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电影《芳华》的讨论

2018-11-12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何小萍宋家刘峰

主持人

:宋家宏(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讨论者:

云南高校教师、作家及研究生10人

记录整理:

余 莉 蔡漾帆 唐诗奇

时 间:

2017年12月30日

地 点:

云南大学文津楼216室云南文学研究所

主持人宋家宏:

电影《芳华》公映后引来热议,不同的观众,不同的群体对这部电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今天约请了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同仁,参与“云大评刊”论坛,一起来说说这部电影。我先来介绍一下。刘敏、蔡漾帆、唐诗奇都是90后,是云大在读研究生。陈林是80后,苏州大学博士毕业,现在云大做博士后研究。70后有谢轶群和郭鹏群,他俩是“云大评刊”的老成员,谢轶群现在是云南艺术学院的教师,在云南搞流行文化研究的非他莫属;郭鹏群现在是昆明学院的教师,做云南电影研究已经很有收获,获过省社科奖。60后有作家胡性能,还有吴红老师,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她现在是中学语文教师。50后就是我和云南民族大学的黄玲教授。

好的,我们就开始吧!说的时候尽量放开,畅所欲言,整理时我们会有所注意。今天我们反过来,以年龄为序,年轻人先说,从“90后”开始,这样你们才能够畅所欲言。

一、你被感动了吗?

主持人宋家宏:

谁最年轻?唐诗奇。

唐诗奇(云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90后)

:从感性方面看,我在电影院确实是看哭了。在电影院当时挺感动的,觉得拍得挺好的,但是回来之后我思考了一下,觉得涉及到的很多层面的东西,电影只是点到为止,我觉得还是很遗憾。

主持人宋家宏

:让你流泪的是哪些地方?

唐诗奇:

何小萍在精神失常后,月下独舞的那一段。结局时刘峰和何小萍在车站里相互依靠。毛主席逝世后,黑幕随着鼓点从红墙上落了下来。就是这些。

蔡漾帆(云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90后):

这个电影我是昨天才看的,但之前浏览了很多评论,影响到了我的观影感受。昨天晚上看的时候,我不能说这个电影整体上感动了我,但有的细节还是确实搏人泪点。其中一段就是刚刚唐诗奇说的,何小萍的月下独舞那一段。另外一段就是何小萍在前线抢救伤员时,小战士向何小萍交代遗言,何小萍在旁边流泪,在这个瞬间,房子被火炮轰塌了。还有一个就是电影中,何小萍一直默默地喜欢刘峰,这个情感是很复杂的。

刘敏(云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90后)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是哭了好多次,但是从电影院出来,回去的路上我就有些清醒,有种中了导演的圈套的感觉。影片中涉及到特定年代的情节,令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余华的《活着》与《兄弟》。心里不禁产生一种疑惑,不知道究竟哪一种作品阐述的是真相?电影中最打动我的,要属影片后半部分的战争场景。落泪最多的情节,惨烈的战斗结束后,刘峰命令剩下的队员继续去执行任务,自己却选择留在原地,守着牺牲的战友,等待后方来人。他身上军人的英勇与情义打动了我。我的心情很复杂,觉得刘峰很悲哀。他的崇高精神却又与个人的失意、委屈纠缠在一起。

陈林(云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后,80后):

我看的时候没有落泪。但电影还是有些情节打动了我,比如得到大家公认的何小萍“月下独舞”的那一段。还有影片前半段,何小萍与她父亲通信的那一段。不过从作品来讲,那个桥段其实早在伤痕文学的时候就是非常俗套的了。当然确实很令人感动。还有就是何小萍和萧穗子在战场上重逢时的那个拥抱,其实她们之前的感情也谈不上好,基本上何小萍是一个被孤立出来的人,但是被逼到生死时刻,完全别样的环境之中,她们的感情变得弥足珍贵。 整体来说它的细节或者战友情,带来的又不仅仅是感动,比如90年代的时候,刘峰的假肢被打落,那是一种痛心。电影的细节做得比较成功的,直击观众的内心,这一层面他是做到了。

郭鹏群(昆明学院副教授,70后):

看完这个电影还是有感动的地方,但到底是不是感动还说不清楚。第一个就是:刘峰要走了,他要把奖状扔掉;何小萍有一个主演的机会,但是她却调换体温计拒接。我觉得这是两个非常善良的人,在那个年代的心死,以及对某种荣誉的拒绝,还是令人震撼。冯小刚能把电影拍到这个程度,还是可以的。脱离时代背景来看,这个电影表现的是两个最善良的人,他们的屈辱与接受过程,是一种悲剧。两个备受打击的人最后拥抱在一起,具有普遍的人性存在,已经具有艺术上的高度。不谈时代,只是讲电影情节,感动还是常在的。

谢轶群(云南艺术学院教师,70后):

郭师兄讲的我相当赞同。我深深地被这个电影感动了。这对于评论者来说似乎成了一个不太光彩的事情,似乎是失去了居高临下的角度,失去了理性的态度,但是我决不隐瞒真实感受。感动的地方主要在:第一是她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写信的时候,第二是送刘峰走的时候,第三是何小萍 “月下独舞”的时候,还有结尾刘峰单手拥抱何小萍的时候。但文工团散伙饭上合唱《驼铃》我没感动。感动我的内核在于:这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凡人、好人与命运搏斗的悲歌。这两个主角遭受了重重厄运,被那个时代摧残,但是他们都守住了人性最高贵的地方,善良没有改变;或者反过来说,因为他们不愿意损害自己灵魂的高贵面,不愿意被时代环境改变,所以受到这么多的厄运与摧残。演员高超的演技起的作用不可忽略,刚陈林博士说何小萍写信的情节很“俗套”,可她演得太好,泪水从鼻尖上一滴滴往下滴,真切感人。

吴红(昆明女子中学教师,60后):

事先看完小说,作品还是比较迎合中国观众的心理的。看到有些细节哭了,尤其是何小萍收到她爸爸的信。因为在我的生活中,周围的人有过亲身的经历。小说的开头,就写出在那个环境之中,要你的时候用你,不要你的时候就把你抛弃。1983年的时候,我采访过一个参加战役的小战士;打仗时害不害怕?他说:当然害怕,我不打死他 ,他就打死我,特别想回家。我也会被无数的情节打动,冯小刚在今天,能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胡性能(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60后):

这个片子应该是我们这个年纪看的,是另一个版本的“致我们逝去的青春”。中国的导演在其艺术实践中,总是试图在夹缝中寻找一种可能,以便能委婉地把自己的内心的意愿传达出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在接受的时候,信息是大量流失的。

具体说到这个片子,当音乐《绒花》响起的时候,一下子勾起我们对青春时光的怀念。从《小花》里的《绒花》,到《芳华》里的《绒花》,30年的时光不见了。所以听到那段熟悉的音乐,内心是有所触动的。

第二个就是何小萍,她的出身比较特殊。《芳华》中的刘峰和何小萍,实际上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两类人,一类是被欺凌的,一类是得意的。一个出身不好,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窄缝进到部队;一个是部队里学雷锋的标兵。他们俩有反差,为什么会走在一块,待会我会讲。通过电影中父亲给女儿写信,你还是能看到,特殊时代对亲情的那种撕裂,内心会有触动。

第三个月下独舞。导演还是有想达到泪点的愿望和意图:一个神经失常的人,通过舞蹈才能回到个人的世界。这个故事比较感动的原因:一个是时光流逝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冲击,第二个是特定时代对亲情的撕裂,第三个是极度个人化的体验。

黄玲(云南民族大学教授,50后):

我看到网上有个对观影后的总结:50后的流泪,60后的感慨,70后的感动,80后的新鲜。但是到我这好像不够准确,我不好意思地说,我看了一滴眼泪没留。好像现在泪点太高了,年纪越大越不容易掉眼泪了,但是不等于不感动。冯小刚当年是跟着王朔他们这帮大院子弟后面的,我觉得这正是他可贵的地方,他出身也是平民百姓,他的这些作品,打上了平民百姓的烙印,包括他的这个点——同情弱者关注弱者。因为在那个群体当中,一个就是被大家欺负的何小萍,一个就是没有人看到的刘峰的内心,作为先进人物也是弱者,他自己拼命地撑着,有很多因素在驱动着他先进,他必须要保持一种先进的姿态,要放弃很多东西,才能够得到他的那一种瞻仰。从这个角度,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我觉得是非常讲究的。我感动的是冯小刚的平民视角,整个过程虽然没有流泪,但看到心里面还是很难受的,也许到我们这更多的是一种悲悯的意识。冯小刚和严歌苓的悲悯情怀,这一点让人比较感动。还有就是冯小刚也很不容易,电影要容纳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塞进去的东西太多,点就铺得太开了,不是很集中的写一个人物的命运,有的时候视觉上看得眼花缭乱,感动也就集中不起来,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初步的印象。

宋家宏(云南大学教授,50后):

今天我是主持人,但我更想说话。说实在的,我看这个电影一直没怎么感动,更没有流泪,我只有悲悯。我确实对里面的人有悲悯,进而悲悯我自己,成长在那样一个时代。继而悲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作品只是拉开了那个混乱年代一个小小的帷幕,让我们浮光掠影地看了一下,就感动了这么多人。你想,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把那个时代写出来,它将是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我们不能,这就是这个国家、民族最可悲的地方。一个民族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你却不能说。俄国十二月党人,他们的妻子伴随着他们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这个事件本身,构成了俄罗斯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些贵族妇女的行动鼓舞着世世代代的俄罗斯人。可是我们呢?起码那10年,多少人间的悲剧故事,没有积淀下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来,没有成为文字,产生影响。冯小刚浮光掠影地拍了一点,就感动了这么多人,让这么多人哭。你想想,有多少人和事远远超过了这部电影!再过些年冯小刚的电影将成为写“文革”的最好的作品,多可怕啊!尤其是一些人说这部电影“写出了我们的青春”,我绝不认同。我们哪里配有这样的青春!人家是军人,是女兵,是时代的佼佼者。那个时代部队文工团的人走在大街上都是万人仰慕的人。部队文工团,那时是一些干部子弟逃避上山下乡最好的去处,即使在军队里文工团的人也是高人一等的。

如果说感动,何小萍从小在家庭里被当作一个拖油瓶,那段生活是让我感动的,但恰好是那段生活在电影中没有一个镜头,用一封简单的信给带过了。一个人长达十几年的寄人篱下的悲苦生活,一封信几句话就带过去了。这部电影有很多失真的地方,不合逻辑的地方。包括你们最感动得流泪的月光下的舞蹈,之前的逻辑就不清晰。很难想象这两个年轻人在那个时代会拒绝荣誉。只有非常成熟的人,才会拒绝群体给他的荣誉,包括刘峰,他怎么舍得把他那些视为生命的东西扔掉?在那个时代,那是证明他价值的唯一的东西,这是他的生命。

胡性能:

刘峰把奖状丢了是不合情理的,那个年代的人被孤立,想的都是我要赶快回到群体中!通常他会把奖状带到新单位去,证明自己。

宋家宏:

还有何小萍,她在那个时候她怎么可能拒绝演出,那是她唯一的机会,是她朝思暮想的机会。她那么成熟地看透那个集体?怎么可能!无数的人在高压之下是渴望求得给予高压的群体的接受,这是无数知识分子自觉接受“改造”的心理动因。中国人开始怀疑起来是“九·一三”事件,粉碎“四人帮”后思想解放运动还进行得那么艰难,正是还没有成熟起来。对一个群体的冷漠、心死,不可能在那时候,更不可能存在于一个20来岁的女兵心里。还有何小萍去送刘峰更不真实,她不敢!犯了错误,而且是男女关系的“流氓”,被组织抛弃的人,她何小萍一个女孩敢去送?这个场景就是对那段历史残酷性的不理解。她有可能悄悄地掀开窗帘目送他走,但绝不敢明目张胆地公开送他。

胡性能:

这点我不是很赞同,她如果是被群体接纳的人,也许会悄悄地送。可是何小萍本身就是被孤立的,她无所谓。还有个重要的力量:爱情,这也是她送刘峰的一个原因。

宋家宏:

我感受就是时代背景浮光掠影地过去了,这样的作品,能够让这么多观众流泪,我觉得这是这个民族的悲哀。我不断地看到电影里逻辑上的漏洞,让我无法感动。电影的第一个场景就虚假,刘峰根本没有权利也没有胆量隐瞒何小萍的出身。何小萍是分队长招的,刘峰完全可能不知道何小萍的身世;知道了,他是不敢隐瞒的,那是对组织不忠!他这个活雷锋敢吗?何小萍受歧视,是因为她的汗臭,还是她的出身?电影不敢挑明,似是而非。

陈林

:我的感觉还是和宋老师很相似的。虽然是50后和80 后,但是代沟没那么明显,很多看法是一致的。我很不理解刚才两位师兄说的,那个时代,两个善良的人,在一起遭受了什么,然后就感动了我们。我就不太理解,一种空洞的善良,就能感动我们吗?如果两个人都是被抽空的,然后因为所谓的“善”,他们又走在了一起,而不是让我们看到人性,或者时代的复杂性。这种模式化的套路,会感动我们吗?

谢轶群:

抽空的意思就是简单化、概念化的。

郭鹏群:

他的意思是刘峰这种人不可能出现。

胡性能:

那个时候是可能出现的。

陈林:

我的意思是,刘峰这个人物他内在的复杂性是完全被遮蔽了的。在70年代,他有可能是被塑造的。但是电影中有几个转折点,80年代和70年代交锋的时候,90年代的时候,这个人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只有“善良”,与时代无关,他没有内心的矛盾。

二、对电影的整体评价

主持人宋家宏:

大家对这部电影从整体上如何评价?

唐诗奇:

首先我觉得,就像大家说的冯小刚敢来拍这个电影就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也是非常勇敢的。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已经没有什么历史感了。冯小刚能浮光掠影的来揭开这一角,我觉得就是一种启蒙。其次,我觉得这部作品是以冯小刚为代表的那一小部分人的芳华,而不是像影片结尾所说“以此篇致敬你们和我们的芳华”。他所展现的只是小部分人的芳华,并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而且这个“芳华”也是被他美化了的,严歌苓写的其实是一部反思和自省的忏悔录,但是被冯小刚拍成了一部青春回忆录。

蔡漾帆:

其实我一开始看这部作品就有很多怀疑,刚刚老师们讲的它失真的地方。因为我们毕竟没有经历那个时代,所以我看的时候,我会一直在问:确实是这样的吗?他展现的是真的吗?而且他这部电影有一个缺陷就是他表达的东西太多,所以会有一些散,所以说为什么没有给人大的感动,只是在细节上夺取了泪点。它表现人性,但又不够彻底,它展现时代的悲剧,也是不彻底。但总体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

刘敏: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它已经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审美需要,比如电影的前半部分的青春的暖色调与后半部分的阴冷的沉郁色调。但冯小刚想讲大时代,但是又涉及到了敏感的时间,所以他只是浅尝辄止。主题和叙事显得有一些矛盾。比如中间有一段:刚用月下独舞来完成对这个集体的控诉,接着就用文工团解散的散伙饭来缅怀这个大家庭。

陈林:

冯小刚真的是太精明了,每一点都找得很准,拿捏得好,80年代找什么、90年代找什么。一个太精明的人我不可能说向他致敬。但是他所捕捉的东西还是有非常可贵的地方。所以这个电影我给7分。

谢轶群:

首先我觉得不能把电影和原著作比较评论。改编自文学名著的电影没有一部超过了原著。四大古典名著也好,《活着》也好,《白鹿原》也好,包括《飘》也好。因为电影只是一个120岁的年轻的艺术,而文学有五六千岁;而且电影审查限制多,自由度比文学小。经过两次观看后,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优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撞击了题材的边界,这一点是非常有勇气难能可贵的。尽管我们觉得有掩饰、美化的地方。我们说它只是揭开了时代的一个缝隙,但是有这个缝就是好的,有的地方还让我看得心惊肉跳,觉得导演大胆。第二,在各种限制中艰难地表达了健康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洋溢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这是很难得的。我们说冯小刚很精明,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后,别人都在商业化,他却在不断提升。有的评论称其“古典人道主义者”,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等关注人的情感、尊严、价值那种取向。第三,有着突出的艺术创新性,这个放在下面的问题里再细谈。

郭鹏群:

对这个电影的评价是分好几个过程的。刚看完这部电影,我脱口而出的是:还不错。回家看网上评价则是极其复杂,和自己的体验好像不太符合。今天听到各位发言,对这个电影立即又有了新的变化。基本评价和谢轶群差不多,打8分。后面的再说。

吴红:

对这个电影,我还没看评论。我觉得电影意淫了很大一部分人的芳华,而被意淫的人又很兴高采烈。

胡性能:

我个人愿意给这个电影打8分。在电影院里,我感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在哭,但哭的原因不一样。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这是冯小刚充满反思意味的一部作品。从两个主人公的角色设计上面,你能看到冯小刚把想要表达的东西巧妙地隐藏起来了。

黄玲:

我觉得评价电影要从什么角度来看,从市场来看是很成功的,票房价值有了,另外最成功的是把不同年龄段的人全部吸引进来了。这还是很多电影都做不到的。

宋家宏:

这部电影说它不成功是不可能的。除了它的票房,其实他调动了这么多人来讨论,包括我们。每个人进去,都有他想说的话,从这个角度说,他当然是成功的。如果只从票房与影响效应这个角度看,给它8分是没问题的。但是我们评价一部作品,不能只考虑环境约束。索尔仁尼琴,他的环境远比中国作家险恶,但是《古拉格群岛》出来了。中国作家经历了反右、“文革”等等,这么多苦难,却没有出一本《古拉格群岛》。我们却把责任全部推给社会、推给环境。严歌苓在美国,免去很多限制,但读她写的小说《芳华》也不比电影高到哪里去。“文革”有四代人:50岁左右、35岁左右、红卫兵、我们这一代“红小兵”。于坚称我们是“站在餐桌边”的一代人,冯小刚、严歌苓和我们很接近,但是他们写的是我们这一代里坐在餐桌上的人。电影里所写的那些事件,太多属“大时代里的小情绪”,从电影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我只给6分。

三、电影的情节艺术

主持人宋家宏:

一部故事片,很重要的因素是情节,所以我把这部电影的情节艺术单独提出来,想请大家从情节艺术的角度说说这部电影。

蔡漾帆:

我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刻意克制自己的主观感情,我们“90后”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我试图用我们的眼光来感受这部电影。电影中确实有很多感动人的具体情节,但是没有一个比较集中的中心情节,都是零散的,没有让我们看完以后有一种整体的感觉。电影表现集体主义对个人的伤害、对个人情感的压抑,我怀疑网上所表达的那些情绪,恐怕是观众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补充进去的,很多情绪我没有从电影里得到。似乎是在呼之欲出的时候又被掩藏,或者导演可能更多地是想表达对已逝青春的怀念和纪念。

唐诗奇:

我觉得这是一个流水账式的故事,它以刘峰的“触摸事件”为一个转折点,但它几乎是在电影进行到一半还多的时候才讲到了这个故事,前面对70年代文工团的交代太多,表现他们青春琐事的内容太多,后面表现80年代、90年代的时代变迁的内容过少,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主要事件的铺垫和交代不够,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

刘敏:

小说前半段还可以。情节设置上,比如男生女生穿着泳装在一起嬉闹,讨论女生穿的内衣,在那个禁锢的时代真的可以在公共场合讨论这些事情吗?还是导演为了达到煽情效果,制造青春的画面来创造这种情节?后半部分用了大量旁白,用旁白来诠释人,没有给人想象的缝隙。

陈林:

情节上,整体不错。70年代的展现要稍好一些,之后显得比较仓促,只是抓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点。

郭鹏群:

从讲故事这个角度我觉得它的情节是可以的。但是,我有一个前提是,在看电影之前,我已经看过小说了,有些电影中没表现出来的通过小说就自己脑补了画面。仔细想想,如果没看小说直接去看电影,他的逻辑以及其他方面还是有缺陷的。总的来说如果电影的情节艺术没有小说铺垫的话,我给的分就不会很高。但以小说作为铺垫的话,我对这部电影的评分还是高的。

谢轶群:

关于情节叙事策略这个问题我也想说他的弊端。它是以第二女主角萧穗子的视角来展开故事,但视角有混乱的现象,比如对女性身体的美(游泳、洗澡、大白腿等),这是青年冯小刚的视角,而刘峰上前线的战争戏是刘峰的视角,这些时候萧穗子的限制性视角就作废了。如果换一种叙事策略,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话,其中有一些串联和阐释又可能就会损失掉。第一人称旁白一方面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另一个是很灵活地扩大了剧情的容量。但是它们之间好像没调和好,这也是很值得探讨的。

不过,有两点对作品的批评我不同意。第一点是电影剧情零碎,我认为电影剧情不零碎,它是以两个主角的人生道路作为主线,串联起相关的人物、事件,整个剧情是环环相扣的,有些情节有点仓促,有的剪辑显得突兀,需要观众脑补,但这并不能说是零碎。真正游离于故事之外的就是猪跑大街冲击了群众游行队伍,这一段好像有游离,但是也有它的隐喻。所以我不同意情节零碎。第二个不同意的是说电影冗长。我感觉恰是没看过瘾,它还不够长,整部电影像一块压缩饼干,剧情的密度非常大。我第一遍看的时候,一时间接受不了那么多的信息,错过了不少东西。编导是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安排多的社会生活内容,这就对电影的时间性艺术性质有所忽略,没有给观众留足理解、接受的时间。

吴红:

我也看了两遍,同样,叙事的角度我不喜欢,而且太多旁白,好像你不进行解释说明,中国观众就看不懂。它同前些年张艺谋导演拍的《山楂树之恋》一样的,旁白太多。一个作家写小说,不要太多评论的语言,电影也是一样。

胡性能:

我对这部片子在叙事上也不太认可,以萧穗子的视角来结构故事有两个弊端,一是萧穗子的注意力没有始终放在两个主人公身上,所以电影里面会出现许多平行的人物跳出来,形成干扰,而那些人物对这部电影没有内在的推动力。其二,故事内容太满,留白不够,空隙不够,就艺术上来说,我只愿意打6分。

黄玲:

刚刚胡老师说的我也有同感,前20分钟看不出哪个是主角,不论是摄影还是叙事都抓不住,这样来说,这部电影还真不能算作一流水平。我看这部电影之前刚刚看了《血战钢锯岭》,非常不错的一部电影,表现战争和人性,线索非常清晰,主人公始终能够抓住,他的经历、他的遭遇,包括他的表情。而《芳华》看到最后勉强可以梳理出主要人物,但是庞杂的东西太多了。

宋家宏:

从叙事艺术上,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比如萧穗子是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核心情节——“触摸事件”就不可能是萧穗子的视角,萧穗子是不可能知道这件事的,这必须转换视角。

胡性能:

如果以萧穗子的角度,这个故事应该和她有更多的关系,但电影里面她不是主要人物。所以电影看完会让人觉得她的形象模糊。

宋家宏:

还有一点,主人公从13岁到近30岁,人物在时间上的跨度,小说可以交代清楚,电影不可能找一个13岁的演员演到30岁,所以所有的内容压缩在一起显得特别乱。

胡性能:

我算了一下时间,时间上的问题稍显勉强,那个时候应该是1975年前后,1975年刘峰应该20岁左右,时间推倒去深圳的时候,已经是人到中年了。

宋家宏:

所以在目前的电影叙事上就不可能体现那么大的跨度,必须要有倒叙等其他手段。所以它在叙事上是有问题的。

谢轶群:

这个故事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追怀青春的温情,第二个维度是批判和揭露,第三个维度是歌颂某种精神。其中批判和揭露是被包裹在温情之下的。因此就出现了两个接受层面,一个是大多数观众看到的“好人没好报”以及“过去风华正茂,如今青春无悔”;另一个层面就是有人说的“对集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解构”,这就如同《红楼梦》对一般人来讲就是一个宝黛的恋爱悲剧,专业的人来看则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挽歌。因此从这两个层面来看,组织得就非常高明,雅俗共赏。

四、人物形象探析

主持人宋家宏:

我们再来看如何评价电影中两位主人公的形象,其他角色也可以谈。

唐诗奇:

刘峰的形象解构了当时“活雷锋”的形象,或者那个时代所提倡的“雷锋精神”,是对那个时代自私自利、互相揭发的反讽。另外我觉得刘峰这个形象不够丰富,太像一个圣人,尽管经历“触摸事件”,但他依然没有烟火气。何晓萍的角色比刘峰要更丰富一点,因为交代了她的成长背景,观众对人物的性格变化更容易把握一些。何晓萍最想要的就是做人的尊严,但是家庭没有给她,社会也没有给她。另外,两个角色,刘峰从“活雷锋”到“流氓”,何晓萍从小偷到英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集体一方面给他们荣誉,一方面又“抛弃”了他们,我觉得非常讽刺。

刘敏:

电影和小说都把刘峰这个人物变得神话了,非常完美,把复杂的人物形象扁平化了。

蔡漾帆:

我想谈一下萧穗子这个角色,她是以一个叙述者的视角来展现这个角色,故事的发展与萧穗子没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人物角色也不是很突出,而小说里对于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很丰富的。她和陈灿之间的感情在电影中被郝淑雯一句“我们门当户对”就否定了,萧穗子的伤心也只有她在车尾撕情书流泪一个镜头。小说中萧穗子与陈灿是恋爱关系,郝淑雯发现萧穗子写情书,插足萧穗子与陈灿的感情,并用肉体俘获陈灿,其间表现的友情的撕裂、爱情的背叛是十分复杂的,由于电影时间和内容的限制,这些内容就不得被略去。但是如果我觉得加上这些内容,更能体现那个时代的“芳华”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陈林:

我觉得两个角色中何晓萍要比刘峰塑造得更好一些,比如何晓萍受到身份上的歧视,变成精神病人,这个过程是震撼人心的。刘峰是一个从头到尾都不自觉的人,他的不自觉是与时代问题相联系的,如果刘峰这个人物足够自觉的话,他对时代的思考等等就会变得非常复杂,以至深化下去。我们很难追问,这是他真实的自己还是被塑造出来的,他是在一套话语系统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在80年代,在邓丽君的歌声的启蒙之下,那一套话语被消解了。尤其是他对林丁丁的表白遭到拒绝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但是电影没有表现出刘峰的自觉性。刘峰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符合他学雷锋标兵的形象,后来却说是为了林丁丁留下来,这就是对“雷锋”形象彻底的瓦解。邓丽君的歌声一响起,他觉得唱的就是“我”,这个“我”的出现太难得了,70年代“雷锋”是没有“我”的。这确实是一个启蒙的契机,让他产生一种觉悟。但是电影还是没有深化下去,刘峰这个角色一直没变。电影中出现的冲突总是被轻易化解,表现出刘峰的不自觉性,以至于我认为这个人是被抽空的。所以被抽空的地方恰好给温情带来机会,比如他在车被扣以后遭遇的屈辱,被突然出现的女战友,那时候变成了一个富婆,给弥补了。到新世纪,他几乎一无所有的时候,曾经喜欢他的人依偎在他身边与之团圆,这也是将一种可能深入的内容浅表化了。

郭鹏群:

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残了,一个疯了。刘峰有两个机会,上军校的机会,他丢掉了,当战斗英雄的时候。只是作为押运兵上战场。何晓萍当主角的机会,她也丢掉了,当上了劳模却精神失常。两个人在面对改变人生的机会时候都没把握住。刘峰为了爱情放弃上军校的机会,上战场想要求死,最终变残疾人,包括他的车被收了要被罚款一千块还送上香烟,本身已经很可怜了。另外,反过来想,我们的文艺作品,涉及“文革”是不是一定要把所有人塑造的很黑暗,很懦弱?为什么就不能塑造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温暖的人物。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像刘峰那样的好人吗?似乎不能轻易地否认。

谢轶群:

我认为这两个人物非常有深度。首先,刘峰的形象的确解构了那个时的“学雷锋”和“学雷锋标兵”,片中高干子弟谈及“学雷锋”和“学雷锋标兵”的语气始终是揶揄、轻佻的,一般人则是把他当随时可以使唤的人,比如猪跑了食堂的人立即用命令的口气吆喝他去追,不管作为“学雷锋标兵”还是木匠的儿子,他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而且,一个人被符号化之后,他的性格、情感这一面就会被漠视,乃至于出现道德绑架。比如林丁丁说,“别人可以抱,刘峰不行。”何晓萍这个人物反映的就是个人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她一直渴望融入集体获得温暖,为此不惜改姓,但集体从战友和领导给她的只有伤害,同时又目睹集体对标兵人物的虚伪、冷酷;最后在精神病中,切断了与集体的一切联系,她才有了回归自我的酣畅舞蹈。集体主义对个人尊严的挤压在她身上表现得很明显。

还有片中那个政委值得一提,表面正派,但整起不听话的人来娴熟、阴险得很,先营造一个感人情境逼迫何小萍倾心演出,完成演出后即冠冕堂皇发配她到前线医院。这种领导形象很传神,也意味深长。

吴红:

对于刘峰这个形象,我不喜欢,他是直线型的,这个人太完美,但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而对何晓萍,我非常同情。

胡性能:

为什么我在思想方面给《芳华》的很高的分,当我设想如果我来写这个小说,我会怎么处理的时候,我似乎能够触摸到冯小刚内心深处想表达的东西:孤立。两个人物都是有代表性的,一个是具有原罪的,何晓萍的父亲是右派,她天生就是要被孤立的。另外一个是根红苗正的刘峰,学雷锋标兵,没有缺点,但当他一旦被集体所抛弃,迅速就被所有人孤立,这是导演对“文革”时期个人处境的一种反省,一个人再好,只要被排斥在群体以外,苦难就来了。那个时候,我们总是要在一个群体中,划出几个人来作为反面角色,正所谓有敌人要批判,没有敌人要创造敌人来批判。

谢轶群:

他需要与对立面的斗争来强化极权。

胡性能:

对,这就是电影深刻的一点。而“芳华”,本来是人一生中最鲜活最多彩最绚丽的一个时期,但是电影里何小萍和刘峰的芳华时期都是压抑、悲惨和无望的,这实际上也是对“文革”的一种批判。而当郝淑文给刘峰递上一千块钱的时候,表明在商业经济下原有的价值观发生了松动。所以我觉得电影是有深度的,只是这种深度被掩藏起来,不容易被发现。

黄玲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好的一点是,它可以有多种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但是我没有看到这两个人的孤独感,而且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好人?我们中国文化中对于善良、好人都不会给予好下场,都是用同情的态度来对待。所以我对《血战钢锯岭》的人物印象深刻,主人公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乡村青年,他去当兵提出一个要求,坚决不摸枪。但是在战争年代一个士兵不摸枪是绝对做不到的,所以周围的人都孤立他,把他揍得头破血流。但是在长官了解情况的时候,脸上有明显的伤他也坚决否认。但是后来上战场时候他的大善、勇敢你不会有同情他、可怜他的想法,而是崇敬和敬佩。而中国的好人到最后就只能可怜他。为什么那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能是这样的下场,得不到尊敬,更没有感动的力量。东西方文化,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胡性能:

我在看何晓萍独舞的时候流泪了,因为何晓萍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她只有疯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她才是自由的,否则她一直都不自由。

宋家宏:

这两个人没有给我悲剧的崇高感,只让我对他们有同情和可怜。他们就是两个可怜人,它实际上是东西方悲剧理论的分野。西方的悲剧人物是对命运的反抗,在反抗的过程中体现人的崇高。但是刘峰和何晓萍的反抗是非常微弱的,刘峰基本上是一个不会反抗的人,他的反抗是导演强加给他的,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逻辑。

谢轶群:

刘峰有两处反抗,一个是审问他是否有猥亵行为的时候,另外一个是在联防办里。

胡性能:

刘峰最有力的反抗是他在战场上寻死的那个时候,那是一个好人委屈以后的反抗。

谢轶群:

这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宋家宏:

电影里两个人物很多内容是导演强加给他们的,比如说,刘峰爱上林丁丁,返回那个时代环境,刘峰不可能表达对林丁丁的爱,林丁丁在小说中的形象就如同当年那些电影中的“女特务”的形象——妩媚妖娆,但是电影里的演员这方面不够。像刘峰那样具有雷锋品质的人不可能去爱林丁丁,他更应该爱何晓萍这种人,或者萧穗子那样海岛女民兵浓眉大眼的人。这才是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这里面就出现人物自身性格逻辑与导演人物逻辑的冲突,他爱上林丁丁是导演安排给他的。他要做一个好人既是时代给他的,也是他内在的逻辑要求,而爱林丁丁就有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表现。那个时代对所谓“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批判笼罩着我们所有的文化人,时时要警惕,久而久之也就成为我们的自觉要求。

陈林:

刘峰对自己的爱恨是不清楚的,他不知道他爱什么。

宋家宏:

这就是大时代的小情绪,他们写的具体情节大多是一群女生的小情绪、相互之间的小冲突,和今天你们女生宿舍发生的也差不多吧?

谢轶群

:如果把小情绪和大时代联系起来,女兵们排斥何小萍是因为她有个右派亲生父亲,表现阶层压迫,当然更好,可是这样还能不能公映呢?

五、关于电影艺术的评价

主持人宋家宏: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你怎么评价冯小刚这部作品?

唐诗奇:

我从视觉艺术来谈谈吧。我觉得用一个字表达就是:美。其中有几个镜头非常好,一个是毛主席去世,黑布配合着鼓点从高空降落;另一个是中越边境冲突战斗中,运送弹药的部队遭到伏击前一只蝴蝶飞过。我觉得这些细节是非常有意味的。

蔡漾帆: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他要把电影的名字叫作《芳华》,因为“芳华”在我的理解里是非常美好的词语,那电影里所变现的故事,似乎不是在说青春的美好,反而是歧视、孤立,所以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芳华”的意义是什么?另外,电影的剪辑有些突兀和混乱。最后,何小萍的悲剧无法改变。第四,好的方面是, 有的细节表现比较好。

刘敏:

这部电影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特别多。确实有许多内涵可能是隐含在情节与细节之中的。比如,刘峰和何小萍,他们都是因为犯了错误才被发配下去的,这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部队生活很不一样,是非常有讽刺意味的情节设置。

陈林

:细节与音乐非常好。刘峰的假手被打飞了,非常令人震惊。还有刚刚提到的,林丁丁的照片寄回来,两个女生要替刘峰感到不值,好像刘峰真的不愿意摸她了。而事实上,刘峰在90年代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而林丁丁则沿着“资产阶级”的路子,变成了一个富婆。但是,萧穗子和郝淑雯要替刘峰感到不值,就有种丑化的意味。

郭鹏群:

冯小刚是很善于讲故事的,是受严歌苓的影响还是其他原因,这个故事没有讲圆满。但是,就整个电影的水平来看,已经是中上等了。如果让冯小刚单独去改编剧本,组织情节,一定会比现在好得多。现在就是有点遗憾了。

谢轶群:

在电影艺术上,我觉得片子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第一,用清华大学尹鸿教授的话说,年代真实感强,完成度高。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历史情境还原得非常真实,细节上的瑕疵不少,但总体很真实。在演员的表演方面,很少带有今天的痕迹,跟《建军大业》之类比,这一点尤其难得。第二,有丰富的细节隐喻,不知道大家都注意到没有。第三,是音乐的运用,音乐的再创造。在何小萍给刘峰送别的时候,李叔同《送别》的乐曲响起,这原本是一个忧伤的别离曲,但这里采用了交响乐,演奏得大气磅礴,非常悲壮。何小萍在长久敬礼的时候,其实已经想好要与这个集体“告别”并甘愿承担一切后果了。其次,月下独舞的那段堪称经典,把歌颂沂蒙老区的《沂蒙颂》置换成对何小萍的歌颂,那么雄浑,那么抒情。如果有人说看跳《沂蒙颂》会掉泪,大家肯定会说不可能,影片竟真的做到了。还有一个,在邓丽君的歌曲选择上,一要表现它的柔婉,对人性的唤醒,二要歌词倾吐了刘峰的心声,一般都会选择《月亮代表我的心》或《甜蜜蜜》,但是冯小刚选的这首是偏门的《侬情万缕》。《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这样耳熟能详的歌可能大家没感觉了,相对陌生的歌更利于观众鲜活感知邓丽君的柔婉迷人。 第四,宋老师说这部片子没有悲剧崇高感,但是我觉得非常有悲剧崇高感。何小萍月下独舞这场戏让人有说不出的心酸,那身着病号服的幸福笑容和优美的舞姿,表达的是一个深重的悲剧。在这一刻,她是忘我的,摆脱了毕生伤害她的社会环境,遗世独立,破茧成蝶,只有在艺术世界里尽情享受的酣畅。所谓青春“芳华”,是在那样的时代和那样的遭遇中如此顽强地绽放。简练的手法产生了心灵净化的作用,这就是悲剧崇高感的体现。 第五,6分多钟的战争场面以一个长镜头一镜到底,中间没有剪接,拍摄必须一气呵成,这个难度奇大。做电影研究的人说,这在中外电影史上都是没有过的,是高难度的。而且不仅仅是为了炫技,其中产生的那种压抑、紧张、险恶、恐怖的感觉极其充分。

吴红:

我就简单地说一句,在中国电影里,冯小刚的电影艺术是我比较认可的。

胡性能

:每一个导演在拍片子的时候,每一个细节都是有寓意的。何小萍的独舞,这个细节非常好,因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对外界的感知非常淡,如果她脑子正常的话,她会感到外界的束缚,只有一个精神病患者,当她对外界的反应是迟钝和麻木的,内心世界才可能获得自由。当然有一个缺点是,我在电影里看到太多严歌苓的影子。所以电影内核不聚焦,常常让人觉得“跑题”。我觉得冯小刚拍电影时或多或少考虑了严歌苓的因素,不知不觉受到了限制。

黄玲:

从视觉效果来看,确实能满足我们这一代的怀旧情绪。你们可能没有经历过,电影里的很多场景我们都感觉很亲切,而且是很高兴地去看,是不是还原的那个时代的东西。我觉得基本上是达到了。有一点感动,还有一点悲哀。感动是——包括刚刚谈到的——还是有一小部分人能理解冯小刚的良苦用心,把每个场景拿来解读。但悲哀的是,很多人是看不懂的,都是看个热闹。只有很少部分人是用心去感受影片在艺术上、思想上的东西。叙事上感到庞杂,如果像刚才说的“聚焦”一点可能更好,现在是不如他出演的《老炮儿》。

宋家宏:

叙事上是不成功的,但是电影的摄影、声光、音乐、细节等方面是非常成功的。所以我说,从这几个角度,我要给8分以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那个片头音乐一出来,多少年没听过了!一下就把我镇住了!还有刚才提到的《沂蒙颂》,其实是舞台上正在跳群舞,平行剪辑了何小萍的月下独舞。

谢轶群:

为什么何小萍一听到这个《沂蒙颂》的音乐就跟着跳,因为这是曾经刘峰跟她一起跳过的舞!

黄玲:

这个铺垫得非常好!

宋家宏:

另外,从性格逻辑上看,她已经精神崩溃了,听到《沂蒙颂》还想表演,没疯的时候却反而放弃了,这就是电影叙事逻辑的问题。这都是冯小刚为了达到自己的想法而强加给她的,就显得生硬了。又回到叙事逻辑上的问题了,太庞杂,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仅就还原来说,做得非常好。当然了,也有明显的问题,比如那场战争都是山地战,而不是在沼泽地。战场上的一些细节也受到质疑。

谢轶群:

对,从专业角度讲,这段是瑕疵最多的。首先,男主角的头型问题,当时上战场都要剃光头,因为便于包扎。另外,那个枪一直打个不停,其实就30发子弹,要换弹夹的。还有那个喷火器,男主角拿在手上就跟拿把水枪一样,其实喷火器的后坐力是很大的,得两个人一起操作。天上三架飞机飞过,其实那场战争是没有出动空军的。

宋家宏:

如果要深究,这些漏洞太多了,但总体从艺术上看,还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你看过《集结号》,或许会更喜欢《集结号》,《集结号》是中国军事电影最成功的作品。

六、电影与时代的关系

主持人宋家宏:

这部电影评论里关注度最大的就是与时代的关系,刚才已经涉及到很多了,也可以再说说。

唐诗奇:

影片的最后,萧穗子在旁白中交代了二人的结局,说“刘峰和小萍显得知足,虽话不多,但待人温和”,但是,在这背后,话不多与待人温和的背后真的是知足吗?还是根本没有对话的空间?且不论二人都受到这个众人怀念的集体不同程度的伤害,就拿他们日后的命运与生活境遇来看,生活在底层的他们怎么能与到处拿地、加入豪门、成为知名作家的昔日战友平等相处?他们在时代中失去了话语权。而二人最后的相濡以沫,也纯粹是冯小刚对个人也是对观众的感情弥补。

刘敏

:利己主义在时代的变革中,当一种神圣的光辉褪去的时候,一个好人变得越来越渺小,导致刘峰最后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能说不好吗?表现出其在时代中的一种怅然。

蔡漾帆:

这部电影对时代的体现是点到为止的,打了个擦边球,既不敢表达得太过明显,但又很想表达。其复杂性的原因就在这里,什么都想说,又都只说了一点,就非常冗杂的汇集成这部电影。

陈林:

我欣赏冯小刚从时代抽绎出比较关键的点。影片有五个这样的点:70年代的政治歧视和雷锋塑造,80年代以邓丽君的歌开启的启蒙,90年代是“去南方”与贫富差距——新富人阶层产生了,英雄落魄了。这些都是非常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核心的东西。当然,它不尽人意的地方就在于都是点到为止、浮光掠影,相比之下,70年代的故事演绎得好一些。身份歧视这条线,从何小萍进文工团,直到她患上精神病,是比较完整的。这条线延续到90年代,是一以贯之的。在90年代,身份的歧视变成与身份相关的贫富差距阶层分化,表现在刘峰与陈灿的对比中。

郭鹏群:

我简要地说两点:第一点,即使在今天,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也很难,作家们是在夹缝中生存,所以我觉得那些骂冯小刚的人没骂到点子上,赞扬的也没有赞扬到我心里面去。第二,刚刚胡老师用了一个词“孤立”,我用一个词是“拒绝”。刘峰最终拒绝了奖状,也就是拒绝了那个时代。或许后来也拒绝了国家的照顾,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国家对刘峰的照顾,是冯小刚不知道吗?他肯定知道。但是电影没有出现,其实刘峰也拒绝了。何小萍也是,拒绝了当主角的机会。两个善良的人,与时代一直都是格格不入地“拒绝”,无论是被动也好,还是主动也好。

陈林

:我插一句,胡老师所说的“孤立”,其实是被孤立,你说的“拒绝”是主动的拒绝。好像人物一直与时代充满了敌意,一直是对立的姿态。但是事实上,我更认同胡老师所说的“孤立”,是被动的。

谢轶群:

我理解的是这部电影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关系。我只有一句话——留下了一个艺术家、一个人道主义者在逼仄的时代环境中尽力表达良知的艰辛努力。

胡性能:

我觉得他的文化符号找得特别准,能够让我们感到时代的流变,但有些逻辑似乎不通。在我的印象中,只要当了排长,就会是干部待遇,而刘峰是副连长且是战斗英雄,肯定是要安排工作的,而且要安排得比较好。但他却漂泊在海南,老婆也跟一个开长途客车司机跑了,这似乎有些说不通。

谢轶群:

影片中提到,他老婆希望他发财嘛。

宋家宏:

这都是电影叙事逻辑上的问题。

胡性能:

按理来说,刘峰应该不会喜欢一个视钱如命的女人,但他却被老婆逼了去下海,在这些地方,我觉得还是缺乏真正有说服力的逻辑。

宋家宏:

我觉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类作品有另一条路可以走,就是深度解剖人性的路。通往经典的道路很窄,只有两条,一是深入解剖时代与社会,一条是深度解剖人性。冯小刚想解剖社会,但又不敢往深了走,只能浮光掠影。那就走另外一条路,就是对人性的深度解剖,这恰恰又是冯小刚的弱项。时代同样可以是这个时代,社会同样可以是这个社会,这些文化符号都有,但在此之下的人性深度,我在这个作品里看不到。刚刚说的《血战钢锯岭》,那人性深度非常深,任何时代、社会的人都会受感动。中国作家、中国电影应该可以走这条路,通过人性的深度来完成你的作品。

胡性能:

我觉得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挖掘人性的丑恶,是想揭示特殊时代和社会存在的问题。

宋家宏:

所以,他在解剖社会的问题,但又走不进去。如果把“文革”当作背景来解剖人性的问题,是可以的呀。所以说,我觉得这部作品与时代的关系,还是若即若离,因为他不能把极权之下的人性问题往深里走。为什么我说是“大时代下的小情绪”呢,就是没有选取更具代表性的事件去挖掘那个群体中施害者内心的“恶”到了怎样的程度?是如何被调动起来的?受害者的“善”又是怎么被摧毁的?甚至也参与了“恶”的行动。但是中国作家习惯于解读社会,而不习惯解读人性,所以好不容易出了个张爱玲,她解读的就是时代变迁中的人性。

郭鹏群:

我觉得冯小刚野心太大了,想表达的东西太多。

胡性能:

这也很不容易了,我还是对中国导演抱有同情。

陈林:

刘峰这个人,完全可以演绎得更好,只要发生的两次冲突稍作调整,很容易深入。哪怕让他像何晓萍一样,呈现一次直面生命与精神个体的“独舞”,也会好很多。

宋家宏:

好的,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我们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讨论有深度。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何小萍宋家刘峰
山西宋家沟功能食品有限公司
Important edge identification in complex networks based on local and global features
岢岚县宋家沟 幸福生活接力跑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80后女处长被围猎:我以为他们是在追求我
Analysis of the decrease of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concentration in GaN-based HEMT caused by proton irradiation∗
History of World Smile Day
陌上
《泰坦尼克号(节选)》拓展阅读芳 华(节选)
——
芳华(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