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家校共建共育的必要性

2018-11-12胡若楠

新课程·上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家庭

胡若楠

长期以来,教师都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表现出令人信服的教育艺术。但大多数教师忽视了自己的工作首先是“传道”,所谓的“道”应该是人的精神品质。而“道”能传到怎样的程度,往往跟学生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不但要引领学生成长,还要肩负起建立家校共建共育良性机制的重任。

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撑

1.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人出生后,生活的第一个场所就是家庭,最早面对的,也是自己的父母。我们不难发现,越小的孩子,模仿性越强,幼儿阶段,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来自父母的教导和示范,所以,父母又被称为启蒙之师。我们天天跟孩子说话,孩子就学会了和我们一样的表达方式,甚至连语音语调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我们带着孩子蹒跚学步,孩子走路的姿势和我们如出一辙。甚至有早教专家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早在胚胎形成的时候就开始了,父母身体的节律、心情的变化,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身体和智能发育。

2.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人的言传身教。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就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传递给了孩子,所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我们熟知的“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形成的。

3.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在中国的传统的观念里,父母是有绝对权威的。幼儿基于自身年龄的限制,生活来源主要依靠父母,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安全生存的最强有力的保护者。这种物质上的无可取代,形成了精神上的依赖,导致了父母对子女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家庭教育就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孩子最信赖、最愿意接受和服从的教育。

4.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这是一种无形的场。身处其中,会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夫妻相”,这种相像,往往不完全是外表上的相似,而是言行举止、精神面貌上的神似。从人的生长过程来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孩子與父母之间的这种神似,就更加不可避免。

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

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但教育的确不是万能的,教育的成效更多地受制于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

1.学校教育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走入学校的学生,都已经显示出了各个不同家庭的烙印,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知识、技能的学习是相对容易的,心性、气质的改变,却非学校教育独力能完成的。这也正是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之后,学生之间的差异却越来越明显的原因。从来没有哪一所走出来的学生是千人一面的。尽管不断地有父母质疑学校教育的结果,但是事实就是,走入校园的每一个个体,背后是各自家庭的影子;每一位学生有不同的造诣,取决于家庭这个“根”,学校教育,只能通过调节阳光、温度等外在因素,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却不能改变其本质的东西。美国心理学家J.L霍兰对性格特征与职业选择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性格在职业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每种性格都有其相匹配的职业。由此可见,性格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自身主观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通过主观因素才能起作用。

2.学校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每个孩子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学校教育,只能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欣赏自我,树立信心,成为最好的自己。

尽管当前的教育饱受社会诟病,但很少有学校完全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是能够坦然接受每一位孩子身上客观存在的差异的。其实,导致每一位孩子最终不同的还是家庭的影响。与学校的多元化发展理念相悖的是,在大多数父母的认识中,教育被狭窄地等同为“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则被片面地窄化为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又被扭曲为应试训练。其后果是,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学科教育的延长,家长异化为应试教育的陪练,本应关注人的成长的家庭教育却被抽空了基本价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培养“人中人”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的、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普通人。遗憾的是,鉴于当前独生子女的现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整齐划一的目标,已经成为似乎是不应质疑、天然合理的“天下父母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只能让自己永远生活在不着边际的幻想中。试想,如果姚明的父母,一心要让他成为杨利伟,其结果又会如何呢?做最好的自己,难道不是一个更切实可行的目标吗?

三、家校共育共建是必然趋势

人的成长,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必须寻求契合点,在共同教育方面形成共识和默契,互相补合,力求增强家校共育的整体合力效应。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由于家校教育分离,教育目标差距太大,教育取向和方式未能协调,教育实效大为减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出来,学校教育中产生的一切困难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家校共育中贯彻目标一致原则的重要性,切实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共同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观念,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家庭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庭“煮”夫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