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璀璨 文学梦圆
——《张永权文集》浮面观
2018-11-12张运贵
张运贵
一、诗中有画
永权谙熟传统诗歌理论,并躬耕践行。永权的诗,亦是“诗中有画”。比如,他《文集一·诗歌卷》开宗明义的第一首诗歌:《昆明》,就是一幅生动的彩墨画:
“据说这里没有冬天,/夏天离她也十分遥远,/头上的太阳像一面铜锣,/明亮的光束也发出叮当的韵叹,/白云飘落下来给街道擦去尘埃,/大地洁净得像天空一些湛蓝,/季节以温柔的脚步,/围绕滇池轻轻地旋转。//多情的花儿总爱和游人攀谈,/用那五颜六色的语言,/冬有艳红的山茶,/夏有各色的杜鹃,/无论什么颜色都在述说,/——昆明,永远是春天!”
在这里,诗人将蓝天、白云、太阳、光束,游人、脚步、山茶、杜鹃等,用斑斓的色彩,绘制成了一帧明媚灿烂、春意盎然的昆明春光图。明净、艳丽、五彩焕然、美轮美奂!读其诗,似乎可以嗅到春的气息、听到鸟的鸣叫、闻到花的馨香,感受到太阳的温暖!昆明之美,力透纸背,跃然画上!
永权诗歌的诗画美,比比皆是。有时像国画、有时像水彩、有时像油画、有时像重彩画。他的构图、用色,根据诗的题材、意象、意境构造不断转换。他诗歌中写得最多最具特色的西双版纳的秀美景色就是:
“富饶、美丽、神奇,/西双版纳彩色的土地”,“花的田野呀花的道路,/花的河流呀花的林区,/草叶上的颗颗露珠、/也珍珠般晶莹瑰丽。”“树上结满了五颜六色的瓜果,/田野的谷也有彩色的:/绿的香蕉红的柑橘,/金色的芒果紫色的稻米......”(《美的颂歌》)。
真是异彩纷呈、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永权把西双版纳的美,描摹得色彩斑斓、美轮美奂。《傣寨拾韵(五首)》,将西双版纳“乳白色的雾幕”“金黄的稻浪上跳着金黄的阳光”“凤尾竹拖着满天翡翠似的绿云”的诗情画意之美,与傣族青年们在乳雾的夜幕之下,打着手电、弹着琴弦,谈情说爱:“披毯下两双挨得很近的眼/,相对着:忽闪忽闪”的甜蜜情景,把傣族多彩多姿的风俗民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动情动心!而他的《雾雨》:
“湿漉漉,一丝一滴,/紫蒙蒙,无声无息,/早起的糯乐多唱出万物的欣喜,/雾雨给大地织一件丝衣/雾雨给禾苗送来了甜蜜的乳汁,/雾雨清洗着沾了灰尘的空气。//”“雾雨里又传来了优美的歌曲,/看田埂上走着一串出工的少女,透明的雨丝啊染艳了她们的筒裙花衣。”
神似水墨大师李可染的水墨画!
永权诗歌中的画意美,和他对意象的捕捉、对意境的构织分不开。
他观察生活认真、提炼生活精心,他的很多诗歌的意象之美、意境之美,出类拔萃。比如他的《泼水节》:
“发狂的象脚鼓/伴着欢唱的金铓锣,/一个个银盆/端起一条彩色的河”;
他的《傣家小和尚》:
“自行车上飞起的袈裟,/就像一片飘扬的白云,/带走了他们独特的情韵。”;
他的《边境的四月》:
“边境的四月,/挂在大青树的枝头上”;“边境的四月,/在野花上笑着”;“边境的四月,/在芭蕉树上疯长着,/天天都吹着金色的号角,/四月便开始走向成熟。”。
类似诗歌,在《同饮一江水(组诗)》《瑞丽诗花(组诗)》等作品中,处处可见。
例如《畹町桥头》:
“天蓝、水蓝,/一切都蓝得发亮,/那来自对面的缅甸姑娘,/眼里也有一条蓝色的大江。”
诗歌中蕴含的疏风易俗,边地风情的意象与意境之美,令人咀嚼不尽。
永权的诗并非全是阴柔之美,他的大多数诗歌,展示的都是阳刚之美、大气之美。比如:《象脚鼓舞》:
“象啊象啊鼓啊鼓,/你就是这勇敢的民族,/千年万载,日落月出,/你承担了高山一样的重负。//不畏茫茫黑夜,/不怕坎坷歧路,/迈开大树一样的双脚,/去寻找光明和幸福。//直到你英勇的倒下,/也还惦记着人们的疾苦,/把一双大脚留在人间,/高歌着去走完慢慢征途。”
表面写跳舞,实际歌颂傣族“寻找光明和幸福”的不停追求、英勇奋斗的民族精神!而《木鼓声声》,作者把阿瓦的木鼓视为“佤山上的一部书”,记录的是佤族同胞的情怀、是阿瓦人民古往今来的血泪与幸福。这些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激越昂扬、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永权诗集卷中,还有大量写革命伟人、英雄模范、历史圣地、文化名人,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各行各业取得的优异成绩的诗,这些诗,均以虔诚、敬仰、崇敬的心态,热烈、深沉、挚爱的情怀去歌吟,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永权有些抒情短章,小巧玲珑,晶莹剔透,意蕴深邃,回味无穷。例如组诗:《枫叶集》《露珠》《橄榄》等。试举两首:
《青春》:“在相思的红豆里,/他像橄榄,又似蜂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却是一杆高飘扬的旗!”
《玫瑰》:“你爱,爱得那么彻底,/爱的泉水把花朵浇得如此艳丽;/你恨,恨得那么坚决,/恨的烈火炼成这尖利的刺。/爱和恨交织在一起,/才有这真情动人的诗句!”
真是韵味绵长、回味无尽。
永权的抒情诗,格调清新、明快、欢畅、激扬;他的叙事诗:《桃树林里》 《遥远的梨花村(叙事组诗)》,却截然相反:前一首寓革命战士的伟大于平凡、寓激情于淡定;后一组,寓悲剧于凄清、寓惨景于冷峻。《飘落的梨花》,写小石匠与梨花姑娘的爱情被梨花家阿哥的换婚所埋葬;《马帮走了》,写“她”与“马锅头”一夜情后的悲剧:她给他留下了一个小生命,自己却自尽了。(这一故事,后来,作者写在了长篇小说《桃花流水》里,结局变成了正剧);《老光棍的悲剧》,写梨树坪一个寡妇与一个教书先生一夜情后,先生被别人用石头砸死。三首爱情诗都处理得极其淡定、凄美。这可能与作者写作时深入生活的环境有关。当时,作者正在国家级贫困区剑川象图体验生活,此地闭塞、守旧、封建思想盛行。严酷的生活现实和恶劣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这组小叙事诗凄清的诗风。
当今诗坛乱象丛生,非诗、伪诗、劣诗、淫诗,大行其道,一些诗刊、奖项,均被帮派垄断。近年来的有些“诗”,内容虚无缥缈、感情空寂无聊;构思怪异跳脱,表达莫名其妙。普遍存在三乱三无现象:意象混乱、思维混乱、语言混乱;无节奏、无旋律、无真情实感。有些更是无病呻吟和自我私情的宣泄,诗歌古往今来的优秀传统荡然无存。这种作品,正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言:“除了他的女人,谁也不感兴趣”。用一个美国人的话说,就是“喝了白开水撒酒疯”。像永权这样一直坚持诗歌创作的正确航向,坚持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与现代诗的优秀创作理念有机结合,勇闯新路,而取得杰出成就的诗人,已不多见,因此,他诗歌创作的成就,更值得我们珍惜、称赞和借鉴。
二、散文的诗
永权的散文创作,始终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选材严谨、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文笔优美。他用童心观察生活,用爱心提炼生活、用诗心抒写生活,将现实与历史、当下与未来、抒情与叙事、激情与理智、诗情与画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他的散文,有文化内涵、有诗的韵味,有思想深度、有悠长味道。
高原本无海,人们常常把湖泊甚至一些小水潭,称为海。四川九寨沟的所有大小湖泊,均以海命名:静海、长海、双龙海、五花海、火花海,等等。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也有3个是以海命名的:大理的“洱海”、永胜的“程海”、昆明的“阳宗海”。作者的《高原海韵》,就先从高原海子的自然美写起:“高原海子的美,那是一种天生丽质的朴素之美,又是如诗如画的生态之美”。紧接着,就引入历代骚人墨客吟诗作赋对云南著名湖泊的赞颂;细数旅行家徐霞客、文学家杨慎、孙髯翁,当代国家领导人和文学大家董必武、陈毅、郭沫若等,对我国第二大深水湖抚仙湖和五百里滇池、大观楼的倾情赞颂;再后,又介入各个“海子”及其周边的考古发现、历史文化、民间传说、科技开发等。诸如:以“云南虫”为代表的、被西方科技界赞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的澄江动物化石群,就发掘于澄江抚仙湖畔的帽天山。古代盛行生命崇拜、生殖崇拜,洱海畔的石钟山雕塑群中,就有一尊女性生殖器“阿央白”供世人膜拜;永胜“程海”,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三个天然螺旋藻产地之一;香格里拉“碧塔海”神奇的桂花醉鱼,更是令世界称奇。云南人的海文化,也是从“高原海子”开始,我国“七下西洋”的大航海家郑和,就出生在滇池之畔。短短的一篇《高原海韵》,简洁、生动、传神地道出了“云南海子”的自然、历史、文化、科技、传说的无穷韵味。
《小村大历史》,更是一篇历史文化内容厚重的散文。云南曲靖宣威市杨柳乡的“可渡村”,因其位置显赫,而成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一条可渡五尺道,一部中国的春秋史;一个乌蒙小山村,一本云南大历史。”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孟获归顺后,三军又会师于“可渡”。滇王金印,就曾经光耀过可渡的山水;汉武帝的使臣,经可渡才到滇池之畔;唐王朝奉旨到南诏结盟的使臣,也是从可渡入滇。云南名将唐继尧、蔡锷讨袁护国的大军,是从可渡出关。“走进可渡,走进两千多年的风云和文明;走进可渡,走进了一个神奇瑰丽的天地。”明代被贬谪云南永昌即今天的保山的大文豪杨升庵,就曾经在翠屏岩石上题字:“山高水长 水流云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在可渡桃花溪畔的岩石上留过字。“美丽云南悠久而丰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生态文化,隐藏在乌蒙山中的这个可渡小山村中,就是明证。”作者如数家珍地细述小山村“可渡”的显赫历史,令读者瞠目结舌;传统文化之美,令读者赏心悦目!
《永远的龙头街》,则透过一个乡街子的历史寻访,查勘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众多国宝级专家在龙头街司家营17号(现在的61号)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驻地的研究,回顾了冯友兰、金岳霖、闻一多、朱自清、浦江清、王力、陈梦家等的学术成果与地位。“龙头街一个龙字,彰显着中华民族这群龙的传人的伟大民族精神!”紧接着,作者又考查了紧邻司家营的麦地村中国营造学社驻地,引出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著名建筑学家、美女诗人林徽因的杰出诗歌,以及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对林徽因倾情爱慕一生的感人事迹等。历史、学术、文化、爱情,有机交织,共融一体。情趣盎然、益智怡情。真可谓:小小的龙头街,厚厚的文化史。
类似这种融现实、历史、文化、教育于一炉的散文还有很多,如《在新平,我想起了邢公畹》《历史,从南华走过》等,读永权的散文,既是读现实,也是读历史,还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散文艺术美的享受。
永权是诗人散文家,他有很多散文都是诗意散文,或者说是诗的散文。《雾打芭蕉》《阿着底·普者黑》《杜鹃花海》《伊洛瓦底江的黄昏》《桂花雨》等篇特别优美。
《雾打芭蕉》,写的是西双版纳深秋初春的雾,“似乎有如一根又一根的细线飘打在芭蕉叶上,非常柔和,非常悦耳。”“这浓雾确是非常惊人的,一片片的雾粒,一丝丝的雾线,云集在一起”,遮住了星月、遮住了大地,“而且凝重有力,飘落在芭蕉叶上,便组合成了这雾打芭蕉的迷人的乐曲。”听着听着就想起了《雨打芭蕉》乐曲。《雾打芭蕉》是来自大自然的杰作,较音乐家创作的《雨打芭蕉》更具魅力,更令人陶醉。西双版纳的雾似雨似雾,有声有色有形。作者观察细致,用语独特。用“雾粒”“雾线”去形容版纳雾,何其准确、何等奇异!永权对版纳的“雾雨”情有独钟,在好几篇诗歌和散文中,反复写到它,例如《高山听雾》等。 读了永权此文,一定会终身难忘那令人惊奇的“雾雨”!
永权的散文,更有“黄钟大吕”,如:《悲壮的大怒江》《不屈之城》《三进人间天堂独龙江》等,激越、悲壮、高昂、奋进,再现了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军的顽强、勇敢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展现了独龙族人民与险恶的大自然不屈不挠斗争的民族精神。充分显示了作家对生活的热烈拥抱,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爱。诚挚地表达了作者对爱国志士、革命先烈、社会主义建设功臣的无比敬仰、虔诚赞颂。
三、情真意深
永权的报告文学不算多,文集中选了7篇。总的看,这7篇,上乘作品居多。他的报告文学,把文学性和文献性有机统一起来了。几乎篇篇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特别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在云南,有这样一个贫困山区》《走进独龙江》,题材新颖,思想深刻、意义深远。
《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是至今屹立在云南普洱宁洱镇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被普洱人自豪地称之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普洱县的碑中之魂”“镇县之宝”。永权对此碑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入采访后,深情地记叙了立碑前后的悲壮故事,写出了国家对兄弟民族的关怀与爱戴,民族大团结的来之不易,以及民族头人为维护民族团结的献身精神,谱写了一曲各民族团结的雄浑、壮美之歌。特别珍贵的是,永权浓墨重彩记叙的一件珍贵文物的来龙去脉。
国庆一周年时,中央决定邀请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派代表晋京观礼。10月3日晚上的联欢晚会上,云南普洱地区的傣族代表召存信、刀世勋代表大家向毛主席献金伞。在主席接过金伞的一刹那,远离毛主席的年仅19岁的傣族女代表、共产党员俸育清,硬挤到主席身边,拿出一个日记本要主席题词。主席微笑着欣然题写了“前进”二字,在毛主席身边的柳亚子,也给她题写了“努力”两字。俸育清把主席的题词视若珍宝,铭记在心,用红丝线刺绣在一张丝巾上,还在“前进”二字下面,用小字绣上了“敬爱的毛主席怀仁堂观看演出时给我的教诲”,“一九五零年十月三日晚”。这件珍贵文物,现由俸育清子女献出,陈列于普洱县民族团结园的陈列室中。永权的发掘和真实记录,不仅感人至深,而且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在云南,有这样一个贫困山区》,是永权在1986年上半年,主动要求参加省委扶贫工作组,深入到从来没有省里干部去过的、不通公路的特贫山区剑川县象图乡生活,老百姓触目惊心的贫困,激励他很快写出了这篇用文艺助力老少边穷人民脱贫的纪实檄文。作品一发表,就像“旋风”一样产生了巨大反响,立即引起了省、州、县各级领导的重视,拨专款修通了到象图的公路。这使他深深体会到:“文学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大潮中,不可缺席。文学不仅具有审美消遣娱乐的功能,也有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给人鼓劲的社会价值。”
《走进独龙江》,是作者退休以后,三次走进独龙江大峡谷体验生活的成果。 她将我国一个人口很少,原来连族名都没有、一贫如洗的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逐步从极贫走向富裕的史诗般的巨变,进行了生动的呈现。这部全面反映独龙族历史和现实生活,讴歌独龙族先进人物孔志清、高德荣的报告文学正式出版后,广受好评,评论家和读者称赞它“是一部融新闻性与文学性、融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为一体”的好作品;“是第一部全面反映独龙族生活的长篇报告文学”,“是作者怀着深厚的感情,为一个民族写的书。”
报告文学作家,肩负着社会、时代、民族的责任,永权做到了;在他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文学作品中,报告文学产生的社会影响最大,这正是他对社会勇于担当、乐于尽责的生动表现。是每一个作家都应该效法的。
四、生动清新
收在文集里的小说,有三个短篇、两部长篇。短篇小说的生活有点单薄,提炼加工不够,基本是人物通讯。但是,两部长篇小说却写得很精彩。
《桃花流水》,是报告文学《在云南,有这样一个贫困山区》的重新加工、深度开掘。作者对情节、结构与人物,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构织。
首先,小说增加了主要人物族谱的传奇性。桃花寨地处深山峡谷,原来渺无人烟,白族木匠杨姓家,是躲瘟疫而逃来的第一家人;彝族伍恰家,是逃亡奴隶的后代;傈僳族李医生家,是起义“强盗”的余脉。小说这样构想故事的开头,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欣赏性。接着,就围绕彝族老村长伍恰、白族妇女副村长张桃花、傈僳族医生李疯子三家人的故事,及他们带领桃花寨人艰难脱贫的过程,展现了桃花寨的改天换地历程。
其次,小说通过张桃花与电影放映员谢平的情爱关系、谢平女儿与傈僳族离休干部、省级老领导者诺孙子的恋爱关系,以及他们回乡创业、对家乡建设做贡献的义举的穿插,丰富、充实了小说的情节,加强了小说的思想性;
再次,小说插入醉鬼四移和“文革”造反派头头县公安局杨副局长的造反行为,丰富了小说的社会内容和历史内涵,拓宽了小说的四维空间,增加了小说的历史厚度;
第四,小说通过者诺离休后,主动摆脱各级官员的接待和宴请,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家乡,并拿出离休费帮助家乡建设、加速脱贫速度的壮举,歌颂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廉洁自律、无私奉献,令人敬仰和感喟!
《桃花流水》,正是通过这些方面的细腻描写,提升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意义,它的故事性、生动性、人物的鲜活性、作品的可读性,都远远超出了报告文学,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本书出版后,获得云南省和西南西北地区图书奖,势在必然、理所当然。
《佤山魂》,是一部根据史实构思而成,描写我省阿佤人民,齐心协力抗击英国侵略者入侵边境的悲壮、激烈、果敢斗争的历史题材小说。大英帝国侵占缅甸后,为了抢占我国丰厚的矿业资源,以传教为名,进行情报收集,对我地处边境一线的佤族央格桑部落进行利诱未成,就蓄意制造部落之间的矛盾,二计未成,便直接派兵入侵。央格桑部落的砍头英雄艾山炳,带领全部落男女族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34年后,艾山炳儿子艾火龙继承了他的职位,前仆后继,他们与英国两代殖民主义者,进行了血雨腥风的惨烈斗争,自始至终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谱写了一曲边境兄弟民族维护民族生存、维护祖国统一的壮丽凯歌。整部小说,大气磅礴,义薄云天,给人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两部长篇小说的题材与内容迥异,风格很不统一。《桃花流水》明丽清新、《佤山魂》凝重深沉。《桃花流水》由作者亲历亲见的生活创作而成,语言如行云流水,简洁明快;人物呼之欲出,生动鲜活;《佤山魂》主要由历史素材构想而成,人物形象比较概念化,语言比较模式化。两部作品虽然各有千秋,但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都很突出,这是永权作品一贯的优点,也是永权优秀品德和人格的展现。
五、真诚感人
评论文章,特别能显示永权的评论水平,如对晓雪、饶阶巴桑、鲁若迪基的诗歌,原因、张昆华的散文的评论。
《意象的花瓣 诗美的结晶——略论饶介巴桑诗作的艺术特色》,着重从“意象”上去分析巴桑诗歌的艺术特色。他先从意象的含义入手,理清意象的概念后,再剖析诗歌。作者对意象的理解客观、正确。他把巴桑诗歌的艺术特色归纳为四种意象:媚态意象、比喻意象、象征意象、通感意象。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从立论上说,有的成立,有的不一定成立。“媚态意象”与“通感意象”基本可以成立,但“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难于成立。比喻和象征是两种艺术表现手法,用这两种手法去构造某种意象是可以的,表现手法自身不能成为意象。“通感”“意境”“风骨”等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可以独立形成“意象”。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聊供永权参考。
《创造美的文体——评原因散文自选集“听雨”》,短小精粹,将原因散文中对美的创造、美的展示、美的境界、美的魅力,进行了言简意赅的品评和赏析:“为美而歌,为美而文......原因的散文,许多都是把散文的空间拓展成了诗的境界”。此乃行家之论!
第三种类型是序文。永权给不少作者写过序言,在文集中未标明。这类评论,作者是以专家与导师的双重身份写作的(作者从不自称,是我的概括)特别显示了作者的人格与文品。他为人厚道、待人真诚、助人热情,总是以扶持、鼓励的态度对待,竭尽全力去发现作者的优点,对其不足,循循善诱,耐心指出。
永权是我省文坛人品和口碑都好的作家之一。除了这三类评论外,还有不少“应约评论”,基本能凭自己的良心,公平、公允而论。但是,有时也会“为亲者讳”,难免美誉过分。我们不能求全责备。评论家谁都会如此,老夫也难于超脱。
结 语
永权不是专业作家,职业是文学期刊编辑,资深编辑家。创作都是在业余时间进行。50年600万字,平均每年12万字,每月1万字。如此辉煌的成绩,谈何容易!为什么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这很值得研究。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
一、坚定追梦文学。
他在“文集.编后记”中说,处女作发表后,“文学梦就成了我一生的追求”。不论有多少坎坷、受多少冤屈,从来没有放弃,始终“在文学的路上追梦前行”。坚定、执着、坚毅“追梦文学”,是铸造其杰出成就的首要原因;二、坚持深入生活。
他说:“我总是在人生的追梦途中,爱下到底层百姓的生活中去。而且每当下去后,就会有新的作品诞生。”生活“使我在追梦文学的艰难之路上充满了信心”,“我的文学梦能实现,我最想说的话,就是感谢生活。”三、坚持勤奋创作。
永权特别勤奋,下基层时,勤学好问;查史料、读作品,写作品,坚持不停,节假日也在所不惜。他“牢记作品是立身之本”,始终保持饱满的创作热情,坚持不懈地刻苦创作、反复打磨作品,所以能著作等身;四、自觉与时俱进。
他铭记习总书记的告诫:“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来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对党的国策、文艺方针,勤于学习;对文艺创作,勇于创新。不忘初心,与时俱进,随时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五、艺术感觉灵敏。
搞文艺创作,艺术感觉至关重要。作家之间的区别,原因很多,但艺术感觉是关键。艺术感觉,实际上是对生活意蕴的独特发现能力,对生活内涵和意象的独特捕捉能力。我也去过西双版纳,我看见的雾是白色的、灰色的。可是永权却发现了蓝色的、紫色的雾,发觉了“雾雨”。永权有特别灵敏的艺术感觉,他的作品才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尽管永权的创作成果丰硕、璀璨,多数作品已“尽善尽美”,但仍有遗憾。那就是“也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缺乏“至善至美”的精品。凭永权的创作能力与毅力,完全可以达到。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