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肺癌的效果分析
2018-11-12代晓辉
代晓辉
(仁寿县人民医院,四川 眉山 620500)
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此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肺癌患者可出现刺激性咳嗽、咯血等症状。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开胸手术治疗肺癌,但创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较慢。有研究指出,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肺癌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其康复[1]。本文对在仁寿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肺癌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仁寿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具有进行肺癌手术的指征,且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应用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比较组和胸腔镜组(50例/组)。比较组患者中有男27例,女23例;其年龄为32~69岁,平均年龄为(46.59±3.69)岁。胸腔镜组患者中有男26例,女24例;其年龄为30~68岁,平均年龄为(46.89±3.74)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为比较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开胸手术进行治疗。方法是[2]: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在其第5~第6肋间做切口(切口的长度为25~30 cm)。对肿瘤的具体位置进行探查,切除肿瘤所在的肺叶,并对其周围的淋巴结进行清扫。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在术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为胸腔镜组患者采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进行治疗。方法是[3]:对患者进行静脉复合麻醉,协助其取侧卧位。在患者腋中线第7~第8肋间做切口(切口的长度为1.5 cm),经此切口将胸腔镜置入胸腔内。在胸大肌后缘附近的腋前线第4肋间至背阔肌前缘处做切口(切口的长度为3~6 cm),经此切口将操作器械置入胸腔内。在胸腔镜的引导下,对患者肺部肿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切除肿瘤所在的肺叶,然后对肺门、纵膈等部位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冲洗胸腔,留置引流管,然后缝合切口。在术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包括术中清扫淋巴结的数量、术毕至拔除引流管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发热和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清扫淋巴结的数量相比,P>0.05。胸腔镜组患者术毕至拔除引流管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短于比较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的比较(±s )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的比较(±s )
组别 例数 术中清扫淋巴结的数量(枚)术毕至拔除引流管的时间(d)住院的时间(d)比较组 50 9.74±2.23 4.97±2.73 12.34±2.98胸腔镜组 50 9.98±2.19 3.25±1.86 8.02±2.13 t值 0.543 3.682 8.339 P值 0.588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胸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低于比较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2%),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肺癌是一种致死率较高的疾病。此病的发病率占恶性肿瘤总发病率的19%。此病在发病的早期难以被发现,在患者的病情发展至中晚期后治疗的难度较大。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开胸手术治疗肺癌,但创伤较大、患者的预后较差[4]。有研究指出,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肺癌的效果较为理想。与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肺癌具有以下优点[5]:1)手术的切口较小,在术中不需要对患者的肌肉进行离断,也无需撑开其肋骨,故其术后恢复效果较为理想。2)在胸腔镜的引导下进行手术,施术者的视野更加开阔,可清晰地观察到患者的病变部位,故在实施手术操作的过程中不易损伤患者的胸壁。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胸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低于比较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2%)。两组患者术中清扫淋巴结的数量相比差异不大。胸腔镜组患者术毕至拔除引流管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短于比较组患者。
综上所述,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肺癌的效果良好,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