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互联互通助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

2018-11-12张曦王磊叶赛君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育治理互联互通数据

张曦 王磊 叶赛君

摘 要:教育数据经过10多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累,已具有挖掘和分析价值,可以为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提供技术帮助和智力支持。宁波市打造教育GIS系统,通过数据互联互通和激发多方参与共建,实现多元主体参与教育的目标,推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

关键词:数据;互联互通;教育治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5-0032-04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就提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根据教育行业的特点,以及10多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教育数据正在逐渐形成,对已经积累产生的数据进行有效挖掘、分析和应用,可以为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提供技术帮助和智力支持。

杜占元副部长在《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第二阶段”。此阶段更加强调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及应用……更加重视数据的精准科学和实时生成。

因此,构建教育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和挖掘数据价值,推进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从而处理好各教育主体的关系,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社会、家庭、教师的活力激发出来,把社会提供教育资源和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推动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

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仅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相同。教育管理简言之就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1]教育治理则是指国家机关为了实现教育发展目標,通过一定的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协同各类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推动教育发展的过程。[2]

相较于“教育管理”,“教育治理”要把教育领域的各个主体都纳入行政范畴,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化管理。通过不同主体的协同参与和科学管理,改进教育的目标和手段,实现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转变,使教育活动的开展更为有序、协调、健康。可以说,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治理是一种“共治”,如何使这种“共治”科学合理、有条不紊,而不是各自为政、杂乱无章,则需要形成一个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教育新生态。

三、数据互联互通,使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成为可能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利用等应用日益多样化,信息系统逐渐建立、融合并形成信息网络体系,促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发生了深刻变革。具体到教育领域,社会形态的转变、海量数据的积累,给教育管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给互联互通的教育新生态的形成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一是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等设备的使用使教育信息和数据的采集更广泛、快速、高效;二是各类信息化软件的应用使行政事项设置更合理,流程更优化,管理更高效;三是大规模存储技术为海量教育数据积淀提供可能,从而将采集到的数据形成海量数据库;四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发现海量数据之下的内在联系,并根据管理与决策要求将数据转化为信息,以多样化的直观方式呈现给不同主体。

经历了21世纪前10年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以及最近10年自上而下整体部署推进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已基本成型,也产生并积累了海量数据,但各类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尚未发挥综合效益,整体应用效果未能通过数据手段进行统一监管和了解,所以未能帮助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理念认识模糊。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未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治理所能起到的革命性作用,对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决策的作用认识不足,仍将信息化视为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二是相关制度缺失。对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没有整体性的规划和设计,信息化建设有很大的随意性,导致教育数据分散、无序、无效。三是信息孤岛严重。区域、学校各自为政,虽也积累了大量数据,但不同区域、学校,不同部门、系统间的数据尚未打通,形成了信息孤岛,使数据无法得到有效应用。四是数据尚需甄别。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已形成海量数据,规模庞大、种类繁多,但并非所有数据都真实可靠,也并非所有数据都积极有益,还需要“去伪存真”,筛选出真实、有效、完整的数据。五是专业人才短缺。人才是数据分析、挖掘、应用的关键,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但目前不管是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学校,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是“稀缺资源”,导致大数据难以发挥其应有价值,不能有效实现对教育治理的支撑、服务和保障。

四、宁波教育GIS系统的功能及主要应用

针对上述五个问题,宁波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特别在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教育的科学决策、服务百姓,从而促使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转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宁波是国内较早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城市,也早已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得益于此,在2015年出台的宁波智慧教育的顶层设计中,就完成了“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通过标准的数据接口,打通了多个政府部门数据,按照数据标准对数据进行筛选和清洗,为数据共享和精准分析奠定基础。其中,宁波教育GIS系统(宁波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就通过对数据进行较为深入的挖掘和分析,给行政部门更加科学地进行学区划分、为老百姓开展入学查询等服务,提供了直观而准确的信息,加速了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的进程。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实现了跨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

(2)学区合理性

在划分学区时,教育管理部门必须考虑每个居民点所在学区的合理性,了解现行学区划分状态下,学生上学不方便的居民点的数量和分布位置。宁波教育GIS系统能根据地理国情普查中的居民点道路数据和学校学区信息,进行最短路径分析,计算每个居民点的基于最短道路距离所属学区指标,并通过大数据空间路径分析,分析并结合其可达性指标,以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展示小学学区划分合理性,为教育管理部门更好地进行学区划分和资源建设提供参考信息。

(3)学区可达性

为了尽可能推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教育管理部门有必要了解适龄儿童的教育资源获得情况,洞察现有条件下是否存在一些居民点的教育资源相对比较短缺等问题。宁波教育GIS系统能根据地理国情普查中的居民点道路数据和学校学区信息,利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道路可达性分析,综合道路便捷性和学校供需比分析居民点的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差异,计算每个居民点教育资源可达性指标,通过大数据空间可达性分析,直观展示不同居民点适龄儿童的教育资源获取情况。

(4)视频监控

校园安全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宁波教育GIS系统融合视频监控和根据不同权限调用功能,在结合各个校园已经配置的监控摄像头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添加校园监控点,设定教育局局长、教育局处室处长、学校校长、普通教师等不同等级权限,根据权限调用摄像头视频数据,根据实际管理或考核等需要,实时了解各学校的操场、食堂等处的使用情况,为校园考核提供依据,为校园安全提供保障。(见图2)

(5)统计分析

宁波教育GIS系统具有较强的统计分析功能,并能以在地图上展示的方式,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提供直观、科学的参考依据。系统通过调用数据展现接口,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教育机构定点、学区绘制、审核等管理功能,(见图3)实现了教育数据时空化改造和空间统计分析功能,把传统的离散型教育类管理信息和地理位置紧密结合,使各种信息更加直观、全面地进行展示,为日常运维、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提供服务支持。

3.方便社会群体参与教育治理

学区如何划分、孩子能就读哪所学校是家长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宁波教育GIS系统针对广大师生和市民,提供了按学校查询学区、按小区查询所属学区、教育机构信息查询等空间查询服务,并可从空间层面查看教育相关信息。

不仅如此,系统还可以引入兴趣点标注和教育机构综合评价功能,面向广大市民,尤其是学生家长提供类似于“大众点评”的教育机构评分机制,支持社会大众对感兴趣的教育类地理信息进行标注,标注形式支持标点、标线、标面,标注样式可人工选择,并通过真实有效数据的积累沉淀,为教育机构治理提供有力依据。

五、结语

宁波市教育GIS系统的建成,已经构建起一个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教育数据平台。系统通过数据库的互通和多方的参与共建,在充分利用和挖掘数据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了多元主体参与教育的目标,不仅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此外,系统的开发紧紧抓住社会关注的“入学难”热点,围绕学区划分和预测,调动市民、家长、师生的关注和参與积极性,一方面有助于激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教育管理的活力,另一方面,学区信息的随时可查也增加政务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性,有助于加强民主管理、缓解矛盾,推动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在和谐共建的良好氛围中,实现各类主体的共同参与,逐步推动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化,也非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转变固有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更需要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以创新的思维和有效的实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治理”目标的实现,实现办学管理的信息化、监测评价的精准化、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从而调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释义[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5%99%E8%82%B2%E7%AE%A1%E7%90%86/1040753?fr=aladdin.

[2]禇宏启,贾继娥.教育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及其作用互补[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教育治理互联互通数据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的合作发展探讨
浅谈计量自动化系统实现预购电管理应用
治理定义下的教育治理引论
信息化时代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