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资源激活写作源泉,视角重构再撰优美篇章

2018-11-12吴晴霞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故乡学生

吴晴霞

当下,初中生写作成了大难题,提到写作文,学生便会一筹莫展。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怎样在语文阅读课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讲道:“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一半根据对于语言文字的认识,一半也要靠虚心模仿前人的范作。”模仿不仅是中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经常采用的策略,它是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把阅读材料当作写作范文,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习文章结构、立意、语言和手法等。

一、挖掘教材仿写资源,讲解积累激发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必须要有非常强的资源意识,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积累选材促写作

语文课本中写人的文本如《我的母亲》《我的老师》《背影》《孔乙己》《变色龙》《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写事的文本如《散步》《往事依依》《社戏》等;写景的文本如《春》《夏》《济南的冬天》《绿》等;状物的文本如《海燕》《石榴》《紫藤萝瀑布》等。生活当中如果有与它们类似的人事、景物,教师就可以引导其观察并进行仿写,仿写时可用原文中的语句,也可稍做变动。

(二)模仿语言促写作

1.模仿用词,鲜活语言

(1)替换词语

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中》写烈日下的狂热,连用了几个动词“奔”“灌”“载”写人的活动,非常生动形象,衬托出天气之热。教师可以设计练习,这些词能不能替换为“跑”“喝”“倒”。又如写暴雨,用一连串动词,如“砸”“倒”“射”“横扫”“裹”“浇”和“拽”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来写暴雨之大,这些词能不能被替换呢?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汇总积累,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形象生动,那是因为经过了细致的观察,也借此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然后运用到以后写天气热和写下大雨中。

(2)删去词语比效果

如《背影》中有一小段描写父亲在浦口车站为我买橘子时的经典文字,提问如“蹒跚”这类词能否删去。学生会在思考中得出答案。

现当代作品中很多词语值得积累,古文里亦然。“窈窕淑女”形容女子,“蒹葭”就是芦苇,是不是更高雅,更有意境呢?“哕哕”形容蝉鸣声,“嘤嘤”形容鸟鸣声,是不是比“叽叽喳喳”更好呢?“泠泠”“淙淙”形容水声,是不是比“哗啦啦”更有韵味?我想学生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能运用“醇厚”“醇香”来形容酒、咖啡等的时候,不用“香”;能用“苍翠欲滴”来形容绿的时候,不仅仅是用“绿”……语文书上大部分字词都可以被借鉴,教师平时应该引导学生按照选材归类整理。

2.模仿句式促写作

运用好的句式,文章语言会增色不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尝试过用歌词进行激趣导入,比如最近比较流行的《小幸运》一歌,很受学生喜爱,里面的歌词:“我听见雨滴落在青青草地,我听见远方下课钟声响起,可是我没有听见你的声音,认真,呼唤我姓名……”又如经典老歌《一帘幽梦》中“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窗外更深露重,共此一帘幽梦”;周杰伦《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歌曲的特点都在于押韵,对仗,句式整齐或是长短句交错使用,使用叠词、双声叠韵词等等使得唱起来有节奏感、文字有韵律美,最重要的是还让人喜欢,经久不忘,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很好地把这些技巧运用于写作?《阿里山纪行》就成功使用了长短句的交错,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等,使人读起来有一种音乐感,仿佛你也因此而身临其境了。又如《空山鸟语》中“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这样的句子读来让人心醉,让学生背诵模仿,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对文中的某一富有想象力的句子进行仿写,这也是一个以读促写,进行写作练笔的好机会。如让学生对《春》最后三段关于想象的句子进行仿写,对“春天像________”这个句子进行仿写。有的学生在仿写中这样写道:“春天像一位画家,灵动地挥舞着他手中的画笔,装饰着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春天像一位勤劳的园丁,用心地爱护着每一棵花草树木,让它们健康成长。”这样的仿写训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这一句式,更重要的是还唤起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模仿手法促写作

(1)修辞手法

①拟人

《紫藤萝瀑布》中写紫藤萝开得很旺盛,作者写道:“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推着挤着”运用拟人修辞,使得画面立马热闹起来,语言瞬间鲜活起来。教师要启发学生,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运用拟人手法把它给写活了,所以有个同学在写连绵细雨时,写道“这天的雨真是调皮,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活学活用,挺好,让人惊喜。学生需要点拨!

②夸张

《在烈日和暴雨下》写狂热,“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茶从嘴里进去,汗马上从身上出来,好像身子已经是空膛的,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经过讲解,我布置了一个片段训练,运用夸张手法写“雪天”,一个同学这样写道:“瓦楞上的挂冰宛如成千上万条静态瀑布,望而生畏。一不小心打了个喷嚏,等弯下腰看时,地上只有一颗颗冰珠。”“耳朵红得就像熟透了的果子。”让人拍手叫绝!

比喻修辞已经运用熟练,其他手法不再赘述。

(2)表現手法

①联想和想象

先说联想,《繁星》中有一句:“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教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合理联想。下面这句是学生描写月夜下的田野:“寻着光亮找去,月光皓洁,洒下银色的细沙,远处的田竟变成水波荡漾的湖了。”再说想象,如《关雎》里写男子幻想与女子结合的那两章,以及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想象与妻子团聚的场景,它们能更强烈地表达感情。我启发学生这两句可以运用到写强烈的愿望上去。

②对比

《故乡》中写闰土从曾经的小英雄变成了如今的“木偶人”,前后对比,让人印象深刻,作者通过描写减少人物语言,增加动作神态描写体现变化,学生也可以将其运用在写曾经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如今转变成陌生世俗的路人的身上。也可以借鉴故乡中对于故乡景的变化来写现实生活中故乡的变化来表现乡村远去的主题,表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惆怅、失落、无奈之情,立意也因此更加深刻了。

像上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他手法就不一一列举了。

(3)表达方式

在叙事的同时适当抒情议论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故乡》:“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叙事描写后的抒情议论让读者感同身受,更动人!

(4)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很多,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模仿课本中相同情境下的人物,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加以运用。

我在这里想提一下细节描写。文学家们向来注重细节描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所说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拥有永恒艺术魅力,打动人心灵的细节。纵观传世的文学作品,最让读者难忘的就是经典的细节刻画。比如《欧也妮·葛朗台》中吝啬鬼葛朗台扑向镶着金子的梳妆匣的细节;《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之前伸出两根指头,久久不肯闭眼的细节;《红楼梦》中黛玉悲痛欲绝,焚烧手帕的细节。《我的叔叔于勒》中“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对于父亲这一细节描写,非常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的这种虽懦弱但是却很谨慎的形象。《故乡》中写细脚伶仃的杨二嫂:“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塞”字形象地表现了杨二嫂的爱贪小财,小市民的形象展露无遗,也进一步表现了主题;写母亲说的一句话:“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一个“又”字表现当时人民生活在黑暗统治下普遍贫苦的现状。有时学生有了切实感悟,作文也会增色不少,比如有一个学生写天热:“街上的水杉似乎没有了往日的活力,僵直在岸边上,任凭热浪腐蚀着他。柏油马路也被融化,一层层热油往外冒。”“一层层热油往外冒”,这一句非常生动传神!

(三)模仿结构促写作

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要想把记叙文写好,做到尺水兴波,有悬念而引人入胜,确实很难。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插叙了一段对于于勒经历的描述,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那么盼望于勒就有了悬念,后来作者又宕开一笔,抛开情节主线,写一家人去哲尔赛岛游玩,看似与情节主线无关,实际上情节即将发展到高潮,那就是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真是匠心独运!又如《枣核》一文开头就说朋友让我带枣核,为什么带却一直留有悬念,文章最后才揭示出来。设置悬念是一种很好的开头方式,值得模仿。

又如《社戏》,先写了在故乡的其他乐事来衬托社戏使“我”难忘,使“我”快乐。《空山鸟语》的开头:“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处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这种开头的手法叫作“烘云托月”,也很适合模仿。

有时候结构不一定非要引人入胜,条理清晰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如朱自清《春》的结构严谨精美,描绘五幅图画,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独具匠心。我让学生进行全文背诵,以后写到春天时可以信手拈来。另外《往事依依》《我的老师》等文都适合学生模仿。

有时候简单的开头也能产生良好效果。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挖荠菜》:“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散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台阶》:“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简约而不简单!

其实不管是现当代的作品,还是古代的作品,结构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诗经》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在一些作文中就可以用到。比如说写题为“美在 ”的作文,有个同学就写的是美在路边,他把放学回家看见的美写在文章主体部分的开头,用同样的句式,只变换几个字,就形成了一篇佳作。主体部分三至四个片段构成,结构匀称。采用这样的结构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有足够的事件,这些事件都反映一个主题;要有一致的句式,点拨的句式最好相同,反复出现关键词,有“一词立骨”的效果;每个片段的开头或结尾,结构上要尽量相似,形成遥遥相望的排比或反复;每个片段的开头或结尾要能概括片段意,要能强调文章主题。

(四)模仿立意促写作

还要启发学生从小事物身上发现大道理,例如《明天不封阳台》从封不封疑问写起,最后点明不封,可见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一扇《窗》,折射出灵魂的善与恶。从紫藤萝瀑布身上,我们懂得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立意就是文章之魂。在我点拨过后,就有一位学生在一件小事烧火中得出一个大道理:烧火要空心,做人要实心。完成了一篇佳作《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是老师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采撷课外阅读资源,课堂点拨促其仿写

这里所说的课外阅读资源,是指试卷及教辅用书。比如前两天我的学生们刚做了一篇《故乡的乡镇》,从选材上来说是写家乡的,可以为我们学生所用,所以我就评讲练习的契机,点拨其积累,以备后用。从结构上来说,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很适合我们学生模仿。文章开头也是在比较中进行突出,突出我对小镇的热爱,并且引人入胜,设置悬念:“我常去江南,熟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小镇;我作客中原,领略过‘驴马满街转的山区小镇;我远游云南边陲,欣赏过芭蕉树掩映竹楼的傣家小镇……然而,最让我留恋的还是古典纯朴的故乡小镇。”中间五段分别从小镇的历史悠久、小镇的黎明是欢快的、早晨是热闹的、夜晚是静谧的这几个方面来写,结尾抒发对于故乡的祝福。我又从内容上入手让学生分析这篇文章是怎样写小镇的热闹的,学生找到好多:写人之多;写吃早茶时“通红的火炉”,“直喷蒸汽的大铜炉”;写热情小伙计“勤勤地斟茶”的动作;写早市的摊贩们……都极力渲染了小镇的热闹。文中词句也有值得学生积累的,我提醒学生如果他们写故乡的热闹可以借鉴,随即让他们抄了下来。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在教学时稍一点拨,学生就通了。

三、摘抄积累批注短评,课前分享优化写作

学者指出:“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文章内部,与作者对话,从而对文章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利用眉批、旁批、夹批等形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每天课前1-2分钟,我会让学生将平时阅读所得抄在黑板上,分享给同学们,这个办法已经小有成效,比如有一天学生分享“酡红的夕阳躺在洁白的芦苇花的云朵里”一句,如此美的意境,我当天自己写随笔时就用到了;还有一次,学生分享了武汉大学的情诗比赛获奖作品:“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漫天的我落在树叶和雪花上,而你在想我。”虽是情书,但是写法特殊,反其道而行,也會促进学生对于写作的欲望,并且学生会通过这样的方式产生思维的火花。也许这样的1-2分钟比45分钟的课堂印象还深刻,我让每个小组轮流推荐,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这样也会促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要让写作成为一种人生态度,很难!读与写,分不开,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任重道远。“取法乎上,以读促写”不是那么容易,教师对所有课文要系统性地进行罗列,每篇课文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加以列出作为写作触发点,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也要大量阅读——所谓学生有一碗水,你要有一桶水。这是一项繁琐的工程,但也是激动人心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既是对自己的提升,也是进行教学的有效策略,非常有意义!我想只要老师们横下心去做,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

猜你喜欢

故乡学生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坐上这趟车去“云的南方、花的故乡”
快把我哥带走
月之故乡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我在南方,最忆故乡 外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