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系统化急救护理的效果评价
2018-11-12方妍妍
方妍妍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德路分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此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及致死率高等特点。临床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越早对其进行抢救,其抢救的成功率就越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系统化急救护理,可缩短其抢救的时间,提高其抢救的成功率。为了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系统化急救护理的效果,笔者对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德路分院收治的56例此病患者进行了平行对照试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这些患者均为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德路分院收治的患者。按照这些患者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将其分为比照组和评价组。在评价组患者中,有男19例(占67.86%),女9例(占32.14%);其年龄为48~73岁,平均年龄为(57.63±4.28)岁。在比照组患者,有男18例(占64.29%),女10例(占35.71%);其年龄为47~75岁,平均年龄为(57.39±4.7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比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急救护理,包括对其进行院前的急救护理、转运护理和院内的急救护理等。对评价组患者进行系统化急救护理,方法是:1)医护人员在接到患者(或患者身边人)的急救电话后,要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在到达现场后,护士要先稳定患者的情绪,并遵医嘱对其实施吸氧、镇痛等抢救措施。通过患者的手机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询问患者家属患者的既往病史、身体状况及药物过敏史等情况。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为其应用血管扩张剂、强心剂等药物[1]。2)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其脉搏、意识、血压、呼吸频率及瞳孔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并协助其保持舒适的体位。在搬运患者时,要保持动作轻缓、稳定,以防因动作幅度过大而加重患者的病情。若患者的意识清醒,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此外,护理人员要及时通知医院内的相关科室(如急诊科、心内科)做好接收和抢救患者的准备工作。3)在患者入院后,护士要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急诊分诊,并为其开放急诊绿色通道,快速将其送往抢救室。在进入抢救室后,护士要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如:遵医嘱为患者吸氧,以防其血氧饱和度过低。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肌钙蛋白检查、血常规检查、心肌酶检查等检查,并遵医嘱为其应用相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甘油等)。另外,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等[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其进行急诊分诊的时间、进行急诊抢救的时间、进行溶栓治疗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及发生心肌再梗死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接受护理后,评价组患者进行急诊分诊的时间、进行急诊抢救的时间、进行溶栓治疗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比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s )
表1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s )
组别 例数 进行急诊分诊的时间(min)住院的时间(d)评价组 28 0.93±0.21 34.59±5.31 21.49±7.63 10.16±2.19比照组 28 2.77±0.67 47.64±8.62 32.85±8.44 14.58±3.07 t值 4.4884 6.8207 5.2833 3.3957 P值 0.0027 0.0001 0.0001 0.0013进行急诊抢救的时间(min)进行溶栓治疗的时间(h)
2.2 对比治护后两组患者心肌再梗死的发生率
接受治护后,评价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心肌再梗死,其心肌再梗死的发生率为3.57%(1/28);比照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发生心肌再梗死,其心肌再梗死的发生率为14.29%(4/28)。评价组患者心肌再梗死的发生率低于比照组患者,χ²=4.1871,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此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付铃钰等[3-4]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成功率与其接受抢救的时间密切相关,越早对其进行抢救,其抢救的成功率就越高。临床研究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系统化急救护理,可大大提高对其进行院前急救的效率,缩短其入院至接受抢救的时间,从而可提高其抢救的成功率,降低其死亡率[5]。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系统化急救护理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显著降低其心肌再梗死的发生率,缩短其抢救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