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与郑州:谁才是“中部王者”
2018-11-10罗天昊
罗天昊
2015年,结合城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再次启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的编制工作。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近年,城市竞争备受关注,武汉和郑州这两个有着显赫历史的中部城市经常被拿来比较,但对于谁才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城却始终存在争议。武汉野心勃勃,郑州也毫不示弱,二城之间的竞争或将奠定中部地区未来的城市格局。
武汉要成为“内陆改革高地”
武汉在湖北以及整个中部地区有很高的城市首位度“城市首位度是一国(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之比——编者注”,但辐射能力还不够强。多年前提出的“中四角”(指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省省会连接所形成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编者注)概念一直无法落实,不仅造成了武汉的困局,也造成了周边城市战略选择的迷失。
武汉没有形成与长江中下游其它城市的产业互补与产业梯度,长江中游城市群提出后,几个省的态度不一,江西、安徽长期徘徊,致使南昌、合肥的战略摇摆,其后,安徽被正式划入长三角,“中四角”变为“中三角”,武汉作为中部领袖,作为不足。
制造业对于武汉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
未来中国的制造业将出现三大集团,一是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国家高精尖制造业,总量少,但技术处于顶尖行列,领域也集中在影响国家基础研究前途命运的方面。这些城市也不以制造业为主流。二是以长三角的无锡、苏州,珠三角的佛山、东莞为代表的大众制造业的高端制造业中心,其技术先进,基础雄厚,在制造业体系中处于节点位置。三是當下承接产业转移最集中的大陆腹地城市,如武汉、重庆、成都、长沙、南昌、合肥等地。
武汉的竞争对手不是第一张王牌北上广深,也不是第二张王牌佛山、无锡,而是两大类型的城市,一是同为中部的长沙、南昌、合肥、郑州等经济重镇,一是成都和重庆等西南经济重镇。
目前武汉已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试点城市之一,就工业总量而言,独步中部,而且其高技术制造业比较强势。2017年,武汉的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营业收入)均增长17%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6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净增千亿元,增长13%。另外,武汉推行多年的工业倍增计划初见成效,前10年制造计划也基本告成。目前武汉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后10年需要调整计划,高端制造与中端制造各占半数。当下,全国性的产业转移如火如荼,这是再造中国经济版图、实现全面崛起的重要时机。未来10年是武汉发展制造业的最好时机,应争取成为中国制造业的第三张王牌。
要成为王牌,武汉就需要率先完成产业升级,需要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成为中部龙头和中部发展的发动机,打破目前跟湖南、江西、安徽的平行竞争关系,形成互补关系,这样长江中游城市群才能最终形成合力。
在交通方面,武汉的铁路交通已经独步全国,毋需多言。水路交通则有待达到最佳状态。当前最大的短板是空港交通。空港交通意味着什么?高端人才、高端政治、商业及社会要素的流动性与吸引力,这对武汉与全国、全球的资源及信息交流至关重要。
根据民航总局数据统计,按照旅客吞吐量计算,在2017年中国十大机场排名中,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位列前三,郑州新郑机场位列13,登顶中部第一,而武汉天河机场排在第16位,甚至在长沙黄花机场之后。
从总量来说,北京首都机场2017年吞吐量为9579万人次,郑州新郑机场为2430万人次,武汉天河机场则为2313万人次,仅为北京的1/4。而成都双流机场则达到了4980万人次,重庆江北机场为3872万人次。对于国家而言,中部腹地的重要性胜过西南,而中部之中的武汉,机场的吞吐量反而远远落后于成渝。
在新的规划中,武汉将同郑州、南昌、合肥、太原等一道,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机场建设定位为区域枢纽。未来能提升多大幅度,将直接决定武汉能否真正晋升为国内机场枢纽。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作为中部之城,武汉最有天赋成为“内陆改革高地”。此前,重庆率先提出建成“内陆开放高地”,武汉、郑州等反而没有及时意识到“内陆改革高地”这面旗帜的重要性。武汉虽已被列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但抱负不应止步于此。如果以传统的东中西划分,武汉至少应成为中国三大改革高地之一;如果以改革时期划分,武汉则应成为未来改革的先锋。
武汉的经济总量领先中部,但如果不在改革领域领先,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发展。未来的武汉若要成为“内陆改革高地”,既需在硬件方面成为全国资源交换的枢纽,又需要在软件方面成为全国制度变革的源起。当下武汉的改革小有所成,如电视问政蜚声全国,但改革还缺少大成,缺少独立模式。
郑州要摆脱“三无”城市
说完武汉,再来看郑州。就经济体系而言,河南为中国第五经济大省,郑州则是河南省会,且郑州本身亦是中国前20强的城市。更为重要的是,郑州雄踞天下之中,在铁路,公路交通领域发挥枢纽作用。
但也要看到,郑州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短板,那就是在部分公共资源的拥有方面十分短缺。概而言之,郑州是一个典型的“三无”城市——元顶级大学(“985”),无顶级国企(国资委直管央企),无顶级医院(中国医院综合排名前十,原卫计委或军队几大总部直管医院),而这几项重要公共资源的缺乏,将严重制约郑州的发展。
过去,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健全,影响资源配置的因素很多,财富与资源主要集中于都城。自秦始皇迁天下富商集中于成阳为始,中国的都城不仅是权力中枢,也是财富中枢以及资源中心。
中国城市的公共资源安排并非完全依靠竞争,而是基于城市地位。在这种体系中,首都北京处于第一梯队,其它直辖市处于第二梯队,副省级城市以及省会处于第三梯队,其他常委兼任书记的地级市属于第四梯队,一般城市处于第五梯队。如北京是首都兼直辖市,上海、天津、重庆是直辖市;成都、武汉、广州既是省会,也是副省级城市。唯有郑州,只是一个普通的省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