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封家书墨盒赏析

2018-11-12常宝波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西林落款中国大学

常宝波

1930年暮春的一天,寒假刚从云南返回北京中国大学的梁相(字丽亭)同学,毕业在即,想买件礼物送给自己的亲哥哥梁翰(字西林),于是就到琉璃厂买了一12.5cm见方、高4.0cm的大素墨盒回校。雅好书法篆刻的梁同学首先在盒上部写上哥哥的名和字印文,一是阳文铲刻“梁翰之印”,另一是阴文随形深刻“西林”,以示哥哥私有专用。回想自己从1926年受鼎哥资助来北京上大学,由于路途遥远,只在今年冬回老家探亲,在北平这五年里,梁同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提笔在盒面右下位置赋诗一首:“五年书剑一还家,手足重亲情倍余,风笛一声人万里,空留离恨滞天涯。”接着梁同学用细笔继续书写着上北平读书、与亲人相聚分离、思念家人的真挚情感文字:“丙寅春余,奉鼎哥命负笈京华,以宏深造,途经香港与林哥晤谈七日登轮北上,韶光易度,忽忽五年于兹矣,今春回滇于越中东京复与林哥邂逅,相遇到蒙,又与鼎哥把晤,旋偕鼎哥大侄抵昆海,骨肉重亲弥添情怀,不数日余因上痒卒业,考期在即,忍痛言别,自是雁行又复分飞矣,爰草七绝一章,并赘数语,以志之,时在庚午莫春,丽亭记于京师中国大学”;最后梁同学写下落款内容,上款是,“西林胞兄储墨”,下款是,“胞弟相制邮自都门”,最后落款两小印文分别是“梁”“相”两字。墨盒书写完后,梁同学将墨盒交由琉璃厂良工刻好,邮寄给在远方的西林哥哥。

此盒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丰富,有篆刻、诗文、叙事、详实的落款等内容组成,并且由梁相在中国大学亲自书写的亲笔墨盒。二是以盒当书信首见,从落款“制邮”两字可以看出此盒是由在北京中国大学读书的梁相寄给他的同胞哥哥梁翰(梁翰在云南或香港),墨盒诗文内容充满作者梁相思念家乡亲人的真情实感。设想一下当梁翰打开包裹、欣赏阅读墨盒内容时,对弟弟这份手足亲情真实流露,应该感同身受,怆然垂泪吧。三是中国大学的历史与影响本身少见。该校由孙中山等人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而创办,学校初名国民大学,国民政府拨款84500两白银为开办费,租得前门内西城根愿学堂为校址(后为中国大学附属中学校址,现已改建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由政府提供开办经费,1913年4月正式开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学校迁入西单二龙坑郑王府(后为新皮库胡同乙12号)新址。1949年3月,中国大学因生员缺乏及经费匮乏停办,部分院系教授及学生合并到华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所遗校舍成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的办公场所,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场所,前后共历36年,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上,一些国民党军界要员都曾任职,从其历届校董、校长的名单里可以看出这所大学在当时的地位。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曾担任该校的名誉总董事,孔祥熙、孙科曾担任总董事,宋教仁、黄兴、何其巩曾为校长。像中国大学这样,以国家的名字来命名、由众多政府要员来操办的学校,在世界上恐怕也比较少见。四是文字揭示了民国期间由云南到北京交通路途的遥远与不便,从叙事内容部分可知,1926年梁同学经过香港坐海輪去的北京,1930年经越南北部进入云南红河的蒙自市,最后回到昆海,即昆明。这一去一回的路线,虽描述不够完整,但也可以推测出完整的路径,梁相同学由昆明通过滇越铁路到达越南的海防市,改乘海轮到香港中转,然后再乘船沿海岸线北上天津,再由天津乘坐火车最后到达北京。

以盒当信,邮寄远方的亲人,虽不是名家,但手足亲情,溢于盒外。

猜你喜欢

西林落款中国大学
基于STM32的智能门锁设计
落款
题西林壁
墨韵书香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苏东坡题西林壁的故事
中国画落款与钤印研究
古玩落款有讲究
2015年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揭晓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