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2018-11-12周昱希梁林梅
周昱希 梁林梅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本文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分别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教师培训、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入手分析调查,分析H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并为后期发展提供建议。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局和学校较重视信息化发展,但信息化管理、规划滞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滞后,无校本资源;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及信息化教学应用方面有待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有待加强。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H市;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5-0055-04
一、研究背景与数据来源
1.研究背景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十年规划》)中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应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1]要求到2020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水平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由起步阶段进入应用阶段,在硬件设施配备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随着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阶段的过渡,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到2022年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教育现代化、学校信息化发展提供新的行动指标。[2]这些内容均是为了使学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薄弱的H市,对H市中小学进行了深入调研与走访,以准确把握薄弱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为后期的规划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和建议。
2.数据来源
(1)调查方法及抽样
本研究面向整个H市发放“H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共计456份,有效问卷452份,有效率为99.12%,涉及四个区和两个县,调研组对其中6所学校(其中小学1所、中学5所)、三个区县的教育部门进行了访谈。主要围绕“区、县(包括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使用情况、教研培训状况以及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与需求”这三方面展开。
(2)数据分析
本研究以 Excel 2016 和 SPSS 18.0 两个软件为主进行数据分析,关注的是 Cronbachs Alpha系数,计算结果为0.911 大于0.8,表明问卷的信度非常好。
二、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网络建设情况
数据表示,H市宽带网络校校通的接入率在89%左右,平均带宽为55.38Mb/s,有65.27%学校的接入带宽在10~50Mb/s,其中带宽达到100M以上的学校占22.35%。只有18.81%的学校实现了有线网络全覆盖,23.23%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十年规划》要求,到2015年,宽带网络覆盖各级各类学校,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100Mb/s以上,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2Mb/s以上。[3]由此看来,H市中小学的网络建设情况仍需要进一步优化。此外,在访谈中,部分学校表示学校网速缓慢,尤其是在大量学生同时使用网络的情况下,影响学生和教师使用的积极性。其中,H市个别区、县学校还存在没有建设网络的情况。
(2)计算机普及情况
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全市教师平均每人拥有0.44台计算机,有近31.19%的学校还没有为教师配备计算机终端。多位教师共用一台计算机的学校占比为32.08%,两位教师共用一台计算机的学校比例11.28%,18.36%学校的教师独自使用一台及以上计算机。教师计算机普及率低给教师工作帶来极大不便,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多媒体教室配备情况
数据显示,学校使用的多媒体设备主要包括:大屏幕液晶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幕布+投影、实物投影仪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的平均占比为24.29%,其中有30.53%的学校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室。
另外,仅有9.29%的学校建有录播教室,35.59%的学校利用录播教室做教学行为及方法分析和优质资源储备。
2.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
(1)数字化资源获取形式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得知,多数数字化资源来源于国家或省、市公共教育资源网站,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以及上网搜索。由于工作任务多,教师没有充足和系统的时间自建资源,只能花费时间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源,但是网上资源繁多且良莠不齐,下载之后的资源大多数都需要二次加工,也给备课增添了不少任务量。并且有些网络资源还是收费的,这种获取方式常常会浪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2)教学资源使用情况
数据显示,教学资源以PPT课件为主,其次是试题/试卷、授课视频、案例和专用学科教学软件。使用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资源的学校还是比较少。通过与教师进行访谈发现,许多教师反映手里的资源很多,但是优质资源却很少,教师面临大量的资源很难做出选择。很多教师希望能够专门有人将优质资源筛选出来,便于老师使用。除此之外,45%的教师期望能够获得教育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化资源;有32%的教师期望能够通过网络直播来实现专家对自己教学的指导。
(3)校本资源平台建设情况
数据显示,仅19.69% 的学校建设校本资源库,57.69%学校是直接购买成套资源,20.19%是独立建设,也就是说一多半的学校对这些资源是没有自主版权的。在这些建有数字资源库的学校中,仅有11.54%学校的资源覆盖全部学科。其余学校构建的资源库并不能全部满足所有学科的需求。在我们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和校长都表示自己手里有很多比较优质的资源,希望能够建设自己学校的校本资源库,将这些优质资源整合,从而进行统一的管理和使用。
3.信息技术应用
(1)教学资源(工具)使用情況
在教学资源(工具)使用情况上,使用最高的是PPT课件(占60.40%),其次是试卷/试题(占35.40%),授课视频、案例、说课视频等资源的使用率分别为30.97%、26.11%、22.79%。一些专用学科教学软件的使用比例达到13.27%。除此之外,微课、网络课程的使用比例比较接近,分别为11.28%和11.06%。由此可知,H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教学资源(工具)主要为PPT课件,以其他的文字、视频资源为辅。因此,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需要注重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证教学资源能够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师开展教学。
(2)教师、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效果
通过数据发现,H市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开通率为29.27%,学生网络空间的开通率为8.72%,较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些差距。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常用功能依次为:网络研修、备课、家校互动、资源共享,这些功能的使用率为38.72%、30.97%、24.12%、20.13%。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多是为了满足师生互动,做拓展阅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协作学习、作业功能的学校均不到10%。 从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和使用率均不高。另外,从访谈中得知,许多学校教师在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之后,多数是存放音视频素材,互动交流的环节较少,并且很多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界面设计、功能方面有些许的不满。也存在一些学校利用APP软件(例如钉钉、乐教乐学)作为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但使用的功能较局限,多作为签到和信息通知工具。
(3)信息化教学系统应用类型及使用情况
从问卷数据可知,H市大部分学校常用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有: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教学资源制作系统,使用比例分别为18.14%、16.37%和8.41%。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对这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认同度并不高,大多都是自己寻找适合的平台和软件使用。
4.教师培训
(1)教师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8.41%的教师能够完全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教学;28.32%的教师能够基本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教学;仍有16.15%的教师几乎不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教学。而且从访谈中得知,年轻教师基本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并且对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持肯定态度,但是还有一部分经验丰富的前辈教师,他们在应用的时候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教学软件繁多、学科针对性不强、计算机设备老化、网络不稳定等制约着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为技术而技术、为应用而应用的现象,因此,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教师的需求以及问题所在,通过“问题导向”入手,从软件、资源的使用、维护以及更新来满足教师的需求,并进而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教师培训开展情况
从数据可知,85.62% 的学校为教师开展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训,其中26.99%的学校是定期开展。超过一半的学校(62.83%)进行了全员培训。参与培训的方式主要为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不含校本培训)(22.75%)和信息化校本培训(32.93%)。
为了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有23.67%的学校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考评体系;23.01%的学校制订了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体系;21.46%的学校建立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标准。
受访者在参加教育信息化培训中比较喜欢的内容为课件制作技术(71.02%)、网上资源下载与应用技能(43.36%)、信息化教学设计(41.37%)、信息技术基本操作(34.29%)、学科教学工具使用(26.33%)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21.46%)。
5.保障机制
(1)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情况
从调查数据可知,15.04%的学校有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或者顶层设计,其中仅有5.31%的学校邀请校外专家论证。71.01%学校中的信息化支持人员由其他专业教师或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兼任,只有2.43%学校聘有专职人员。
也就是说,大多数学校还未对本校信息化建设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在进行具体设计的时候可以从教育信息化规划的主体、操作性、执行力、资金保障、信息安全等五个方面入手,并结合该市的实际经济、教育发展状况,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协同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明确发展目标和基本的标准,促进公平和优化布局,加强协调发展。[4]
(2)学校信息化资金投入情况
在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情况的调查中,有35.40%学校是以文件形式明确信息化经费投入情况。“十三五”期间,只有29.65%的学校有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预算,资金来源主要为:自筹资金(11.73%)、县/区教育局拨款(9.73%)、教育部拨款(7.74%)。
三、调研结果总体分析
1.教育局和学校较重视信息化发展,但信息化管理、规划方面滞后
H市电教馆、各个学校领导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态度较为积极,在领导层的推进下,大部分的学校还是做出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信息化管理和规划方面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无校领导管理,信息化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学校没有指定任何对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激励和考评机制,没有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或顶层设计,无信息化建设资金预算。
2.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滞后,无校本资源
对于教师来说,能够将自己的教学资源整合使用,或者有一个完整可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能从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大部分教师还是希望能够获得教育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化资源,从专业发展角度来说也是有利的。但是大部分学校无自己独立的校本数字资源库,教师获取资源的形式多为百度搜获,利用信息技术自制或者使用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平台中的资源,这些资源多而繁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筛选,更新缓慢,有些可能还需要二次加工,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3.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及信息化教學应用方面有待提高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发现教师在信息化的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为技术而技术,为应用而应用的现象。大多数教师都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来使用,教师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注重体现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
4.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有待加强
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情况调查发现,H市教师培训仍处在技术层面,教师对于培训的需求也更多是技术需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教研部门,不仅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技术的积极性,更要变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培训,使教师具备教育技术素养,即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以及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5]
四、对策及建议
1.“问题驱动”的学校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原则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定位是“问题驱动”,而不是“技术驱动”,不是“潮流驱动”,也不是“投入驱动”。在进行学校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时候,要从问题出发,利用技术解决教育问题。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6]中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更加贴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领域”;要“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要“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困扰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
2.健全和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构、体制和机制
由于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信息化发展滞后,建议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中能够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信息技术部门,并提高信息技术部门在教育管理部门中的地位。除此之外,为了避免“重建设,轻应用”现象的出现,真正实现以“问题驱动”来带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明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动主体是各业务部门,而不是信息技术部门。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导向和深度融合需要业务部门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推动。
3.建立统一教育资源平台
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和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解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及基础资源的供给问题。除此之外,还可创建“名师工作室”共享优质资源。
4.加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密不可分, 是学校创新与变革的有效支撑[7],教师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有效推动因素。要加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以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以应用促建设。[8]
5.加强专业研究队伍的支持力度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度高、专业性强且具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区(县)教育部门以及学校信息技术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建议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专家队伍和智库建设,同时探索专业研究人员与区(县)教育部门、学校管理部门合作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教技[2012]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通知[Z].
[2]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Z].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4]任友群,卢蓓蓉.规划之年看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6):5-8+14.
[5]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0-21.
[6]教技[2016]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
[7]黄荣怀,胡永斌.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5):11-17.
[8]刘美凤.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4):5-7.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