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作品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苦难叙事比较
2018-11-11饶文婷
内容摘要:“寻求对苦难的超越,表现苦难生存背后的美与价值,是苦难叙事的魅惑力所在”。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多舛的命运决定了他对苦难的关注度,也影响了他对“苦难”诠释的广度和深度。而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四大悲剧不仅寄托了作家本人对各种人生困境的理解,更诠释了西方的悲剧精神。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比较两位作家作品中的苦难叙事。
关键词:史铁生 莎士比亚 苦难叙事
苦难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文学赋予苦难特殊的审美价值,苦难给予文学崇高的精神向度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中西方许多作家用文学作品言说苦难,描述各种形态的苦难,展示人们面对苦难的姿态,表达人们对抗苦难的方式。史铁生是中国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生命之中的三分之二是在轮椅上度过的,多舛的命运决定了他对苦难的关注度,也影响了他对“苦难”诠释的广度和深度。而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四大悲剧不仅寄托了作家本人对各种人生困境的理解,更诠释了西方的悲剧精神。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比较两位作家作品中的苦难叙事。
一.主人公苦難命运的原因分析
“真正好的作家、好的文学,都是在苦难中诞生的。”①史铁生曾自嘲为“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疾病与残疾给他造成了沉重的苦难体验,同时也给予了他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史铁生的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的生活在底层社会的残疾人,如《我之舞》中双腿残疾的“我”、世启、又残又瞎的老孟和先天愚型的路,《原罪》中“脖子以下全不能动”的十叔,还有《没有太阳的角落》中铁子、克勤和“我”……他们的痛苦一方面源于个体自然的生理缺陷所引发的不便,另一方面源于社会赋予残疾和疾病一些其他的隐喻色彩,这种人为的歧视和排斥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恐惧、失落、有着强烈的被弃感。《车神》中残疾的主人公从来没有去过心爱姑娘的住所,他害怕周围“子弹一样的目光”。《夏天的玫瑰》那个依靠假肢行走的老人,为了不成为社会的负担,背井离乡,以卖小风车为生。
莎士比亚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的欧洲时代特征和社会面貌,反映了人们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与向往。四大悲剧中主人公身份贵重、地位显赫,生活在人人倾慕的宫廷王室之中,但他们依然有着坎坷不堪的人生境遇。他们的痛苦大多来源于主观层面,是人性深处的脆弱,更是一种精神的困境。《哈姆雷特》中的丹麦王子在复仇的过程中,犹豫徘徊、优柔寡断,最终错失良机,即使杀死了仇人,但也牺牲了自己和其他的无辜者。哈姆雷特的悲剧在于虽有坚定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追求,却在现实行动中不够果断、思虑过多,这种矛盾的性格也导致了自己的毁灭。而《麦克白》中的主人公本是苏格兰人人敬仰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刚毅果敢、足智多谋,可在权利和金钱等因素的影响下,这些美好的品格最终屈服,他由“善”变“恶”,贪婪残暴、无恶不作,人性的堕落和丧失是麦克白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
尽管史铁生和莎士比亚都描写了许多的苦难,但不难发现二者描述苦难根源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史铁生结合自身的人生境遇,作品中大多数人物苦难的主要源于客观的身体性的残疾和疾病带来的一系列痛苦,而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主人公无疑都是性格造成的,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思想大于行动,麦克白被野心侵蚀了良知、贪婪残暴,李尔王的刚愎自用,奥赛罗的轻信多疑,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可以说,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着两位作家的苦难叙事,史铁生的作品中注重客观层面上对苦难的叙述和描写,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带给人们的是对苦难命运的理性反思。
二.主人公苦难命运的反抗形式
“寻求对苦难的超越,表现苦难生存背后的美与价值,是苦难叙事的魅惑力所在”②。当苦难来临之际,摆在面前的最迫切问题就是以何种方式去对待苦难。
史铁生以冷静而理智的思维给走出苦难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他把苦难当做生命的常态和生存的必然,没有听之任之,随波逐流,而是用边走边唱的过程哲学和坚定纯洁的宗教精神与之抗争。《命若琴弦》中那个为重见光明整日奔走、说书弹唱的老瞎子,在目标幻灭后悟出了真正的快乐存在于为追求目标而不懈奋斗的过程之中,《原罪》中的十叔比谁都清楚自己的病不可能治好,但他说 “一个人总得信着一个神话,要不他就活不成他就完了”,这里的“神话”、“信仰”就是史铁生式的宗教精神。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主人公对于灾难采取的是极力反抗的方式,哈姆雷特得知父亲的真正死因后,经过痛苦的抉择,毅然决然的承担责任、重整乾坤,他明白这是个难以企及的艰巨任务,但不曾因为犹豫而退缩,更没有因为畏难而放弃。即使以自身的生命为代价,也要与邪恶势力相抗衡,换取人间正义。李尔王被两个不孝的大女儿抛弃之后,含恨出走,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失,猛烈抨击风、雨、雷电,把两只羊当成两个不孝的女儿进行评判,他用疯癫的语言和可笑的行为表达对社会、对生活的绝望。他在暴风雨中的独白和忏悔预示着李尔王人性的复苏与觉醒,他用实际行动反抗苦难,最后战死在争夺故土的战争中。
史铁生和莎士比亚虽然积极反抗苦难,但他们对待苦难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史铁生对待苦难的态度是温和、宽厚、豁达的,他以智者的态度接受和理解了生活给予他的种种苦难。“无限的坦途与无限的绝路都只说明人要至死方休地行走,所有的行走加在一起便是生命之途,于是他无惧无悔不迷不怨认真于脚下,走得镇定流畅,心中倒没了绝路。”③这是一种立足于绝境之上的达观心态。莎士比亚的反抗多是决绝的、极端而愤怒的,他四大悲剧中的主人公最终都以毁灭这种决绝的方式反抗苦难,完成精神上的再生。哈姆雷特中毒剑身亡之前手刃仇人,李尔王战死沙场完成了人性的回归,奥赛罗在悔恨中拔剑自刎与心爱的妻子共赴黄泉,麦克白在从事罪恶行为的同时也受到良心的谴责,死于围攻。这些英雄人物的毁灭并不意味着结束,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死亡也是一种解脱和精神的再生。在这场善良与邪恶的人性交站中,善良占据了上风。
三.作家作品中苦难叙事的价值与意义
如果我们对苦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痛苦、绝望等生存上的感受,那么,苦难毫无意义。只有坚定不移的朝着苦难深渊挺进,勇敢的承担,才能实现人的意义与价值。史铁生对苦难的切肤之感以及在心灵上产生的巨大痛苦,触发他由个体生活之痛走向人类生存之苦,他理性地审视人类生存的状态和意义,始终以一种平静和煦的心态在思考与创作,用温情脉脉的文字感动并影响着读者。他要用理想、追求、爱与信仰为人类开辟一个纯净的精神家园,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栖息之地。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既宣扬了人文主义理想,又极力展示了人性中邪恶的东西,通过主人公性格中善与恶的激烈斗争,展现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们面对苦难无所畏惧、不懈抗争,即使肉体毁灭也要获得精神的永生,给人一种崇高之感。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受难主人公不幸的命运,在审视悲剧人物与命运搏斗并毁灭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生命价值感。此外,“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把历史和人文这两个反悖的方面辩证的统一起来。”④他的四大悲剧展现了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本质,包含了坚实的精神力量和终极性的价值关怀。
四.结语
苦难并非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如果可以挑选的话,不会有人愿意选择通过苦难的考验来锤炼和提升自己,但苦难又是无法规避的,我们总是不自觉的处于某種困境之中,所以只能接受并积极承受。两位作家的作品中苦难的叙述不仅有真实直观的感性体验,还有深沉睿智的理性觉悟,他们对于苦难的理解、反抗苦难方式,教会我们如何去对待并超越苦难,这是对待苦难最勇敢的言说。他们的苦难叙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与钦佩,更多的是心灵的洗礼与震撼。
参考文献
①周保欣.沉默的风景——后当代中国小说苦难叙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21.
②杨峰:经典文学中的苦难意识探析[J].江汉论坛,2008:8.
③史铁生:自言自语[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54页.
④杨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里的人文关怀和历史理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莎士比亚作品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SK2017A0981)。
(作者介绍:饶文婷,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及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