比较雄厚的基金公司被财付通确定为首批合作名单,这四家基金公司一度达成的共识是四家公司的产品会同时上线,但最终华夏财富通成为2014年1月15日微信理财通低调上线公测时唯一对接的产品,华夏基金占尽了先发之势,三个月后,这只货币基金募集规模就达到900亿份,其中腾讯理财通平台导入的资金募集规模在700亿到800亿份之间,排名互联网基金第二位。
这场互联网金融竞赛现在看来是基金公司的综合实力之争,投资、IT技术等任何一方面的落后,都难以抢先搭上互联网金融早班车。就拿IT来说,传统基金公司的系统早上9点半到下午3点做销售,晚上做资金清算,二者不存在对IT资源的争夺,但余额宝类产品是7×24小时销售,这对IT系统是相当大的挑战。
大理财元年后的AI理财聚变
早在2016年我们便深入报道了金融科技在理财领域的影响,《大理财元年》(2016年4月20刊)封面报道里,我们看到了行业的趋势,聚变在发生,“躺着赚钱”的时代逐渐成为历史。
余额宝等“宝宝”们带来的理财新方式,从最初的高收益到如今比肩银行存款,在它们暗淡的过程中,理财市场衍生出了更多的玩法。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显现综合性理财的潮流,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和一站式的综合性理财将成长为万亿级市场。
在基金业20周年盘点和趋势判断时,20年多位基金行业领军人物都表达了一致观点: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将在中长期深刻影响公募基金行业的商业模式、格局和生态;未来发展要高度重视科技的投入和应用。
未来的理财市场将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普惠,第二是智能,第三是陪伴。“互联网改变了理财的玩法和服务能力,理财将变成人人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務。而海量的历史数据、详细的交易信息,以及金融本身的可量化性,也使金融市场一直被认为是最能展现人工智能(AI)的完美舞台。AI的场景化应用逐渐渗透入资管领域的各个业务层面。
另外,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选择金融产品,就成为了一个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大多数投资者并不具备成体系的金融知识,投资顾问这一职业应运而生,其负责构建投资者和金融产品之间的渠道。他们会根据投资者的自身属性、投资需求、风险喜好等信息,为投资者选出最合适的金融产品组合。
易观咨询发布的《人工智能理财市场专题分析》显示,人工智能金融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已被提升至新高度,到2020年,预计中国人工智能理财规模将达5.22万亿元。
在AI+理财的应用越来越紧密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从人类投资顾问转向智能投资顾问。和传统的投资顾问一样,智能投顾的主要功能是构建投资者和金融产品的渠道,为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大消费“网事”
当然,除了理财需求,国人跑步向前的消费能力正在给经济结构带来改变。
说起消费金融,已然不是新词,也不是一块处女地,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早已在延展触角。如今,互联网金融公司成为一支突围的生力军,为消费金融市场带来的新的技术和玩法。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显示,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估计接近 6 万亿元,如果按照 20%的增速预测,消费信贷的规模到 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元。
在消费金融领域,技术驱动将贯穿从资产获取到资金对接,乃至用户体验的全过程。同时,数据驱动下的风险定价是消费金融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技术让互联网消费金融更容易嵌入和渗透消费场景,弥补传统消费金融在细分领域的缺失。另外,海量数据支撑让互联网消费金融可以对客户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并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灵活的服务。再者,用户体验增强。与传统消费金融的低频次使用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使用频率更高,也更易于提升用户体验。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技术驱动的特征会愈发明显,新型机构与传统机构之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
你好Insurtech
2017年,Fintech已从新鲜词变成了业界的常用语。
相比较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公司,保险的互联网化、科技化相对延迟一些。虽然Insurtech(保险科技)开始受关注,也频频被提及,但保险科技的应用程度一直不高。不过其成互联网保险的下一个竞争前沿的趋势已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都逐步成熟并在保险领域得到应用。
瑞银财富发布的报告认为,保险科技将给亚洲新兴市场带来颠覆效应,有望结构性改变亚洲消费者看待保险的方式 ,从“没必要购买”转变为“保险必不可少”。在未来5至10年内,保险科技将重塑保险分销、核保、风险定价、产品设计开发等六大关键性流程。至2025年,保险科技将可能为亚洲保险行业节省每年约3000亿美元的成本。
保监会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保险业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互联网保险创新业务签单件数46.66亿件,同比增长123.55%。令业界眼前一亮的是,保监会还首次提到了保险科技,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保险业的应用。
然而,技术的成熟只是保险科技发展的第一步,如何将保险科技落地才是更重要的环节。借由技术,未来的保险中介机构可以发展更多的普惠金融业务。如果能完成场景化的营销,保险科技有望改变现有被动的保险需求,转变成为一种主动的保险需求。
随着互联网行业和保险行业的融合加快,技术在保险用户画像、智能保顾等层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未来用户选购保险将越来越轻松,用互联网手段重构保险体验,将过去“被动、低频”的保险产品,变为用户“主动、高频”的需求。
除了传统保险重视科技,众安一路创新,包括大特保、海绵保和量子保在内的一些保险科技公司都在细分领域尝试着自己的Insurtech发展路径。
移动支付的“码”上风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于进步和更迭喜欢用X.0的方式来记录。比如Brett King在《Bank3.0》里历数了银行的发展变迁;中国的支付行业也曾有自己的“3.0”:1.0时代实现了银行间的互联互通,各个机构开始建设信用卡中心,各类卡产品百花齐放,行业高速成长;在2.0时代,各大机构业务能力增强,一些机构的规模甚至在全球市场都进入了领先行列。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的发展、智能手机及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转型机会,中国支付行业进入数字融合的3.0时代——无需完全区分移动支付、线上支付和线下支付,而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使他们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可以进行安全、便捷的支付。
银联总裁时文朝曾说,银联希望全球合作伙伴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支付、NFC移动支付业务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并积极探索基于HCE、Token、全手机支付等各类技术的业务模式。在被他点名的移动支付技术中,HCE、Token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技术。2015年,Visa和万事达卡相继将这个技术带入了中国市场。
而“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二维码,彻底扭转了支付的风向。银行卡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与现金做斗争,二维码支付从有争议到成为主流线下支付方式,仅用了三年时间。
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对日常消费场景的不断覆盖,以二维码为核心的扫码支付已成为移动支付大战的重点武装力量。如果说刷卡支付打开了无现金社会的一扇窗,那么以二维码为代表的低门槛支付介质则会加速推开这扇门,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无线金社会的全貌。
我们也在《“码”上风云》(2017年5月5日)的封面报道里,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设备服务商以及安全认证机构多个角度立体解读了移动支付如何在一“码”当先。
早在2013年10月,支付宝就提出最大的敌人是现金的概念,并一直通过移动支付推进无现金社会进程。从2015年开始,8月8日被微信支付打造成“无现金日”,最初是希望号召网友一起使用移动支付、刷卡等方式做公益。当时腾讯公益、微信支付和10家银行、全国11个行业的8万门店一起投入,号召使用“无现金”的支付方式,推進“无现金社会”。
“网银”殊途同归路
互联网银行概念由互联行创始人林立人提出。2014年以来,中国银监会批准了数家试点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由于互联网银行出生即带着互联网基因,它们抛弃了传统银行“多营业网点、多产品条线”的运营模式,以一种与与传统银行网络业务也不一样“轻资产、平台化、交易型银行”姿态亮相。
互联网银行的业务申请渠道均为线上申请,审核流程简单高效,申请门槛较低,同时可以保证较高的个性化利率,较低的贷款额度。在风控方面,互联网银行背后都有社交网络的强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作为传统风控的补充。
一直以来,互联网+上的尝试都被冠以颠覆传统的名头,然而互联网银行迎来春天的同时,并没有颠覆甚至冲击传统银行的业务,因为从自身定位和目标客户来看,这些互联网银行无意与传统银行竞争,而是利用技术更加开放,成为银行的补充和合作者。大多互联网银行的从业者也认为,在开放、融合、竞争都有的态势下,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终会走上一条殊途同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