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心研究武汉文化的传灯人
——谈谈裴高才与黄陂文化精神

2018-11-12◎樊

长江文艺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武汉文化

◎樊 星

裴高才的黄陂文化研究、黄陂名人传记写作,是武汉文化研究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前,一说到黄陂,就容易想起武汉人的“奸黄陂”一说。那“奸”,是指精于算计。而说到武汉,大家很自然想到的就是“火炉”、“码头文化”,还有“九省通衢”。此外好像就知之不多了。老汉口作为明末“四大名镇”之一、近代“东方芝加哥”、辛亥革命首义之地的辉煌往事,人们似乎渐渐淡忘了。至于黄陂人乃至武汉人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哪些贡献,在美食文化、娱乐文化、商业文化、思想文化等等方面有哪些成就,知道的就更少了。然而,就有一批生长于武汉、对武汉文化研究情有独钟的学者,怀一片痴心,潜心在历史的深处探寻,经年累月,孜孜以求,不断奉献出研究武汉文化的累累硕果。他们中间,既有章开沅教授、冯天瑜教授这样的著名学者,也有徐明庭、何祚欢这样的地方文化专家,还有罗威廉这样的外国学者。章开沅、冯天瑜先生的辛亥革命史、湖北文化史研究已驰名学界,徐明庭先生的汉口竹枝词研究、武汉民俗研究,何祚欢先生的武汉商业文化研究(包括“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的工程),还有美国学者罗威廉先生的《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一书都填补了武汉城市文化研究的空白。这一切,都为“武汉学”的呼之欲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裴高才是黄陂人,多年来潜心钩沉乡贤“史记”、深入挖掘本乡本土的历史文化遗产,著述丰厚,引人瞩目。从《无陂不成镇》到《首义大都督黎元洪》《胡秋原传》《程颢程颐传》《田长霖传奇》《共和先驱范熙壬》《“铸剑”先驱·蔡以忱》……一部接一部,气象恢宏,既重现出黄陂先贤从经商、从政到治学、任教的光辉业绩,也不断彰显了黄陂深厚的文化底蕴、薪火相传的文化精神,为研究黄陂文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其中,《无陂不成镇》在台湾也产生了不一般的影响。冯天瑜先生曾经点评道:“裴高才、王凤霞新著《无陂不成镇》以多重史料支撑,解读‘无陂不成镇’的源流与文化特征,将盘龙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黎黄陂与辛亥首义文化等,系统展现给读者,是一部守望人文乡土生态、弘扬优秀文化遗产的参照文本。”裴高才写黄陂文化、黄陂精神的满腔热情、丰硕著述,是湖北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也为书写、光大本乡本土的文化事业竖起了一根新的标杆。

在湖北的文化版图上,黄陂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它孕育了殷商盘龙古城,也是“楚剧之乡”;既默默创造了“九佬十八匠”走遍天下的奇迹,使“无陂不成镇”的俗语家喻户晓,也是许多文化名人的故乡。今天的大武汉,根基可以上溯到盘龙城;而武汉方言也与“陂调”密不可分(所谓“汉腔陂调”);武汉美食好些也来自黄陂……如此说来,研究武汉,不可不从研究黄陂开始。而黄陂所以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奇迹,显然也与那里不寻常的民风以及那民风中闪烁的文化精神有关。黄陂古属楚地,民风自然延续了楚风的热烈、强悍。所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本原于此。所以,才有“九佬十八匠”闯荡世界的美谈。在一向有“安土重迁”、“故土难离”传统的中国,在交通不便、创业艰难的社会,需要怎样的勇气才会去闯荡世界、在各地扎下根来!而那些黄陂工匠硬是做到了这一点,开拓出城镇文化的一片别致园地。我因此想到了当年的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想到了“湖广填四川”的漫漫征程……其实,浪迹天涯、四海为家,就是楚人的精神、也是黄陂人、武汉人代代相传的活法。进入现代以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通过读书、考试,或者通过经商改变命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壮伟奇观(以作家胡秋原,诗人彭邦桢、曾卓、绿原,科学家田长霖等为代表),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这民风,这精神,值得提倡,值得进一步发扬。同时,黄陂人创造的文化奇迹、商业奇迹、政治奇迹,也再次证明了楚人的有才、多才。正所谓“无陂不成镇,惟楚有高才”。

由“无陂不成镇”,也很容易想到了“无宁不成市”、“无徽不成商”、“无绍不成衙”……在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这场巨大转型中,“无陂不成镇”的现实意义何在?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那篇很有影响的文章《小城镇 大问题》,其中关于“小城镇怎样成为农村的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的思考,至今仍具有发人深思的力量。既然黄陂人早就创造过“无陂不成镇”的奇迹,那么,“九佬十八匠”的成功经验不就依然具有现成的参考价值么?在我们这个社会又响起了倡导“工匠精神”的声音时,“九佬十八匠”的故事也就重新放射出历久弥新的光芒了。黄陂成功的经验应该可以复制。黄陂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可以常说常新。

就这样,黄陂文化一头联着古老的楚魂,一头通向生机勃勃的现实与未来。而《无陂不成镇》在问世了数年以后得以再版,不也正好成为“无陂不成镇”的故事可以常说常新的证明吗?

裴高才的著述中,《首义大都督黎元洪》《胡秋原传》《程颢程颐传》《田长霖传奇》《共和先驱范熙壬》《“铸剑”先驱·蔡以忱》等等,都是写黄陂人或者在黄陂生活过的历史人物,讲述的都是“黄陂故事”,聚焦点都在探询“黄陂文化精神”。

说到黄陂人,“无陂不成镇”已经道出了他们的文化品格:勤劳、有手艺、能吃苦、敢闯荡。这种品质不仅体现在那些闯荡四方、艰苦创业的工匠身上,也体现在那些黄陂籍文化名人的事业中。

裴高才笔下的文学家胡秋原,一生特立独行,早年留学日本,闻九一八事变,毅然弃学抗日;身为国民党官员,却参与营救共产党员冯雪峰;到台湾后独资创办《中华杂志》,宣扬传统文化,反对“全盘西化”;大陆改革开放后,无视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毅然飞回大陆,开启“破冰”之旅,成为“两岸破冰第一人”,为此被开除国民党籍也毫不在乎。他的特立独行、无所畏惧,都散发出酷爱自由、狂放不羁、无所畏惧的楚人气息,堪称当代“楚狂人”。

还有曾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也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华裔及亚裔大学校长的科学家田长霖,成长于乱世,也秉承尚学家风,通过勤奋读书,留学美国,最终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同时,他还是1970年代海外“保钓运动”的举旗人,是中、美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也为建设家乡不遗余力,多有贡献。他那“真诚待人,勤奋做事”的满腔热情和“谋事在我、成事也在我”的充分自信,也都彰显了当代黄陂人奋发有为、创造奇迹的正能量,以及海外华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实属难能可贵。

作家在描写上述文化名人的鲜明个性与突出成就时,都能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发掘,真切还原出他们走过的坎坷道路,特别写出黄陂那片热土上的深厚文脉(从“鲁台望道”的悠久传统到一代代教育家尚学重教的良好风气),旨在揭示黄陂文化的一大看点:在“无陂不成镇”之外,还有一个学风浓厚、英才辈出的黄陂。事实上,任何一方水土上的民风都不可能是单色调的。人性的丰富与复杂常常使得地域文化也丰富多彩、洋洋大观,就像绍兴既出师爷,也出革命家(如秋瑾、徐锡麟、周恩来等等)、学者(如刘宗周、蔡元培、范文澜等等),湖湘既出军事家,也出学者(如王夫之、王闿运、李泽厚等等),宁波既出商业巨子,也出学者(如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等等),还出科学家(如翁文灏、竺可桢、谈家桢、童第周、屠呦呦等等)。各地文化的不拘一格、绚丽多彩,由此可见一斑。常常是一位英才以突出的成就带动一批才俊的崛起、影响一方风气的改变,然后代代相传,蔚然成风。对黄陂既出工匠、又出文化人的现象,亦可作如是观。

除了胡秋原、田长霖,黄陂的文化名人还有诗人曾卓、绿原、彭邦桢、历史学家刘绪贻,电影明星谢芳等,都名重一时。曾卓先生、绿原先生因为“胡风案”长期身陷囹圄,却不改热烈的诗人情怀,在逆境中也写出了心怀浪漫、锋芒闪烁的好诗(如曾卓先生就在狱中口占了30余首怀念童年、向往自由的诗作,绿原先生入狱后写下了《又一名哥伦布》《重读〈圣经〉》《母亲为儿子请罪——为安慰孩子而作》《祈祷》等很有知识分子风骨的诗,还自学德语),都不同凡响、感人至深。当代,更年轻的一代文化人也在成长起来,正在谱写出黄陂文化的新篇章。应该有更多的作家为他们作传。

裴高才一直潜心于黄陂文化史的研究,创作黄陂名人传记,以及辛亥人物的传记文学写作,以勤奋、妙笔多产而闻名,十多部作品在海峡两岸并远赴亚、非、欧、美洲等六国交流,六部作品在北京、香港等地获国际国内奖。虽然全国各地都有热衷书写本土文化的志士仁人,相关成果也相当可观,但像他如此多产、且影响远及海内外者,似不多见。同时,也正是他著述的《程颢程颐传》《首义大都督黎元洪》《无陂不成镇》《共和先驱·范熙壬》的史料开掘贡献与作品影响力,促成《二程集》《黎元洪集》《刘凤章集》与《范氏父子集》入编湖北的“四库全书”——《荆楚文库》。换言之,裴高才不仅为研究黄陂文化、宣传黄陂文化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荆楚文化、湖北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谈到湖北的文学成就,论者多留意于作家的小说创作。其实,湖北的报告文学、非虚构文学创作也是形成了可观的传统的。徐迟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不仅是新时期之初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也影响了一代青年学科学的冲天热情;祖慰先生的报告文学《线》《审丑者》《快乐学院》连续获得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刘富道先生的《人生的课题》《天下第一街》《汉口徽商》浸透了浓浓的“汉味”,是“汉味报告文学”的重要收获;刘道玉先生的《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回顾崎岖的奋斗之路,燃烧着渴望深化改革的赤子之情,影响巨大;刘耀仑先生的报告文学《华中理工大出了个杨叔子》记录了教育家杨叔子办学的闪光业绩;还有梅洁的《山苍苍,水茫茫》为郧阳人民默默奉献唱出的一曲咏叹调,罗时汉的《城市英雄》为辛亥革命谱写的一曲慷慨悲歌,赵瑜、胡世全的《革命百里洲》通过聚焦一片乡土上的革命风云、世道沧桑、风土人情,探寻历史、人性的玄机,刘爱平的《中国:都市的困惑》对现代化进程中重重困惑的忧思,陈本豪的《一代宗师谭鑫培》对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艰苦奋斗历程的追溯……这些作品,文学风格不尽相同,但在满腔热情讴歌当代风云人物、研究本土文化方面,都贯穿了湖北的文学魂——那便是屈原的忧愤深广又诗情澎湃、“公安三袁”的“独抒性灵”、标新立异,还有从崔颢的《黄鹤楼》、苏东坡的《赤壁赋》到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水调歌头·游泳》等等描写湖北风光、抒发博大情怀、浩然之气充沛的作品。这一切,使湖北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光辉版图中占有特别的位置。

而裴高才的黄陂人物传记系列则在专心于讲述黄陂名人的成长历程、成功经验,进而讴歌黄陂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方面,显示了独特的风采。他的成功表明:研究本乡本土的历史、文化、先贤事业,大有可为。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那些记录了民间历史的方志、书信、日记、谱牒、回忆录,都蕴藏着丰厚的地域文化秘密。而那些风云人物从默默无闻的艰苦奋斗到闻名天下的辉煌业绩,也是砥砺后学的最生动的励志教材。所以,每当我的学生问我应该读什么书时,我总是建议他们去读那些优秀的人物传记——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到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因为,没有什么比那些英雄人物的传记更富有鼓舞人去奋斗的激情和启迪人隽永哲思的了。

注释:

[1]《〈无陂不成镇〉再版,“人文黄陂”常说常新》,荆楚网http://www.cnhan.com/html/gundong/20180209/720 553.htm。

[2]裴高才:《程颢、程颐黄陂本事考》,《荆楚文库专刊》,2016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武汉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驰援武汉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up喵(1)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