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引领促使思维发展
2018-11-12李芳
李芳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开展,“问题”引导教学成为教师研讨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學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还有助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对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与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问题;引导;思维发展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而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执教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和学生思维的特点,充分发掘“问题引导”的内在力量,使学生在问题思考、探究、解决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良好发展。
一、以问题为导,促使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思维是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熟知或者已有的“表象”进行问题设置,从而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知识对新“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实现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良好发展。
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教学为例。在第一、二课时教学中,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的读法和用法;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发展形象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物为例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发展。如,“现在老师右手有三根粉笔,左手有一根粉笔,两只手加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呢?”在表示“加”的过程中,主动把两只手上的粉笔合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在进行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对“加法”的意义产生清晰的表象感知,进而在不断的练习、实践中实现形象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PPT将有关“加法”的问题罗列清楚,引导小学生自己动手对相应的物体进行操作。如,“小明有三根粉笔,小华有两根,请问,小明和小华一共有多少根?”在问题的引导下,鼓励小学生主动走上讲台,对问题中的“粉笔”数量进行操作,从而在实际操作、组合过程中形成大脑表象,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二、以问题为导,促使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小学生生性活泼、思维灵活,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充分借助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恰当的问题引导,从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表内的乘法运算有了简单的认知,例如“4×5”表示有“5”个“4”相加。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对此进行简单的问题设置,如“4+4+4+4+3”怎么用乘法计算呢?在乘法运算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想到“4×4+3”,这对于刚刚接触乘法运算的学生而言,已经非常难得了。但是,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促使学生对其他的算法进行探究、分析;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则会得出“4×5-1”的算法,这种算法打破了学生惯有思维的限制,是对常用解题思路的创新,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此外,在五年级“图形的面积(二)”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锻炼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想到对现有图形的分割,如将不规则的图形分割成已学过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的面积,而往往忽略了对已有图形的“补充”,即对其进行适当增加,使之成为规则的图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这一现状进行恰当的问题引导,从而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实现创新思维的良好发展。
三、以问题为导,促使小学生逻辑思维发展
不同于创新思维的灵活、多变,逻辑思维要求学生思维的严谨、逻辑性,这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具体的数学运算,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认真的数学学习态度。
例如,借助比较大小、找规律等趣味数字游戏的设置,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找出下面各题的规律,再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字。
1.4,7,10,13,16,( ),( )
2.2,4,7,11,16,( ),( )
3.2,4,8,14,22,( ),44,( )
在问题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借助这样的引导方式,使得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的正确逻辑方法,从而实现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发展。
总而言之,恰当的问题设置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致,从而促使学生在这种兴致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实现思维能力的良好发展。因而,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能够基于学生的特点及教材内容特点,创设出恰当的问题内容,提高问题的质量与深度。
参考文献:
[1]罗明.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J].学周刊,2018(3).
[2]陈玲瑶,许红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职业技术,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