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策略
2018-11-12陈玉霞
陈玉霞
摘 要:责任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一个人的责任关系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责任牵系着国家的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对于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全面发展非常重要。适当运用奖罚制度;要给学生相应的职责;给学生相应的选择自由。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
责任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一个人的责任关系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责任牵系着国家的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对于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下面,本人就结合小学德育和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谈谈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策略,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小学生责任感和责任心的重要性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对他人、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心,但是责任心和责任感的养成可不是从来就有的,需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才能养成学生强烈的责任感。责任感,可以说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责任心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好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责任感,对学习没有责任意识,对集体没有责任意识,对同学没有责任意识,那么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由散漫,毫无原则的人。所以,学生责任感的养成,首先受益的是自己,是让自己对自己未来负责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迎接更美好的人生。其次,责任对学生的学习也同样重要,有责任心的学生,无论是课堂听讲还是课后作业,都能认认真真地完成,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教学是一种极大的促进。第三,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责任对于学生的约束、引导也是不可替代的。没有责任心的学生不但有私心,而且不会为了集体或者他人奉献哪怕一点点个人的东西,比如,帮助、时间、伴陪、倾听等。有了责任感和责任心,学生不但会要求自己不迟到、要提高成绩,而且还会要求自己团结同学,爱护同学,不打架,不吵闹,为他人和自己营造和谐的学习、娱乐空间。总之,小学生正在成长、发展期,对他们进行责任心和责任感的培养,对其以后的生活,甚至人生都非常重要,对教育教学也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责任感和责任心的主要策略
1.适当运用奖罚制度
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是一门学问,老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奖罚制度,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做某一件事的奖罚原则,努力去完成。比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老师完全把课堂学习任务与责任的培养结合起来,在促进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如,在上了一篇课文后,让学生对课后的问题进行思考、回答,或者让学生把本篇课文后的生字、词组写熟,识记,下课堂听写,如果听写不过关,罚抄五篇或三篇等,如果听写过关,奖一颗学习小能手的五角星,贴在光荣榜中。或者小组,哪一组听写没有过关的学生多,会影响小组整体分数,甚至影响小组其他学生的听写成绩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互相督促,提高学习,又能无形中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责任心,让学生做到互相督促,为了个人和小组的利益而努力争得小星星。久而久之,养成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
2.给学生相应的职责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老师要在学校的点点滴滴中去培养,比如,保持个人卫生,衣着整齐,保持书桌干净、整洁等。同时,也需要家长延续学生的责任培养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给学生相应的责任。比如,自己的房间要保持干净、整洁;自己的袜子、手绢还有一些小东西要自己动手洗等。家长也可以在每周大扫除的时候不要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或者怕孩子添亂,要让孩子参与其中,让学生明白家里的卫生人人有责,保护家里环境的干净、整洁也是人人有责。如此,在生活点滴中,孩子的责任心、责任感,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
3.给学生相应的选择自由
选择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权利,更是学生努力后的权利体现。在相应的环境和学习中,给学生一定的选择自由,不但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责任心,提高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一种方法。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圈定一个适合的范围,如,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在阅读课上他们想读什么,想听老师讲什么。有了这样的选择自由,不但会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语文教学顺利开展。
对小学生责任心和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把它当成教学中另一个主要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并与家庭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家庭生活的点滴中也能得到相应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的培养,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个人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昭学.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体会点滴[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1):24.
[2]陈祥萍.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责任心: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之我见[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