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科技的未来潮呼唤高校专业变革
2018-11-12张浩军张强
张浩军 张强
摘 要:分析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五个未来潮流,即新知识范式潮流,“一带一路”引发的经济潮流,“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引发的科技潮流,以及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引发的国民需求潮流。论述了这些潮流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论证了高校传统专业适应经济科技浪潮进行专业升级和改造的必要性、紧迫性。
关键词:未来潮;知识范式;一带一路;互联网+;人工智能;小康社会;专业设置
中图公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人类社会、全球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演变激烈,在知识领域、科学技术领域、经济贸易领域等不断涌现出新的浪潮,势不可挡。习近平主席讲“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李克强总理讲“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将引发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可能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颠覆现有很多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实现多领域融通,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乃至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全球经济战略形成的国际贸易潮,知识范式推陈立新的知识潮,“互联网+”战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形成的科技潮等,推动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也呼唤着新型的创新人才,人才需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直面这些潮流,承担顺应浪潮要求的人才培养重任。这些潮流呼唤高校专业设置顺势而为,顺应而变。
一、新知识范式的未来潮,呼唤高校专业升级
人类经过一代又一代积累,知识总量愈来愈大,任何人拥有的知识量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都是极其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同时,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发现很多知识和技能变得无用或是不充分。这种无用或不充分,体现在随着科技发展,一些知识过时了,或被淘汰了。如智能技术发展,一些传统人工岗位将被机器、智能软件所替代。接线员、前台员工、客服人员、银行职员、会计、打字员、电话推销员、保险员、翻译,正在或将被机器人、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所取代,汽车自动驾驶离我们已经不远,司机的岗位或将被人工智能软件替代,未来社会无需掌握驾驶技能。
现在和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知识和技术范式具有两个显著的工业化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知识和技术服务于工业经济与社会所需。这些知识曾经用于向大自然无度索取,加速掠夺土地、石油、矿产、森林、草原、水源等稀缺资源。当然,从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起至今,这些知识都极有价值,在近3世纪的人类社会长足发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与此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稀缺资源愈来愈少,对于人类无度掠夺稀缺资源的非礼行径,大自然也回应了一次又一次的报复。第二个特征是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需要大量人力支撑。愈来愈多的人力从事生产、制造、维修、运行等工作环节,愈来愈多的人卷入了工业生产和消费之中。例如,传统工业时代的机械制造业就需要翻砂、造型、浇铸、锻造、车、铣、刨、磨的机械加工,以及装配等多种环节,内部传送衔接零部件,这些都占用了大量各工种人力。
今天,工業时代产生的大量知识遇到困境。随着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那些支撑稀缺资源掠夺型工业经济生产的知识将遭到淘汰。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兴起,新产业发展冲击下,以消耗大量人力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形态,难以再保持曾经几百年所拥有的辉煌,昔日有价值的知识已显乏力、陈旧、老化,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将面临淘汰。在3D打印技术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机械制业行业根本无须那么多的工种和人力,一次成型技术将是机械制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人是以工作体现人生价值的,知识范式的变化让许多人担忧人会被机器所取代,工作机会将越来越少,实则不然,旧的职业将会被新职业替代。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预言家约翰﹒马尔科夫在《与机器人共舞》一书中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岗位消失,会新创造2.6个岗位,每部署一个机器人,会创造3.6个岗位。一些人们从未听说过的、从未想象过的新职业将会应运而生。没有驾驶员,汽车能跑,飞机能飞;没有营业员,商店能开,东西能买。驾驶员、售货员职业渐渐消失,但是,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飞机的设计、制造、维修,无人商店的建立、维护,产生了需要新知识的新职业。那些开发地球稀缺资源的知识可能不再适用了,但那些开发地球、宇宙富有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却将大有用武之地。利用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可燃冰、油页岩等新能源取代石油和煤,用非金属材料取代稀有的金属材料,以开发海洋、极地,乃至太空取代对地球土地的开发,这需要大量新知识新技术,需要健全和完善新知识范式,推陈出新知识概念。知识范式变化,呼唤着高校的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
二、“一带一路”全球化经济行动的未来潮,呼唤高校专业变革
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宣誓中国时代担当,是共赢的康庄大道,是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措施。世界好,中国也好,参与“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各国实现共赢的第一个方面是互通有无,世界上任何国家无论多么广阔,物产怎么丰富,但不可能包罗万象,不可能什么都有,什么都可以自己做出来。多己所有、所多,换己所无、所缺,则可极大丰富国民的物质生活。共赢的第二个方面是发展各国的本国经济,要想可持续发展经济,就必须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以原料、资源、设备作为物质保证的,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所有企业,不可能永远拥有全部物质基础。不积极开展全球化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共赢的第三个方面是增加各国的财富。马克思创立了“国际价值”的科学概念,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利用“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差额,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以较少的劳动消耗,获得较多的劳动产品,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实现价值增值。共赢的第四个方面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在世界性的危机面前,没有人会独善其终,必须抱团取暖。
“一带一路”全球化经济战略,绝非眼前之计,而是着眼于未来的百年大计,必将形成一股挡不住的未来潮。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前很重要的立足点就是面向“一带一路”全球化经济战略。高校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有相当大的努力空间。
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涉及官方语言40多种,而我国目前教授的语言仅20种,“一带一路”战略正在不断积极推进,沿线地区各种语言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为适应这种需求,现在国内一些高校已开设土耳其语、乌兹别克语、白俄罗斯语、茨瓦纳语、恩德贝莱语、科摩罗语等。
又如,我国目前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历史文化、人文、民俗、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不多,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如果仅仅熟悉普通的国际贸易相关规则的一般知识,还不足以应付“一带一路”全球化经济战略的要求,还必须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沿途各国的经贸个性,如项目竞争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因素、成本因素,还包括文化因素。只有在项目设计中融入各国独特的审美与信仰元素,项目才会与当地人文融合与亲近,这需要许多非专业的知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我国的留学生会愈来愈多。为这些留学生提供“一带一路”的思维理念、规划设计、管理经验、案例模式等专业的务实训练,急需建立与之适应的新专业。
“一带一路”全球化经济战略,需要大量的智库人才。无论是国家层面、省市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需要为对外贸易政策制定、预测与决策提供科学、可行依据的智库人才,都需要为工程质量提供标准的专业人才,为国际公关与对外宣传的新闻与传播人才。
“一带一路”全球化经济战略将极大地推进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涉外旅游人才还不多。开发旅游路线、接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国游客,把我国国民带出去,都需要涉外旅游管理、策划人才及高质量的导游人才。
在“一带一路”全球化经济战略下,沿途国家之间将出现许多“大”的趋势。其中,“大生产”观强调合作方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目标管理。“大工程观”,体现“以人为中心”,体现沿线国家社会、自然的和谐,体现生态环境的平衡、优化。“大科研”观,不但要考虑各方协作攻关问题,还需统畴选题、协调、预测、选择方法、制定战略战术。“大协作”观体现当代科研革命的全球化特征,科学技术的普遍性、客观性和无国界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跨国合作会进一步加强。任何一个国家在科学研究、经济发展中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合到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中。“大”的观念是“一带一路”思维,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状化思维。“大”的观念为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着眼点提高到建立经济、科技生态的高度。
三、“互联网+”时代形成的巨大未来潮,呼唤高校专业变革
“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它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什么?“+”各个传统行业,从方法论角度分析,“互联网+”使用的是移植方法。移植的本质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他物,使之融于自身,从而改善自身。“互联网+”技术即将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应用到各个传统行业领域中,为解决各个传统行业存在的疑难问题、关键问题提供启示帮助和手段。这个“+”是二者的深度复合。
“互联网+”有广泛的应用,只要是行业,都有“互联网+”。例如工业领域,机械制造行业的所有系列工作:总体设计、绘图、工程分析,都可以由互联网实现,“互联网+”对传统工业行业的革新换代有很大影响。例如农业领域,河北玉田县有一位做大白菜生意的农民,两三年里,他从一个由十几名员工组成的小专业户,变成一个拥有万名员工的大企业,这为“白菜大亨”手机上安装了一款APP应用,APP的背后是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农业大数据,通过“互联网+”,引进了保险公司,引进了银行贷款,引进生产设备公司改善生产机具。
在商业领域,“互联网+”可以实现产品销售信息化。利用企业、商业部门长期积累的历史信息、同行信息、社会需求信息等,通过大数据和营销数学模型,提出销售方案,而不是凭借可靠度不太强的随机抽样提供方案依据。在城市管理领域,“互联网+”可以把所有数据整合在一起,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各方面应用。“互联网+”还广泛应用于教育、金融、健康等领域。
“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高校各传统专业应当通过调整、改革、创新、培养集业务能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于一体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有两个途径。一是高校各传统专业增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相关课程,面向专业应用,不是蜻蜓点水,而是以应用为目的,够用,管用。二是开设“互联网+”新专业。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開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与新媒体”、“网络安全与执法”、“网络空间安全”、“物联网工程”等相关专业。
“互联网+”时代,诞生了许多新职业。例如,数据规划师、工程师、应用师、分析师等大数据相关职业;云架构师、云计算工程师、产品经理、顾问、云系统管理员等云计算相关职业;数据挖掘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人工智能相关职业;JAVA,C#、H5、APP和大型数据库研发等软件职业。这些人才未来的需求量较大,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应当考虑这些需求因素。
四、人工智能的未来潮,呼唤高校专业设置变革
过去的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原来仅在神话故事、科幻小说中得以“实现”,今天人类的创造力使故事中的“实现”变成现实。在历史长河中,一种可能性的诞生又会带来诸多新的不可能,以此更迭,人类通过这种更迭,才一步步地从过去走向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实现新的更迭。如果说互联网提高了人际之间的沟通,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则提高了人与万物之间的沟通,变许多不可能为可能。
适应人工智能潮流的人才仍是复合型人才。这个“复合”有三个涵义。其一,“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三种技术上的复合,这是专业技术的复合。其二,“软”+“硬”的复合,这是应用层面上的复合。例如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设计,“软”的管无人驾驶,“硬”的管制造实体汽车。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很了解人工智能技术,但是不了解具体工程问题,不明白需要解决什么,其人工智能技术则无的放矢。其三,“专才”+“创意”的复合,应是思维层面的复合。在人工智能技术时代,创意备受重视,创意是从人的头脑中涌现“金点子”,具有点石成金的神奇作用,创意具有非常广泛的方向,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意是人的创新能力,计算机并不擅长创意。
在人工智能技术时代,人工智能/机器人产品设计、制造、销售、自然语言处理,语言识别等人才将大有作为。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开设以自动控制原理、智能技术、机器人学、单片机开发、电机拖动为主干课程的机器人工程专业。
人工智能所形成的未来潮常与社会生活所形成的未来潮相伴。例如,我国老年人愈来愈多就是社会生活中的挡不住的现实潮与未来潮。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后,现已是世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我国目前已有21个省、市、自治区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增突破4亿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近1亿人。老年人的养老要靠社会,也要靠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产品在“银发市场”中将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人工智能的未来潮,呼唤高校专业设置变革
五、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形成国民需求的未来潮,呼唤高校专业设置变革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将形成国民新需求的未来潮,旅游、移动通信、绿色消费等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考虑到近1亿人的人口基数,以及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旅游业有极大的成长空间,对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有力促进作用。但是,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旅游生活的追求与旅游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突出。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不足,制约了潜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个性化、定制化和高品质的旅游新产品还跟不上旅游消费升级的现实需求。这些矛盾和制约因素,都是培养高质量旅游人才的高校必须考虑的问题。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升级。未来5G时代,不仅是速度大大提升,还会有泛在网、低功耗、低延迟、万物互联、重构安全等特点,5G不仅对人民生活有提升,同时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大的变革,以5G為基础的智能交通,不仅体现在无人驾驶,还会形成强大的管理体系,让路上不堵车,大大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国家在5G领域中的标准、系统设备、终端、业务上的形成综合实力,要靠高质量通讯人才来实现。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们对生活戚戚相关的生存环境更加关注,当前,国家对污染的整治力度前所未有,而且力度愈来愈大,范围也将愈来愈广,从而改变了从电动汽车需求到大宗商品市场的一切,这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所有专业设置,不仅属于技术范畴,更具有社会范畴。中国将称雄全球电动汽车业,到2025年将实现年售700万辆的目标,这对高校传统汽车制造专业提出了改革途径。目前,中国已站在清洁能源前沿,风能、太阳能、氢能源等能源开发利用。据彭博新能源财经估计,世界2/3太阳能电池板产自中国。绿色政策的实施,不仅依靠执法,更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六、结束语
新知识范畴潮流、“一带一路”全球化经济战略引发的经济贸易潮流、“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引发的科技创新潮流、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引发的国民需求的潮流,呼唤着高校专业设置的改革。高校必须研究这些潮流,研究未来,并面向这些潮流改革创新。高等教育要面向未来,就要培养能适应未来的人才。传统专业不能说过时,但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得不充分和不适应。高校专业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改革、升级和改造,顺应未来潮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约翰·弓尔科夫.与机器人共舞[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1.
[2]李世江.国家语言能力亟待提升[N].环球时报,2018-01-22(5).
[3]焦扬.高校在服务“一带一路”和“全球治理”中要打造“五个高地”[N].光明日报,2017-11-14(7).
[4]郭为.智慧城市3.0应寻找百姓痛点[N].环球时报,2018-01-27(5).
[5]童有好.论“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15(9):25-29.
作者简介
张浩军(1969—),男,汉,浙江杭州,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教务处副处长、高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