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的微电影发展

2018-11-10张琴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微电影发展

张琴

摘要:微电影作为“微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产物,在2010年正式诞生后呈良好发展态势。视觉文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使一切都开始走向视像化,影像开始渗透到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以当下不断更新的时代背景入手,简要分析在视觉文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微电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视觉文化时代;微电影;发展

早在1970年代,丹尼尔·贝尔就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最早提出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他在《电影美学》中指出:“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人类从印刷时代的理性抽象与读解中抬头,重新开始关注直观的视觉性。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则认为,视觉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把一切本身非视觉化的东西视像化”。这种视像化的历程最早可追溯到绘画这种“最初的视觉表现模式”,到了工业时代,摄影术的发明使摄影成为再现现实的重要手段,视像化进一步发展,而随后互联网、计算机、电视的出现则更大大加深了视像化程度,催导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

笔者以为,视觉文化实际包含两个要点:视觉与文化。视觉即视觉性,表现为各种图像符号与具体的视觉文本,如绘画作品、电影、海报、时装等;而当视觉性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主导因素、图像压倒文字时,就宣告了一个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

而视觉文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尤其是视觉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的影像文化的崛起,成为一个更新的常态。前视觉文化时代所依赖的“图像”(包括静态和动态图像)正逐渐向动态“影像”靠拢,后者逐渐渗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切都开始与影像挂钩。与静态图像不同,影像作为一种动态图像具有空前的还原度和真实感,是静态图像连续运动而产生的一种更高级的图像形式。图像向影像的靠拢是视觉文化时代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而我们的时代也正悄然从“读图时代”转变为“读影时代”。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一般认为正式诞生于2010年,以凯迪拉克推出的、由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为标志。微电影的诞生,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的产物,主要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传播;另一方面又是电影、电视剧在新时代(尤其是微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变形,是影像与故事在新时代下的呈现形态,迎合的是超快节奏的时代状态下人们的观影条件和心理偏好。而“读影时代”的逼近,对微电影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影像的崛起给微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反映着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大众对影像的痴迷,意味着动态影像将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为各种精神物质产品的影像化(而不仅仅是图像化),而这必然催生时代对影像的大量需求,从而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

以商业领域为例,这一点上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淘宝店铺里,商品介绍正由原来的图片式展示转变为动态影像式展示,买家秀也从原来的图片式转变为小视频式的買家秀。此外,影像还逐渐“入侵”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记录和分享生活、心情的重要手段。如婚旅类纪念微视频的流行(这一服务甚至开放了线上销售渠道),甚至以往的静态图片相册向动态电子相册的转变,尤其是各种视频类网站和APP(如抖音、快手、Bilibili、腾讯微视等)的火爆,吸引着不同地域、年龄、阶层的人们在网络上以视频的方式展示和分享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另一方面,影像的“入侵”给微电影的发展也带来了重大挑战。时代对影像产生大量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一方面,微电影在数量、种类上的增加将使作品间的质量差异更为明显,处于劣势的作品很容易失去立足之地。尤其在现今影片题材内容同质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同一个主题、题材下的影片数量大大增加,甚至故事本身也可能“撞衫”。一部微电影要想脱颖而出,抓住观众的眼球,需要比以往更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微电影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如何能在不断革新的时代激流中,在与传统影像化媒体与其他新兴影像媒体的竞争中始终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这方面,尤其要警惕微电影的“微”形态可能带来的肤浅化、表面化问题。以最近流行于各个网站和应用上的小视频为例,如快手、抖音上的一些短视频,其中一些故事类视频虽然一般也有一定情节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能被称作微电影,但制作粗陋,剧情简单,缺乏深度,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也许无伤大雅,但并不利于正能量的宣扬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也难以取得长远发展。微电影可以学习这些微视频的传播模式,如设立类似的互动性极强的微电影APP,打造网络微电影社区,联合多新媒体平台或借助舆论领袖力量进行宣传合作等,但必须设置一定的准入和发布门槛以规范管理,自觉追求更丰富完整的故事内容,更巧妙的叙事结构,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才能有更长足的发展。

此外,要想在行业内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必须求“新”立“异”,追求多元,以创意为王,寻求新的题材、内容、别具匠心的情节设计与人物塑造等。尤其在题材方面,我国的影视作品整体呈现出题材内容单一的问题,总体偏向于人文历史、伦理道德方面,微电影也不例外。以科幻片为例,国际范围内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呈快速增加趋势,且通常能成为票房赢家,经济收益态势良好,如近几年的《复仇者联盟》 《星际穿越》等,相关题材的微电影也不少,如《大脑越狱》 《Abiogenesis》等,都大受欢迎,市场需求可观。但国内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数量要少得多,尤其微电影更是寥寥无几。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需要创作人员具备相关知识并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需要更大的脑洞、更新奇的创意和想法、在技术方面的更多的磨练等,还要营造一个更宽松多元的文化氛围,重视国民科学技术教育以及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新题材、新角度的文艺作品创作,形成百花齐放的文艺争鸣。

总之,视觉文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对微电影的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微电影在寻求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需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猜你喜欢

微电影发展
区域发展篇
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图说共享发展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