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旅游文化元素试探
2018-11-10鲍明晖
鲍明晖
摘 要: 沈从文早年的旅行生活是其创作湘西题材小说的主要生活源泉,旅游文化是沈从文成为文学大师乃至于成就其辉煌人生的重要因素。小说《边城》是旅游文化的产物,具有旅游文学的属性。本文着重探讨其湘西题材小说《边城》与旅游文化的密切关系,《边城》的部分文字章节具有旅游文学属性,旅游生活是沈从文文学创作源泉之一。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旅游 文化
在中國现代文学的研究长河中,沈从文无疑是一种迥然不同的存在,他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印象深刻。沈从文的个人生活轨迹与文学生命密不可分,学界对其思想和创作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变化过程。纵观对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研究历史,历年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作家本人文学理想的诉求及其作品中呈现的道德人性的解读,然而从旅游文化审美视角解读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沈从文的作品独树一帜,有一种和谐美。沈从文营造的这种和谐美鲜明地体现了他选择题材、运用体裁、文化背景及语言选择等特征。这种和谐美使沈从文创作出了独属于他个人的小说世界:展现和谐美好的湘西世界。湘西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人文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人前往寻迹。纵观沈从文的作品与生活会发现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与旅游文学始终相伴,文学家沈从文的一生是具有浓郁的旅游文学情结的一生。他在文学创作之初就写了游记《游二闸》。之后重返文坛时写的是《春游颐和园》、《新湘行记》,其湘西题材小说与旅游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探讨《边城》与旅游文化的关系,首先要了解沈从文创作的湘西题材小说的主要生活源泉来自于他早年湘西的旅行生活。除《边城》外,沈从文其他湘西题材作品与旅游生活关系也十分密切。湘西题材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用游记形式写成的《船上岸上》是表达追怀同乡好友的情感,《槐化镇》来自于土著部队旅行生活经历;同样来自他本人的旅行经历的《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其实是游历湘西清乡时所见真人真事的拓展。其代表作《边城》与旅游文化关系密切:它们是旅游文化的产物,很多文字和章节都具有浓郁的旅游文学属性。
一、《边城》是旅游文化的产物
《边城》是沈从文成熟时期的巅峰之作,这个时期的沈从文讲故事的技艺已炉火纯青,而且《边城》背后已经有了自觉的理念,《边城》中是可以挖掘出一些深厚的审美内涵和文化语义的,或者说,这篇小说有了一个完整的艺术视景和意识形态内景,可以回答沈从文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声音回应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叙事和历史的大叙事这一问题,体现了沈从文的宏伟抱负。《边城》的问世标志着沈从文精心打造的“湘西世界”已上升为一个由高超想象力建构的想象王国。
沈从文在《边城》的创作中对自然界的美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尤其对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色彩的感受力超过常人。《边城》则呈现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乡土中国文化图景。汪曾祺认为:“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和谐与美丽的自然使作者的情感深受震撼。沈从文认为自己在“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边城》恰恰就是这样一部艺术家的杰作。一切是这样的和谐,光与影的绝妙搭配,人和周边的自然和谐共处。对作者来说,发现这种美丽而和谐的自然似乎毫不费力,湘西自然熏染了作家笔下的世界。沈从文在回忆代表作《边城》的创作过程时曾说是自己入伍后想游览巫峡,听从湘西同胞的话随军驻四川,而后进行了一次三省交界处的旅游。“这次旅行和任何一次旅行一样,我当然得随同伙伴走路。我们先从湖南边境的茶峒到贵州边境的松桃,又到四川边境的秀山,一共走了六天……这次路上增加了我不少新鲜经验,过了些用竹小编成的渡筏,那些渡筏在静静溪水中游动,两岸全是夹林高山,给人无比幽静的感觉。十年后还在我的记忆里,极其鲜明地占据了一个位置”。铭记在作者记忆里的这次旅行让他难以忘怀,由此孕育了作者的经典之作《边城》。在《沈从文文集·九卷》第202页曾说明:“《边城》由此写成。” “边城” 首先无疑是个地理概念,是旅游文化的产物。“边城”除了地理概念外,还有文化概念,它首先指地理概念上的三省边区小山城。《边城》里的故事发生地边城的原形就是作者游历所经三省边城茶垌,这一点在小说《边城》开篇就言明:“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从地理意义上而言,《边城》就是旅游文化的产物,它的成型和作者三省边区旅行生活紧密相连。
其次,主人公翠翠源于作者的旅游经历,可以说是旅游文化的产物。翠翠是由三个生活中的原型艺术地合成的:湘西、青岛和身边的夫人,前两个原型均得之于旅游生活。作者在《湘行散记》中写道:“那女孩叫‘××,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慧的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谈《边城》创作时又说:“故事中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旁见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面就用身边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朴式样。”对于作家而言,不论是湘西绒线铺小女孩还是青岛崂山乡村女子,这些都只是人物原型的积累过程,当作家创作笔下人物时,情感被积累的人物原型触动,灵感被唤醒,众多人物渐渐融合在一起成了美丽的翠翠和善良的船公。这些人物都来源于作者在丰富的旅游生活中见闻及众多美和善的人物原型。
再次,《边城》主人公生活的地方是川湘交通要道的一个渡口,服务于行旅的渡船、渡口承载了故事的背景。翠翠与爷爷每天运送接触的是当地需要过渡的各色人等与各地客商行旅。这负载故事的渡船、渡口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背景,本身就是旅游文化的产物和旅游文化息息相关。
最后,《边城》中的人物顺顺父子三人与旅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船总顺顺靠水吃水。他“明白出门人的甘苦,故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士兵,游学文墨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一面水上赚来钱,一面就这样洒脱散去”同时爱着翠翠两个儿子 “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做父亲的就轮流派遣两个小孩子各处旅行”。
作者一直自称为乡下人:“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一点点人生经验。”沈从文少年时期过着“飄江湖”、“各处奔跑”居留不定的旅行生活,长期的旅行生活不仅为作者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还为他后来走向文学创作之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同时孕育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边城》的成功创作得益于其旅行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素材。
二、《边城》具有旅游文学的属性
《边城》中许多段落几乎就是游记,本身就具有旅游文学的属性特征。在《湘西·白河流域几个码头》开篇,沈从文引了下述文字:“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30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可见他也认为小说中文字可为游记文字。
《边城》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大部分都可视为游记,第三节和第五节的部分也可以看做游记。第一篇全篇及第二篇的开头、结尾,还有第七篇和第十二篇的部分是游记和湘西风土志结合的文字,旅游文学的属性十分明显。
由此可见,湘西题材小说《边城》与旅游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边城》是旅游文化的产物,它的部分文字章节具有旅游文学属性。旅游生活是沈从文文学创作源泉之一。
旅游文化是沈从文成为文学大师乃至成就其辉煌人生的重要因素。旅游既为铸造文学大师沈从文立下汗马功劳,又为成就文物学家沈从文打下基础、造成契机,甚至可以认为旅游文化是沈从文人生辉煌之源。沈从文创作成功的个案,显现出旅游文化意义:旅游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改变人生。沈从文的成功、卓异,表明中国现代文学与旅游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说明旅游文化是文学创作之益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活是沈从文成就为文学大师的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6.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3]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