馊了
2018-11-10
特别文摘 2018年9期
刚从超市买回的豆制品,回家打开一看馊了。和洋白菜一块炒着吃吧,炒完一闻还是馊的,扔了。买回散装酱牛肉,切开有股馊味,舍不得扔,上笼蒸一下再吃吧。变了味儿的食品许多家超市都在卖,这是常态。消费者也是凑合着吃,即便吃坏了肚子,再吃几片药,大不了多跑几趟厕所,也就过去了。我们都习以为常了,人家超市还能为此关了张?
然而有些东西“馊了”,加热也不行,扔又扔不了。比如,前几年病死了一个魏则西,去年自溺了一个杨宝德,一时引起轩然大波。这种事情不知肇事者是不是已经摆脱了干系?然而,我们这些看客却如陶渊明诗云:“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不久就烟消云散,也只是听新闻里说说而已,照样吃饭睡觉,该搓麻的还搓麻。我们的脑瓜,是不是有的地方也“馊了”?
我们曾义愤过“救人反成被告”,痛斥过“撞伤不如撞死”,感叹过幼儿园阿姨给孩子喂安眠药、喂芥末,最近又看到把高校实习生当作会干活的工具转包转卖……这样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一不留神就会冒出来。这是什么“馊了”?也许是良知吧,社会的良知“馊了”,为人之道变质了。
年轻作家戴来说:“我们活着,却时常会有要大病一场的感觉。我们拼命地、大把大把地往嘴巴里塞药丸,可最后我们还是病倒了。”
怕就怕我们没有这种认同,不知道自己有病,也不知有什么东西变质了。良知、善根、羞耻感、敬畏心,这些最起码的认知是不是都丢失了?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想承認,如同某些超市,明明知道东西馊了也还照样卖。
(摘自《今晚报》 图/傅树清)