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碌林场低效林改造
2018-11-10刘琼
摘 要:本文作者通过对太碌林场野猪坪营林区选中的792.4亩设计地块展开研究,提出了低效林改造和人工更新技术措施,并通过市场调查和概算,作出了科学论证和综合评价。
关键词:低效林改造;太碌林场;浅析
太碌林场位于秦岭北坡,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元龙镇、三岔镇境内,经营总面积28760公顷。属于黄河流域渭河水系。该地区气候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0.9℃,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18.2℃,年降水量618毫米,相对湿度68%,无霜期185天。年日照时数2098.7小时,年均蒸发量1420.2毫米,最大冻土深度37厘米,土壤为褐色土,呈微酸性至中性。森林植被类型以阔叶落叶林为主,并有少量的针叶混交林,现存植被多为次生植被。下木主要有忍冬、卫矛、栒子、胡枝子、薔薇、五味子、箭竹等,活地被物为禾本科植物、蒿类及蕨类、苔藓等。
一、研究区概况
项目研究地块为野猪坪营林区40号林班,林分类型属日本落叶松林,伴生树种有红桦、硬阔、槭类、软阔、椋子、五倍子等,郁闭度0.9,平均林龄16年,平均树高10.5m,平均胸径10.9cm,株数为127株/亩,蓄积量为5.9986m3/亩。林地年平均生长率5.95%,年平均蓄积生长量为1.06m3∕hm2,小班内林木分布不均匀,呈团块状,坡面上、下两部分较稀疏,中部较稠密。
设计区灌木主要为忍冬、蔷薇等,高度0.8m,覆盖度为11%。活地被物为禾本科植物,平均盖度为40%。经调查,该设计区人为干扰强度极大且持续,地带性森林类型几乎破坏殆尽,处于难以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其自然度为Ⅴ。
设计区内落叶松球蚜病害危害严重,林木生长不良;林木分布不均匀,干形不良,经济价值低,年公顷生长量1.1立方米以下,林地潜力未充分发挥。区坡向属阴坡、半阴坡,地形开阔,土壤深厚,平均土层厚度为55厘米,海拔184—2103米,立地质量等级为Ⅰ级。通过人工更新后,不仅可以增强森林的生态功能,还可以提高林地利用率,切断传染源,消除森林病虫害的漫延。
二、技术措施设计
1.低效林改造
采用全面改造法,采伐强度为100%,作业时注意保留生长健壮的幼苗幼树,伐除其余的乔灌木。为减少整坡面、整沟系大面积改造对森林生态与防护效能的影响。设置隔离带,隔离带宽度18米,山脊两侧各9米,设置方法为两个油松小班之间沿小班分界线两侧用10行华山松树种作隔离带。同时将设计小班外的天然林地段及造林小班(造林树种不同,可视为块状混交)作为隔离区。
设计采伐蓄积4785立方米,采伐株数101084株。设计商品材出材率40—65%,出材量3043立方米,其中:商品材2459立方米,可利用采伐剩余物584立方米。
采伐的产品以商品材居多,且交通方便,适宜采用人力集材。作业结束后,产品按指定的地点归楞。林地清理方式为全面清理。清理时应对不可利用的采伐剩余物、灌木按带状就地横铺,并放在人工更新的行距之间。因此要求堆积带规格:宽1.5米,高1米,带间距10米。
2.人工更新
在适地适树和适候适树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纯林与混交林造林模式。设计更新树种为油松、华山松,密度200—330株/亩,株行距1.8米×1.8米—1.2米×1.7米。小班内局部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段,在更新时可选用其它适生树种,并适当密植。栽植按“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求,适时早栽,适度深栽,苗木栽正扶直,根系舒展,肥土还原。上山苗木应采用保水剂蘸根等抗旱措施。采取的幼林抚育措施主要有:松土,除草,病、虫、鼠害防治等。做好病虫鼠害监测,预测预报,及早发现,综合防治。幼林抚育时需做到“三不伤、二净、一培土”,幼抚次数为3年6次。尽量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对穴外影响幼树生长的高密杂草要及时割除。对成活率不合格的小班要采用同龄大苗木进行补植或补造。指派专人管护,责任到人,防止人、畜破坏。护林防火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加大防护力度,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在造林区域内严格管护,防止牛羊践踏、乱占林地和破坏苗木及林地等现象。
3.辅助设施
根据作业区实际情况和建设任务量,安排林道维修、工棚、楞场修建。该场共拟修林道3.0公里,维修林道3.0km,修建工棚2座,修建楞场3个。
三、效益分析
根据天水市及周边地区市场价格和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的经济指标概算。太碌林场低效林改造通过作业可生产商品材2459m3,可利用采伐剩余物584m3。建设收支概算如下:项目总收入1533800.00元,其中:商品材销售收入1475400.00元,可利用采伐剩余物销售收入58400.00元。
四、综合评价
虽然本次经营经济效益不显著,但通过可持续经营建设项目的实施,为经营单位储备了后备森林资源;同时,通过可持续经营为植被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高了森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了森林的多种防护效能,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森林经营生产的木材和可利用采伐剩余物,是充分利用了森林资源,解决了小陇山林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中木材紧缺的问题;另外,组织林区群众积极参加森林可持续经营建设活动,对增加林区群众收入,帮助林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保护好现有森林的前提下,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建设,保证了林地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点作业设计的实施,切断病虫害传染源,即时人工更新了适生的造林树种,调整和优化了森林资源结构,平衡了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了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促进了森林健康生长,培育了适生树种。同时保证优质木材的收获进入良性循环,提高了木材利用率和生态效能。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通过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太碌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点的建设和推广,为全面推进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刘琼(1988—),女,林业工程师,大学本科学历,小陇山林业调查规划院工作,有丰富的规划设计与材料汇总统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