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学报》2018年总目录索引
2018-11-12
逻辑与智能
关于社交网络中主体行为的推理和预测
刘奋荣,谢立民(12)
法学
中国需要一部什么样的证券法
赵万一, 赵舒窈(01)
刑法修正权限的合宪性审视
刘志强, 蒋华林(01)
网络安全漏洞披露规则及其体系设计
黄道丽(01)
未成年人累犯刑事立法的反思与构建
陈伟(02)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之反思与完善
罗世龙(02)
民法典中环境权的规范构造——以宪法、民法以及环境法的协同为视角
张震(03)
环境风险预防的国家任务及其司法控制
陈海嵩(03)
我国景观行政诉讼的现状与探讨——以日本景观行政诉讼为参考
王树良(03)
农地开发许可权市场化改革的法理逻辑——兼论私法的方式如何实现土地管理的目标
张先贵(04)
我国目击证人辨认制度的完善:从吸纳新近科学研究成果切入
黄士元(04)
负面清单、透明度与法治原则——兼评我国自贸区外资管理的路径改革
刘征峰(04)
法国的环境保护宪法化及其启示——以环境公益与环境人权的关系为主线
王建学(05)
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启动制度——基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定位
秦鹏, 何建祥(05)
论生态损害赔偿资金的信托管理模式——以环境公益维护为视角
竺效, 蒙禹诺(05)
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我国养老基金投资模式的转向
杨复卫(06)
简化审理程序的意蕴与重构:基于认罪认罚从宽的应然向度
步洋洋(06)
论网络安全法的基本原则
谢永江(06)
论死刑案件裁判文书中的程序性说理
雷小政(07)
我国《民法典·物权编》制定中如何对占有改定制度进行完善——从大陆法系立法例进行分析
靳文静(07)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大数据司法路径
王燃(07)
ICO非法集资问题的法学思考
邓建鹏(08)
矿产资源开发中土地损毁法律治理模式探究
刘超(08)
欧盟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的新发展及其启示
蔺捷(08)
互联网金融创新下的经济犯罪防控机制探究
张英(08)
互联网+人工智能全新时代的刑事风险与犯罪类型化分析
高铭暄, 王红(09)
我国上市公司滥用停牌之表现、根源与治理路径
林少伟(09)
我国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困境及制度完善
谭华霖, 吴昂(09)
民法典物权编总则立法研究
张志坡(10)
我国恐怖主义犯罪刑事立法政策的反思与展望
张磊(10)
抵押权善意取得争议问题研究
冉克平(11)
违约金酌减中的利益动态衡量
王雷(11)
证券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的构建路径
袁淼英(11)
论可再生能源效率促进的工具选择
于文轩(12)
司法改革新语境下公诉证据标准再检讨
秦宗文(12)
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被遗忘权”制度的构建
罗勇(12)
大数据时代儿童数据法律保护的困境及其应对——兼评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
付新华(12)
经济
·管理
理论创新与实践引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宋献中, 胡珺(01)
政府、企业与公众:环境共治的经济学分析与机制构建研究
沈洪涛, 黄楠(01)
论我国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制度创新
肖继辉, 张沁琳(01)
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供给—需求”改革对接的新视角
傅京燕, 原宗琳(01)
奥尔森参与成本与非强制集体行动理论再勘察:风险投资的角度
方俊(02)
政府竞争、技术引进与高技术产业R&D投入
罗贵明(02)
差异化战略、产业政策与成本粘性
杨澄(02)
基于环境治理的珠三角工业结构优化分析
陈章喜(03)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公务员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路径探析——OECD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田蕴祥(03)
团队锦标赛视角下心智模型质量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肖丁丁, 朱桂龙(03)
旅游企业对入境旅游市场效率的影响——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五省市的实证研究
唐睿(03)
家族涉入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影响——基于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石本仁, 毕立华(04)
工会维权与员工的消极性权利——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程虹, 王越(04)
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耦合效能研究——以互联网与金融产业为例
董志学(04)
长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要素偏向、行业异质性与生产率变迁的分析
郑江淮, 戴一鑫(05)
人力资本积累与自主创新:来自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经验证据
石军伟, 姜倩倩(05)
环境规制、研发偏向与工业绿色生产率——“波特假说”再检验
陶锋, 王余妃(05)
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非洲工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赵祚翔(06)
重工业偏向型发展战略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传导机制——基于城市化和金融发展角度的再检验
赵秋运, 马晶(06)
基层医生对中国分级诊疗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
宋林, 邓轶嘉(06)
我国政府补贴促进了企业实质性创新吗?——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的实证分析
范寒冰, 徐承宇(07)
“三农”抽样调查中的多重抽样框方法研究
贺建风(07)
信用风险、房价与宏观经济波动
郑勇(07)
化干戈为玉帛:真诚型领导促进冲突情境下的员工合作行为
李爱梅, 肖晨洁(08)
自恋型领导对员工偏差行为的影响:道义公平与环境不确定性的作用
丁志慧, 刘文兴(08)
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策略与路径——以广东自贸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为例
蔡朝林(08)
从竞争合作到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传媒发展进路探析
段莉(09)
“税收耗损状态”下的成本粘性研究——基于替代效应对成本调整的影响分析
韩晴(09)
农村女性干部建言与沉默的选择机制与转化路径:基于广东省的扎根理论探索
汪曲(09)
契合vs依赖:感知利益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的影响研究
王玮, 江勇威(10)
原创性创新对珠三角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分析
陈恩, 刘璟(10)
异质机构投资者、外部融资约束与研发投资
范海峰(11)
创新大湾区思维:新时代建构粤港澳战略支点体系
马莉莉(12)
行业协会职能定位的依据源自何处?——以广东省电力行业协会的成长为例
胡辉华(12)
协同治理下应急管理协作中的信息共享之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陈玉梅(12)
新闻与传播
欧洲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以两本欧洲传播杂志(2010—2014年)为例
侯东阳(01)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对社会权利结构的影响研究
王冬冬(01)
性别对广告受众态度与行为的影响——基于中、韩公益广告的实证分析
WOORI.CHO, KYOUNGSEOP.CHO(01)
我国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治理困境及应对策略
许向东(03)
从“议程设置”到“情绪设置”:媒介传播“情绪设置”效果与机理
徐翔(03)
中国省级政府微博的社会网络分析
沙勇忠, 苏有丽(06)
景观、符号与仪式:少数民族电影中的原型隐喻与认同建构
张媛(10)
新任务与旧传统:扫盲运动中的图像修辞策略
李晓愚(10)
整体全球化:“一带一路”的范式与创新路径——基于新世界主义视角的再阐释
邵培仁, 陈江柳(11)
作为一般符号学的电影修辞理论——《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能指》思想遗产与价值重估
赵斌(11)
历史
明清时期澳门王室大法官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其终结
汤开建(02)
清初云南铜矿业的兴起
温春来, 李贝贝(02)
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
黄纯艳(02)
抗战时期香港与粤西的商贸——以阳江县铁业为例
张晓辉(04)
突破安全困境——抗战胜利之初中国共产党对驻华北美军的政策
张维缜, 韩长青(04)
抗战与华南日本经济团体的蜕变
张传宇(04)
咸丰初期湘军饷银供应与“三金并用”计策——基于曾国藩与王庆云未刊二函的分析
孟祥菊(05)
区域和民间视域下中朝儒学文化的一次深度交流——以朝鲜儒士鲁认的福建之行为中心
刘永连(06)
罗马危机与教宗斯蒂芬三世的权威伸张
张楠, 李云飞(06)
中国古代疆域模式的历史特征及其根源——与西欧、阿拉伯、俄罗斯疆域模式的比较分析
赵现海(07)
海外设领与华侨保护——以中国驻新西兰领事的设立及领事黄荣良的活动为中心
张丽(07)
“发覆见宝璧”:晚清战时财政协济研究散论
刘增合(08)
左宗棠参劾林寿图案考论
赵维玺(08)
文天祥的“自述”与“他述”——以文天祥全集的编纂为中心
近藤一成撰, 尤东进译(10)
静嘉堂所藏元刊本《松乡先生文集》的文献价值
陈广恩(10)
工业企业接管与改造中的薪资改革——以西北实业公司为中心
魏晓锴, 卫磊(11)
国民外交与亚洲政治——“二战”后中国对新德里泛亚洲会议的参与
王俏蕊, 何卓恩(11)
《资本论》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一个门径
贺渊(12)
抗战时期澳葡政府的“中立”政策探析——从“局外中立”到“局内中立”
吴斌, 夏泉(12)
语言学
论清末粤方言教材《教话指南》的价值
曾昭聪, 谢士华(01)
英藏《太白诗话》的引诗情况与选诗特色
曾肖(01)
新化方言言说动词“讲”的虚化及其制约因素
周娟(05)
学前儿童隐喻产出能力发展研究——一项基于个案的自然观察
潘攀, 周榕(09)
中国的濒危语言保存和保护
范俊军(10)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语料资源的质量、价值和效用——以少数民族语言材料为例
丁石庆(10)
文学
论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蒋述卓, 李石(02)
文明共同体视野与文论话语的学理建构
王坤, 杨水远(02)
传世之心与传世之文——追求精品的创作取向
申霞艳(02)
关于孔子办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王齐洲(03)
论《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
高华平(03)
中国文化“根性”与“新子学”
张洪兴(04)
跨界会通——论“新子学”的创新途径
欧明俊(04)
“新子学”与“新子学主义”:由学术体系到实践方向
方达, 方勇(04)
旧事重提:也谈《家》的早期接受与传播
宋剑华(05)
叙事的先锋性与“从雌性出发”的叙事母题——对严歌苓《雌性的草地》的深度解读
刘艳(05)
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演变——以央视春晚为个案
洪晓, 苏桂宁(06)
互文网络与文学空间的无限拓展——以《洛丽塔》为例
赵君(06)
凝视异域:张爱玲的南洋书写及其意义
王艳芳(07)
余光中的“西化”与“现代化”概念——基于诗学思想视域中的认知
潘水萍(07)
论《金瓶梅》中的命案
史小军, 郭俐兵(08)
“谋食”与“谋道”——人文经济学视野下的《儒林外史》
陈庆(08)
从《尚书·金縢》看周公形象的悲慨之美
袁济喜, 程景牧(09)
在学术与思想之间——重读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龙讲疏》
戚良德(09)
《申报》洋场竹枝词考论
花宏艳(09)
经典化与脉络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径
朱双一(11)
概念发生与公孙龙《指物论》的解读
吴汉民(11)
戏剧翻译对爱美剧运动的引导和制约
王海瑛(11)
略论柳永词在现代经典词选中的形塑
陶然, 周密(12)
诗话目录的文献考察及其价值探讨
肖砚凌(12)
国际关系
学习新加坡经验的源起、形态及反思
潘启亮, 曹云华(06)
历史·范式与意义:战后美国中国学研究省思
何飞, 郭文亮(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