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民间蒙养教育

2018-11-10潘竑历邹懿臻

北方文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西汉作用

潘竑历 邹懿臻

摘要:西汉作为中国古代盛世王朝之一,教育事业也慢慢发展起来,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蒙养教育也随之步入正轨。西汉民间蒙养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诸多方面为后世蒙养教育奠定了基础。研究西汉民间蒙养教育,是对我国蒙养教育史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西汉;蒙养教育;民间教育;作用

中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大国之一,这种文明大国地位的确立与中国教育的源远流长息息相关。中国的教育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从商代甲骨文发现至今,几千年的文字记载从未间断。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沉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系统。

一、何为教育

从教育学角度说,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对人的培养活动,同时通过该活动的进行来促进人这一个体以及社会的总体发展。教育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社会上各级、各类教育,如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广义教育;专门的学校教育则是狭义上来说的教育,它是教育者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社会的一定要求、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主动获得发展,从而培养成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一种活动。

二、蒙养教育

《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可解释为让蒙者不失正,就是圣人的功德。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所谓蒙养即古人对儿童的初等教育。可称之为启蒙之学。通过对古籍的阅读,可以对蒙养进行一个年龄的划分。

蒙养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教育,通常称之为小学。汉代的“小学”,其实不可以和近代教育之“小学”相类比。汉代的“小学”学得仅仅是一些识字知识。在《汉书·食货志上》提到的“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在近代小学教育中,学生学习了识字、算术、礼仪等基本知识,但是在近代教育中12至15岁的学生则开始步入中学,生理与心理发展进入青春期阶段,学习更进一步的知识,而不仅仅只是一些识字知识。

中国古代之所以有较为完整的教育系统,笔者认为,是在类似于“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下而诞生出来的。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从这些人与孔子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由孔子这位大儒教出的学生大都希望进入仕途有所作为,平常之人学习大概也差不多。

三、秦朝教育

有学者认为“蒙养教育在秦汉以后便进入有教材有组织形式的阶段。”因此笔者认为,在秦一朝就已经有了蒙养教育。谭嗣同曾经痛切断言:“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秦期是中国古代皇权专制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对于之后王朝的影响是巨大的。秦的文教政策的专制思想,被后世帝王或多或少的承袭,尤其是真的后代读书人的统治,都是受秦朝的文教政策思想的影响作出的错误执政方针。秦统一后,李斯认为“古者天下散乱,……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于是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开始了焚书,禁私学,以吏为师。

四、西汉教育

西汉作为中国古代盛世王朝之一,史学家“汉承秦制”的评价也说明了秦对汉的影响巨大。惠帝四年“除挟书律”更加激发了先秦之后杜绝的百家学说的复燃,该政令有效安抚了广大儒生,使其从“焚书坑儒”的政治暴力下活了过来,开始积极创办并发展民间私学。到了景帝末年,蜀地的太守文翁在推广民众教化、拔擢和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一步推进了蜀郡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文翁对蜀地的教化,引领了西汉地方办学的潮流,成为西汉兴学的先驱,同时这也为那时的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昌盛夯实了基础。

上文介绍过,当时的蒙养教育可以称之为小学,《汉书·艺文志》中“小学”专为一种,列于《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之后。西汉小学学习的内容,“小学”一种中的书目有:《史籀》十五篇、《八体六技》、《苍颉》一篇、《凡将》一篇、《急就》一篇、《元尚》一篇、《训纂》一篇、《别字》十三篇、《苍颉传》一篇、扬雄《苍颉训纂》一篇、杜林《苍颉训纂》一篇、杜林《苍颉故》一篇。

五、西汉民间的蒙养教育发展

在西汉建国后的相对开放的文化风气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之下,民间的私学也迎来了一丝曙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间的蒙养教育主要以私塾为主,教授的内容多为识字。《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阊里书师合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除了基本的识字还有高层次的经书教学。就儒学而言,有如传授《诗经》的申公,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也是由私学大师伏生保存、流传下来的。这些人多是长年在民间从事私人教学颇有成绩者。儒家经籍的《诗》、《易》、《春秋》就是由私学大师在民间传授,后来这些大师大都被封为博士。

六、西汉民间蒙养教育的作用

西汉前期有黄老之学、法学、儒学等,汉武帝之后多为儒学,这个时期的蒙养教材相对比较完整了,有了识字教材和基本的礼仪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文盲的出现。蒙养之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固定场所,不再局限于家教。

(一)培养人才

纵观中国古代整个历史,我们会发现选官制如察举制,科举制都与教育息息相关。

在民间,汉代童蒙求学的动机,除了有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考虑,也有积极寻求入仕的需求。汉代察举制度为各阶层提供了跻身仕途的通道。社会阶问存在着流动的可能性,底层人民有了合法的上升渠道。国家以利禄之途选士用人,鼓励人们求取高官厚禄。普通阶层的子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才能进入社会上层,甚至位列卿相。如西漢名臣王尊,年幼丧父,家贫为人牧羊,边牧边读,得通文字。“窃学问,能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数岁,给事太守府,问诏书行事,尊无不对。……后上行幸雍,过虢,尊供张如法而办。以高弟擢为安定太守。”

王尊的经历展示了一个贫寒无依的儿童是怎样官至太守,成为一代名臣的。虽然,还有很多人通过读书可以进入仕途比如路温舒、匡衡等人通过自身努力读书进入仕途,但是大部分人或受家庭状况或受自身资质的限制,在完成蒙学阶段的学习后,就会融入到社会其它行业,为其它培养人才打下基础。

(二)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汉书·宣帝纪》载“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这些百姓可能就是学过一些蒙养知识的人,由于并未深入学习,所以容易触讳,如果是请人代写,触讳的情况应该会有所减少的。

总之,西汉民间蒙养教育在普及知识、提高社会文化水平方面的起了重要作用。

七、结语

汉代之前的蒙养教育为西汉民间童蒙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汉初宽松的文教政策和对人才的需求和私学的繁荣都为蒙养教育在西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蒙养教育内容整体上注重识字习字、经书诵读,带有较为浓厚的儒学色彩。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一批蒙养字书,如《苍颉篇》、《急就篇》等,既规范了当时的蒙养教学,又为后世启蒙教材的制定提供了范本。汉代民间中出现的私人教学场所,也对后世书院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猜你喜欢

西汉作用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西汉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西汉名将周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