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一线城市吗
2018-11-10聂日明
聂日明
这两年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杭州是一线城市吗?”很多迹象都在证实杭州突飞猛进的增长速度。在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排名中,杭州位列“新一线城市”第二名。猎聘网的数据显示,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人才净流入占比排名前20的城市中,杭州均排名第一。杭州也越来越国际化,领英网的数据显示,杭州的海归人才流入逆袭北上广深,名列全国第一。
感性地看,杭州的发展形势确实一片大好。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带动了杭州的创新创业氛围,杭州已成为国内互联网创业的重镇,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落户杭州。互联网行业的繁荣也引来了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人才,当年阿里巴巴的CEO卫哲就是来自上海,现任CEO张勇也是来自上海,不少上海人才,工作日在杭州上班,周末回上海休息。2016年G20峰会,更将杭州的繁荣呈现在全国乃至全球人们的视野内,随后杭州的人口、房价均出现了显著上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杭州是否一线城市”之问。
“西湖时代”
杭州是历史名城、古都,历史上繁荣的顶点在其成为首都的南宋时代,随后一路衰落,1949年后一度发展过重工业和轻工业,但并没有成长出全国性企业。1982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后,杭州的第三产业才逐步发展起来,一直到2010年前,风景旅游都是杭州城市功能里最重要的关键词。
讨论杭州的城市发展应当置入时代背景——浙江及其民营经济的兴起,以此为线索,以次贷危机和阿里巴巴上市两个事件作为断点,杭州近20年来的发展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后,浙江的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以温州、义乌为代表的轻工业和贸易成为增长亮点。1978年,浙江省的GDP仅占全国3.36%,改革开放后,比重一路上升,2004年达到高峰7.2%。杭州作为浙江省会,尽管受到计划单列市宁波的竞争压力,但地位稳固,自然会享受浙江省的增长红利。根据《城市统计年鉴》,1980年时,杭州的GDP在所有城市中排第14名,到了1995年,上升到第8名。杭州的发展不仅依赖自身实力的提升,浙江其它地市积累的财富也流向杭州,杭州的房地产市场自世纪之交起就是全国城市中的第一梯队。
2000年前后,杭州开始大规模城市改造。1999年时,杭州是国内城市中少有的将“招拍挂”作为主要土地出让渠道的城市,当年杭州的土地出让收入仅9亿多,上海则近43亿。到了2003年,杭州的土地出让收入高达3004L,超过上海,出让纯收益60余亿。这使得杭州有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这一财力状况甚至领先武汉、成都等其它“新一线城市”近10年。
2004年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此前,杭州启动的“西湖南线整合”“雷峰塔复建”“西湖西进”等工程结束,西湖景区以全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2004年,杭州将西湖沿线多数景区免费对公众和游客开放,这是杭州在国内的第一个声誉高峰。这个时代的杭州主要围绕着西湖周边开发,城市建设与发展重心是市中心的老六区,2004年可视为“西湖时代”的巅峰。
不过,“西湖时代”的杭州,城市发展有两个明显缺点:高房价的负作用和人口增长迟缓。首先,杭州的房价起飞过早,提高了城市更新的成本。城区快速高架路与地铁的建设又明显慢于城市发展速度,市内交通一直是同等级城市中比较糟糕的。高房价吸引了周边城市的炒房客,挤出了实业投资,也伤害了想在城市定居、就业的劳动力,“西湖时代”的杭州,产业发展缺乏明显亮点。
其次,在那个时代,大多城市尚未认识到人口多的好处。杭州的常住人口从2005年到2011年增长了121万人,没有超常之处,与南京等地差不多,这限制了杭州的想象力。按2014年公布的城市规划划分标准,杭州只是一个I型大城市(城区人口为200万~500万),而南京则是特大城市(城区人口为500万~1000万),京沪则是超大城市。
次贷危机是杭州发展的转折点。浙江依赖民营经济,次贷危机后,中央出台“四万亿”刺激计划,经济加杠杆。但在随后的治理经济过热中,民营企业的财务约束是刚性的,率先陷入困境。2012年起,浙江GDP占全国的比重显著下降,直到2016年才略有回升。杭州作为浙江省会,自然无法独善其身,2012年、2014年杭州楼市回冷,即使同期北上深连年飙涨,杭州也不见动静,一直滑到2015年的低谷。此时杭州的房价已退出第一梯队的行列。
城市的扩张,推動杭州从“西湖”向“钱江”发展。钱塘江两岸的钱江新城、滨江区和2001年并入市区的萧山区成为发展重点,杭州城区的行政管理面积从不足700平方公里变成3000平方公里。但囿于传统观念,钱江北岸的市区和南岸的萧山融合度不够,萧山并入市区后,财政等仍由省里直管,“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的转向并不顺利。2010年到2015年,扣除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杭州的人口几乎没有增长,GDP在国内城市的排名也从第8名降至第10名。
阿里巴巴带来的产业生态
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是杭州发展的新起点。阿里巴巴起步于浙江,基于浙江的贸易网络,最初做跨境贸易的B2B平台,虽然这个平台2007年就已上市,但规模较小,对浙江和杭州的产业生态影响并不大。真正有价值的是淘宝网、天猫商城和支付宝,前两者为主体的业务2014年在美国上市,以后者为主体的业务则是2012年以来的中国金融创新的领导力量之一。
阿里巴巴对杭州有两层重要意义:产业生态的培养与高端就业岗位的集聚。阿里是杭州土生土长的企业,在它成长为国际企业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具体看,人才流入、流出阿里,本身就是人才的遴选与培养过程。这些人与阿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为阿里业务的上下游,或为阿里做配套,或接受阿里和前员工的天使投资创业,或想着把公司卖给阿里。这种趋势在阿里上市后更为明显,员工将股权套现后出来创业是很自然的想法。据科技部火炬中心、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有164家,“北上杭深”聚集独角兽企业数量超过84%,其中杭州就有17家。
可以看到,北京有互联网创业的生态,深圳和杭州也有,早年上海也有,但近年明显落后于同体量的北京,缺乏阿里、腾讯这样的巨无霸企业是重要原因。阿里、腾讯近年将部分部门放在上海,这当然能产生税收与增量经济体量,但由于是零散地分布在各个地区,没有集聚效应,这些公司也就不会像在杭州、深圳那样,打造出一个多层次、繁榮的创新创业生态。
另一方面,杭州有阿里,阿里的技术创新自然会率先在杭州实施。不管是公交、地铁接入第三方支付,还是新零售,杭州本地的其它企业、业态都能从阿里受益,这种技术与商业创新的扩散对城市的产业升级与转型无疑有正面的推动作用。
高端就业岗位则是阿里对杭州的另一贡献。作为省会,杭州从来不缺有钱人,但却一直吸引不了高端人才,因为人才是冲着就业机会去的,人才也是城市成长最为关键的因素。作为一个国际化企业,阿里的工资水平自然要和全国最高的京沪深看齐,这是上文提到的上海人才流向杭州的原因,人才的进驻也让杭州楼市自2015年的低谷开始反弹。
回过头看,2016年的G20峰会是一个窗口,它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杭州的成功转型,看到了杭州拥有的富有竞争力的互联网产业生态。
杭州还需要吸引更多的人
看一个城市的发展,经济总量是硬指标。观察GDP统计,沪京规模最大,超过或接近3万亿,深穗超过2万亿,接下来是重庆、天津、苏州,杭州、南京、成都、武汉则是在近一到三年内才进入万亿门槛。在进军一线城市的路上,杭州前头至少有天津、苏州两个强劲对手,同行的二线城市中,成都、武汉、南京的GDP增速惊人,与5年前相比,南京、成都、武汉的GDP分别增长了89%、95%和114%,而杭州只有69%。因此,尽管在声势上光彩夺目,但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杭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具有竞争力。
为什么杭州的经济指标没有想象中的相应增长呢?这主要是人口规模的差异导致的。经济总量与人口规模正相关,有人才有经济活动,有人才有就业人员,才有生产,才有消费。人口是决定城市地位最重要的指标。
从国际经验看,但凡国际都市,必定是人口大城,国家经济的首位城市也必然是人口的首位城市。上海长期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城,常住人口规模也是全国第一。在一线城市中,10年前,一般谈“北上广”,现在谈“京沪穗深”,其核心转变就在于深圳的人口从2005年的828万变成了2015年的1137万,近年深圳在一线城市中的地位有超越广州之势。
那杭州呢?2016年杭州有常住人口902万,而京沪实际管理的常住人口应该超过2500万,广深两地实际管理的常住人口也在1500万~2000万。人口规模限制了就业人员规模,2015年杭州的就业人员仅660万人,京沪深均超过1000万。
国内其它有竞争力的二三线城市,如武汉、成都2015年的常住人口分别为1060万和1466万。2015年杭州的城镇化率为68.5%,这意味着城市区域人口仅617万左右,而成都的城镇化率已达71.5%,城镇人口超过1000TY,比杭州多出400万人,而成都的人均GDP还显著低于杭州,说明成长的空间还很大。
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这个规模不会太大;其二是外来人口的涌入,这也间接显示了城市的吸引力。为什么杭州的人口少?如果用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额来粗略展现外来人口数量的话,2015年杭州的外来人口约为178万。同样的数据显示,流入京沪深的非户籍人口比杭州的户籍人口还多,杭州的流入人口甚至少于宁波,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并不强。
人口高密度也是支撑城市繁荣的必要条件。若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杭州的人口密度,会发现,杭州城区的繁荣程度与京沪穗深也有很大差距。例如,杭州临安区的行政面积相当于半个上海,想要充分发展起来,达到杭州老市区的水平,要导人的人口是巨量的,起码要直接增加1500万人。
总而言之,即便目前杭州的互联网产业十分引人注目,前景大好,但从人口的角度看,杭州暂时还只能是一个二线城市。人口决定城市地位,有人流入,城市才有希望。一个城市的城镇人口超过1000万,即使不是一线城市,也是最有希望成为一线城市的城市。如此浅显的道理,一些城市直到2017年才明白,继而全面拉开争夺人才的战争,送户口、给补贴,但愿这些城市的觉醒不会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